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课程教育新模式探索

2017-06-27罗超叶唐进

教师·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藏大学通识教育新模式

罗超+叶唐进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对“全人”型大学生的需求,通过通识课程教育的有效补充,培养出道德素养健康、基础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通的“全人”型大学生成为通识课程改革的最新趋势。文章根据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索一条通识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西藏大学;新模式

一、引言

西藏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选修課到文化素质交叉课再到通识课的名称转换。学校根据办学特色、教师水平、学生特质、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等综合因素,致力于培养“全人”的思维和战略眼光,对通识课程进行了改革创新,旨在与国际、国内著名大学接轨,弥补学生因片面专业教育而造成的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等缺陷。改革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识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通识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要求建立一种新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主张从单一的、片面的培养目标转向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从相互脱节和对立的教育体制,转向完整、统一的教育体制;从割裂、残缺的知识,转向广泛、全面的教育内容[1]。因此,本文将根据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结合学校特色、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一条适合西藏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二、通识课程的现状

1.授课形式单一

目前通识课程教学绝大多数局限于教室,只有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以同一姿势从上课讲到下课或者只采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不对视频的内容做任何点评,不对视频做任何讲解,没有问题导向,师生互动太少或根本就没有互动。学生观看视频时不带任何问题去思考,盲目学习。教师不能引导启发学生,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枯燥,授课方式传统简单,不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参与式、探索式、讨论式、互动式的课程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收,教学效果甚微。

2.课程内容枯燥

课程内容仅仅是各学院相关专业,缺乏丰富的课程内容。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启发性的课程教育模式较少。同样心理健康、性知识、安全知识以及其他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偏少。体育类、健身类、艺术类以及文化类的课程不够多,学生选课面比较窄,因此,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文化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增强明显不够。

3.师生认识不够

教师对通识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担任通识课程教学任务是为了获得职称评审的课时量;有的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有区分专业课教学和通识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异同点,无法将通识课程讲好、讲透彻,且高级职称教师任课比例偏小。通识课程一学期34学时,都在第8、9节课授课,面向的是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阶层的学生群体,教师授课绝不是对具体专业课知识点的讲解,而需要通过讲解其中的某一专题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准则、处世的道德,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触类旁通。

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足。根据调查,有53.3%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目的是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46.7%的学生认为只是获得学分。因此,学生上课能逃则逃,不逃课者,有的玩手机,有的看自己的资料,有的开小会,有的干脆睡大觉。一堂课上学生姿态万千,万象众生,学生没有从意识上加以重视,学习效果无法从根本上得以体现。

三、通识教育新模式探索

1.学校高度重视

近年来,西藏大学对通识课程建设极为重视,通过投入资金,采取激励措施,提高课时费、计算增补学时、立项资助通识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手段,加强对通识课程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指导选修与自由选修相结合,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提供网络自由选课,尊重学生的选择。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规范选修课考核手段,考核形式多样化等措施;减少和打破院系间的“壁垒”、民族文化间的壁垒、专业间的壁垒、学生价值观间的壁垒等,真正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从学生的切实进步和发展的角度,从促进学科间合作交叉的角度来改进和完善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使通识课程改革得以真正落实和完善。

2.丰富教学形式

通识课程的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实用化、兴趣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临时聘请校内外专家或社会、企业、医院等行业专家客串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用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实践式的讲学方法,所开设课程既要本土化、科学化,也要前沿化、世界化、潮流化,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一对一答疑的模式,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方法,以优秀师资、制度保障、严控质量为重要推手[2] [3],提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通识课程授课形式艺术化、教学形式丰富化、教学效果明显化。

3. 增加课程内容

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学生选课需求,需要不断增设新的通识课程。一方面积极鼓励高职称教师申报通识课程,加强文体、艺术、文化、技能、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选修网络课程,采用选修智慧树等网络课程+教师指导或者是将MOOC引入选修课,也可以设立专题报告、卫星课。有条件的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汽车驾驶、厨师培训、安全防护、手工制作、藏式绘画等一些技能型的课程;还可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等兴趣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参与各类比赛、撰写论文或报告、听专家讲座等形式完成通识课程学习。

4. 提高师生认识

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任课教师和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视。一方面是强化通识课程教师和课程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开课质量要严格把控,约束性要高,根据学院的初筛与学生的选课人数淘汰开课门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加强通识课程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在于其涵盖知识的宽广性、连贯性、联通性,以及学生所学同他们将来所要做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学校从通识教育的概念、涵义、目的,从学生学习参与、学习动机、学习成果,对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4]。

5. 制订激励机制

当前学校教育的管理体系必须实现转变,善于总结经验并积极推广。从管理教学转变为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生的素质,从教务管理转变为对教学、学习服务,让共性管理转变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体系[5]。化单一的教学行政管理为知识与课程管理、学习与绩效管理,使管理充满生命活力。创新学习评价和考试模式,精简必修课时。进一步提高激励制度,将学生普遍评价好、认可度高的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列为各级优秀教师后备人选并给予奖励,将学生喜爱的课程进一步开发为精品课程,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制订通识课程管理办法、激励办法、实施办法,使通识课程建设得到制度保障。

四、通识课程改革成果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从开课门数统计来看,近几年,开课门数稳中有增,参与开课的学院及单位达到13个,其数量主要都集中在90~110门之间,有的教学单位开课数量达到10门以上,其开设的课程数量增加、课程门类丰富,覆盖了理学、工科、医学、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类等,其中艺术类、文体类、心理健康类、历史文化类、地方特色类课程不断增加。从课程类型统计来看,有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文体艺术类、技能类、MOOC类、智慧树,等等。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宽,学校通识课程培养的效果更顯著。

2.师生积极参与

从上课教师统计来看,每学期都有讲师、副教授、教授(高工)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积极申报,认真备课和上课,其中教授比例为14.4%,副教授比例为31.7%,讲师比例为44.3%,助教比例为9.6%。从学生选课统计来看,在校总人数的81.4%的学生都是选择学校开设课程,另外18.6%的学生选修了MOOC或是智慧树的课程,学生到三年级时基本选修完成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调查,67.2%的学生多选修了2~6个学分,37.3%的学生选修了汽车驾驶等技能类通识课程。通过调查统计,97.4%的教师和98.8%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十分重要。

3.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改革,学生在心理健康、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技能课程的开设,取得相应汽车驾驶等技术性的学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省级奖项,全国性的竞赛获奖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

五、结语

学校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成才离不开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离不开通识教育发挥的补充作用。实现通识教育的统筹式管理、开放式教学、自主型学习,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努力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全人”型高级优秀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兆锋.西藏大学通识教育实施及通识课程构建可行性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2.

[2]谢阳斌,桑新民.教学学术运动面临的三大难题与破解之道[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02-106.

[3]宋 鑫.“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北京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27-30.

[4]鲍 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125-127.

[5]桑新民.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125-127.

(作者单位:罗 超 西藏大学医学院;叶唐进 西藏大学工学院)

猜你喜欢

西藏大学通识教育新模式
西藏大学2022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西藏大学2021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西藏大学2014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