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针灸拔罐结合中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临床研究
2017-06-27卢国明崔述生
卢国明+崔述生
【摘要】 目的 观察电热针灸拔罐结合中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中频脉冲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热针灸拔罐治疗。两组均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热针灸拔罐结合中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 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电热针灸;中频脉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之后, 在外力作用下, 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1]。好发于青壮年, 但如今好多老年患者由于年轻发病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失治误治, 随着年龄增大, 骨关节退变加重, 加之劳累, 发病群体也有增多趋势。2014年8月~2016年12月作者采用电热针灸拔罐结合中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并与单纯中频脉冲治疗40例对照观察,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6年12月80例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理疗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治疗组男14例, 女26例;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5.48±10.85)岁;病程7 d~15年, 平均病程(4.72±3.91)年;发病部位:L4~5椎间盘突出15例, L5~S1椎间盘突出18例, 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7例。对照组男8例, 女32例;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66.63±8.85)岁;病程5 d~20年, 平均病程(6.68±5.81)年;发病部位:L4~5椎间盘突出18例, L5~S1椎间盘突出12例, 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选择标准
1. 2. 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2]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仔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发病时间与诱因、腰痛性质和下肢痛性质。②在病变间隙的患侧压痛点明显, 疼痛可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肢放散。③腰椎活动受限。④肌萎缩和肌力减弱伴感觉减退。⑤L4~5椎间盘突出时, 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L5~S1椎间盘突出时, 出现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⑦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1. 2. 2 排除标准 排除腰椎棘上、棘间韧带炎,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腰神经后支痛, 腰椎椎管狭窄症, 腰椎结核或肿瘤者;排除皮肤破损或溃疡, 恶性肿瘤, 体内置有心脏起搏器, 人工关节者和孕产妇等一切禁止使用中频脉冲治疗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中频脉冲治疗。技术操作:患者俯卧位, 先将中频脉冲治疗仪(LH-11200型, 北京市金华医疗器械研究所)开机, 选取8个3#电极板(105 mm×75 mm), 分别与4根输出线连接可靠。①将第一组电极板依次置于L1~S1椎体区间所对应的躯体表面;②将第二组电极板分别置于病变椎体间隙的两侧(压痛点明显处);③将第三组电极板置于患侧的秩边穴和承扶穴;④将其余两个电极板置于患侧的委中穴和阳陵泉穴。最后将沙袋均匀压在腰臀部的电极板上, 下肢的电极板使用弹力绷带绑好即可。每次治疗选取两组电脑内置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 每组治疗16 min。第一次键入处方B2B2, 调制总输出剂量指示灯显示5个灯, 然后分别把4条分路的输出剂量调节到以患者感觉能接受为宜。在第一组治疗结束后, 第二次键入处方B3F3, 操作同上。1次/d, 5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 3.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热针灸拔罐治療。取穴:命门、腰阳关, 双侧后溪、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患侧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太溪及阿是穴。腧穴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3]。具体操作:患者俯卧位, 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 用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3 mm×40 mm(秩边穴及环跳穴用0.35 mm×100 mm), 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4]。其中, 针刺秩边穴和环跳穴时, 要达到针感沿坐骨神经从上到下传导至脚尖的得气效果。诸穴得气后, 将温针电针综合治疗仪(HT-2型, 常州华音电子有限公司)的4组导线的输出电极夹分别连接至双侧肾俞穴, 患侧的秩边穴和环跳穴、承扶穴和殷门穴、委中穴和阳陵泉穴的针灸针上(距皮肤表面约0.5 cm处)。选择疏密波, 周期1 s, 定时30 min, 旋转幅度调节电位器, 输出脉冲, 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且舒适为宜;按温针加热键, 在对应通道输出夹子上将输出热量, 加热针灸针;再取Ф1.5 cm×3 cm艾灸条点燃后放入带盖温灸盒内(12 cm×12 cm×12 cm), 罩在患者腰骶部进行艾灸;最后将双头TDP神灯照射在患者的腰腿部。留针30 min, 起针后, 在患者双侧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和患侧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穴处拔火罐, 留罐10 min。1次/d, 5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2个疗程后,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5]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5°左右, 能恢复原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 可基本恢复工作。有效:症状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较治疗前改善, 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症状无改善, 不能参加工作。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 其中以L4~5椎间盘发病率最高, L5~S1次之[6]。目前, 保守疗法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案, 再配合日常的功能锻炼, 一般都会使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从而基本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而中医学的针灸拔罐凭借其“简、便、廉、验”的治疗特点, 在保守治疗本病方面独具优势。
中医学认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痹症”、“腰脊痛”、“腰腿痛”等范围。《灵枢·经脉》篇所言: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腨如裂……”, 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认为腰部闪挫、劳损、外伤等因素皆可伤及筋脉, 致使气血淤滞, 不通则痛;或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体内, 流注于足太阳、少阳经脉, 痹阻腰腿部, 都可引起腰腿痛。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产生的放射痛恰好是沿着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 故循经取穴以疏缓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 产生“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针刺腰部诸穴肾俞、命门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等穴可直达病处, 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经气, 通经定痛。后溪穴属手太阳经, 又为八脉交会穴, 与督脉相通, 针之可调畅项背部经气。《甲乙经》云:“腰胁相引痛急, 髀筋瘈, 胫痛不可屈伸, 痹不仁, 环跳主之。”其深层有坐骨神经, 针刺环跳穴和秩边穴时要用提插捻转泻法, 使针感沿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传到足趾, 则能提高治疗效果。“腰背委中求”, 取委中穴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 可柔筋止痛;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 既可补髓壮骨, 又能活络通经。太溪穴与昆仑穴相表里, 二穴相互透刺能舒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针刺的同时, 在腰骶部命门穴处施以灸法, 借助艾叶芳香温通的药性, 使温热透达腧穴深部, 益肾壮腰, 温经通络。针灸后再加拔火罐,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促进腰腿部血液循环, 缓解肌体疼痛。诸穴远近相配, 针灸拔罐相得益彰, 使病邪得祛, 筋脉通畅, 气血调和, 疼痛自消, 共奏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理气止痛之功。
针刺治病强调要得气, 古人早有所言 “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故电针刺激可以取代手捻针来增强或持续得气, 以增加针刺的疗效。而电热针是以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刺法中温针、火针(“焠刺”)理论为基础, 结合现代电子技术, 通过电热针仪输入电流使温热感到达组织深部, 以治疗不同疾病的一种方法, 集针刺、火针、灸疗等综合作用于一体[7]。临床实践已初步证明, 电热针对于治疗传统温针、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如风寒湿痹等)具有显著疗效, 有着很大的推广应用潜力[7]。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外, 在临床中借助现代化的理疗设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很好的治疗方式。中频脉冲电疗法可使痉挛的腰腿部肌肉得到松弛, 同时可以消除组织和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炎症[8], 疏通局部血液循环, 消炎止痛, 解除粘连, 从而进一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待腰腿痛症状减轻后, 还应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 可采用小燕飞、五点支撑练功法, 以增强腰腿部肌力, 有利于腰椎的平衡稳定。平时要避免腰部过度屈曲或劳累, 注意避风寒及保暖, 弯腰搬物姿势要正确, 避免腰部扭伤。
综上所述, 临床中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便、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电热针灸拔罐结合中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西互补, 优势明显, 疗效确切, 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树椿, 孙之镐. 中医筋伤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0.
[2]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0-141.
[3] 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28-139.
[4]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 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 2003:26.
[5] 吴少祯, 吴敏.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700.
[6] 王和鸣. 中医伤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83.
[7] 李忠仁. 实验针灸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45-247.
[8] 王晗, 艾炳蔚. 针灸“通督温阳”法结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