APP下载

园林设计的自然性探讨

2017-06-27段绍明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探讨

段绍明

【摘要】: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们建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在园林的设计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于自然性的设计,本着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只有深入探索自然本身才能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下面主要针对园林设计的自然性展开分析,并进行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园林设计;自然性;探讨

【引言】: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性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风景园林自然性设计既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又是打造多元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措施,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教化、追思、休闲、社交、游憩、运动等方面的要求。如何将自然景物与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将风景园林之美充分展现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体现自然性设计,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已经备受风景园林设计界的青睐。

1、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原则

1.1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规划应体现出性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协调。体现出生态、审美、文化等不同功能,着重实现各种功能的均衡发挥,要求园林的面积、数量、色彩达到相互协调一致效果。在性质上满足科学与生态和谐的基本要求,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科学性。

1.2因地制宜原则

按照做到经济节约,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开展园林广场工作,尽力避免大型园林景观设施建设。注重节约有限的资金,做到协调城市环境发展,有效改善人居环境,避免使用奢侈名贵的树种,多采用适合地方的植物进行景观建设,例如,揭阳市地区普遍使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桂花树、凤凰木等乡土树种。多层次的进行绿化布局,体现出形式上的起伏变化特征。例如,揭阳东湖公园种植的乔木、灌木种类丰富,形成了杨柳科、棕榈科、桑科等植物,并且形成了赏花、观叶和观姿态等多种观赏特征。

1.3以植物景觀为主

首先,合理的搭配硬景与软景,完善植物景观的构成比例。其次,注重保持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化,形成丰富稳定的植物群落,保证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第三,注重合理设计风景园林小品,适度完善园林生态环境。例如,揭阳市西湖公园常绿植物占到植物总数70%以上,而且主要依水景而建,最大限度依靠湖泊资源进行绿化工作。

2、园林自然性设计

2.1绿化自然性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到了城市,高楼大厦也随之越来越多,无论是绿化面积,还是绿化设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绿化自然性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要突出“亲和大自然”、“营造园林风光”的特点。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适当引入多种自然因素,并且还要对层次感和空间变化进行不断丰富,以便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给人营造出较大的、愉悦的、合理的感官空间。在绿化自然性设计过程中,务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种草本植物(乔木、灌木、草木等),并且还可以通过动静、疏密、面积、形象方向、色彩、明暗、质感、大小、虚实等方面的对比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例如北京香山公园利用黄栌、元宝枫、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槭等多个彩叶树种的对比来完成自然环境与山石水体、环境与道路、自然环境与园林建筑的协调和过度。此外,红檵木与金叶女贞、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组成的图案也是花坛中常见的对比色。而红檵木、紫叶李、紫叶小檗、紫叶碧桃等树叶常年呈现出红色的彩叶树种多用于点缀草坪,形成对比强烈、极为醒目的景观效果。

2.2道路自然性设计

在很多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中,道路设计往往都置于较为不太重要的地位,只需要满足行人通行即可;但是基于道路自然性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道路设计方法不可取。众所周知,园林景观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赏、游憩、运动等所用,若道路设计宽度过大,那么必然会对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美观程度造成影响;可适当地将道路宽度设计小一点,既可满足需要,又可体现出曲径通幽处的别样意境。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出道路设计的环保性、经济性,可在铺设道路时选用色彩丰富、经济实惠的透水砖,并且在铺设过程中选用不同透水砖色彩来配色,或者铺设出不同的图案,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2.3水景自然性设计

水景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基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还是基于现代建筑学理念,亦或者实用性、欣赏性的观点,水景的自然性设计都极为重要。第一,科学配置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水景,尤其是要注意协调高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水位的涨落。第二,在设计雨水通管时,要考虑整体水量的渗透,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水体的可持续性循环。从目前来看,可在园林景观中设置渗透溪,使之能够实现常年有水,甚至还有可能会形成湿地生态圈。

2.4风景园林自然性设计

体现地方特色风景园林自然性设计中体现出地方特色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点,能够为城市形象加分。例如,苏州园林天下闻名,主要原因在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又例如,北京市正在大力提倡建立“森林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之北京气候四季分明,因此,北京市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务必要体现出北京的地方特色。

3、园林设计中自然性的体现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园林设计中生态原则的应用则是为了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同时又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贴近自然的设计手法,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设计作品起到跟自然植物界所起到的作用相似的生态效益,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成为其他动植物的栖息地,也能逐渐成为生物物种基因库等一系列的功能。

3.1生态山水微景观的意境与表达

山水盆景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延续至今,形成五大流派,也有称八大流派,其发展趋势趋于融合,即综合各派的优点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制作出更能体现山水自然之美的生态山水盆景的作品来。如何将黄山之雄、华岳之险、雁荡之奇、漓江之秀凝聚于盈尺之间呢?古人云“山有三远,自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山水盆景要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高远可以表现出“忽乎太行,王屋起于前,而连连若不可掩的雄浑之势,深远可以描绘出重峦列峰,径路曲幽,水若有声的意境。平远则可表现出岗变逶迤,平坡一抹,小桥流水,茅亭竹树的幽淡情趣。山水盆景的制作要以自然景观为蓝图,描绘和临摹出自然景观的雄奇和魅力

3.2增加生物多样性

随着园林建设的日益加剧,生物原有的群落受到较大影响或破坏,使生物体原有的、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消失,某些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物种其种群数量骤减甚至绝灭,一些多样的遗传资源遭受损失。另外,园林设计的兴建也会带来很多外来物种,适当的外来物种可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但也有一些不适当的引种对当地物种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上海为例,加拿大一枝黄花如今遍地丛生,严重侵蚀着本来就已脆弱的生态系统。笔者提倡的生物多样性,是一种建立在本地生物资源库基础上的生物多样性。其实每个地域本身就有一个多样的生物系统。

3.3与居住空间的建筑环境交融

建筑不是孤立于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单元,它是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把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是园林设计者需考虑的问题。首先,设计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充分考虑地形、建筑与景观的叠加因素,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将绿化景观与硬质环境简单、自然、协调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浑然一体的环境空间。其次,要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虚实配合,通常以虚的自然景观衬托实的居住空间,虚实相生、转化,赋予居住空间虚实交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变化。再则,从宏观的居住环境选址服从自然景观;到中观的居住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具体处理,注重各类自然景观元素的运用;再到微观的室内绿化,追求室外化的室内空间川,形成一个统一的环境,让绿化设计始终贯穿于其中,实现园林设计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充分融合。

3.4环境陶艺与园林

环境陶艺即环境景观中的陶艺,是为实用于某一环境空间而制造的景观作品,它突破了传统陶艺以粘土为基础材料的做法,将泥土作为物质载体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陶土、釉料的自由发挥加上烧制等方式,是与现代审美和技术结合的时代产物。环境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璀璨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表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它传承了传统陶艺的特有魅力和气势,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作为反映中华文化的装饰性园林小品形式介入到古典园林中,它集聚了泥土、瓦瓷、水的气韵,当时多表现为陶艺壁画、陶艺景墙等形式。在当今艺术和技术的蓬勃发展背景下,与传统陶艺几千年时间所形成的审美文化相互碰撞,如今的环境陶艺多以陶艺雕塑、陶艺花钵等形式多与水景、植物等景观相结合以体现现代而古朴的自然美。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生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并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学为思想根基的风景园林设计也必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高欣朴.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

[2]農华展.浅谈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标志设计中的体现[J].现代园艺,2012(12)

[3]陈立胜.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绿色科技,2016(17)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探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地域特征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