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
2017-06-27常松叶
常松叶
摘 要 在我们学校、我们县一些教师讲的语文课堂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设计繁杂,教学方法陈旧、不实用,课件过多充斥课堂。要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真正的省时高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 减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109-01
新课改以来,一些老师运用过多的形式喧宾夺主占据了课堂,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真正学习语言读书感悟的时间都被挤占了,造成了语文课堂热闹而杂乱的教学场面。如何改变这种形式主义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則,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说训练中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听说训练机械单调,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初中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听说训练要求和计划。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包括听同学的发言,能够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并且能够在发言中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第三,引导就课本中的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等。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二、要尊重差异,发挥特长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低分则劣。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是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将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的要求相结合、相统一。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我们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