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如何挖掘人才红利?
2017-06-27胡京晶
胡京晶
抢人才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孤立行为,在个人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时,聪明才智才会毫无保留地得以释放,人才红利也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
近期,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又在吸引人才方面重拳出击,发出强烈信号,开启了招才引智的新模式。比如武汉成立“招才局”,推进人才畅行无阻的“高速路”,为人才来汉创新创业加油鼓劲,提出未来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创业就业,把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很多二线城市不断降低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门槛,纷纷向海内外英才抛出大把的橄榄枝。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二线城市吹响招贤纳智的进军号是件好事,更何况,人才储备差距是促使人才流动的自然规律,在一些人纷纷决定要“逃离北上广”的情形下,人才流向吸引力不断提升的二线城市,也将会成为趋势。但是,靠“抢人大红包”把人才吸引来后,人才储备就大功告成了吗?人来了,但人真能留住吗?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留住人才,二线城市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推进城市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人才是否能留住,这与城市自身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配置等战略问题紧密相关。目前,很多二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履仍很缓慢,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结构不合理,人才的选择权就受到很大局限。比如互联网行业,一个城市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个城市对互联网人才需求的数量。也就是说,该城市互联网发展的体量决定了能提供给从业人员多少相关的职位和多高的薪资水平。如果职位少、薪资低,特别是没有足够的职业上升空间,那留住人必定是困难的。而且,越是专业技术突出的人,越看重自身优势的发挥和事业成长的潜力。如果不能提供给人才以自由选择和施展才华的空间,那么,即便是把人抢来了,也是留不住人的。
第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涉及城市行政执法透明度、用人方面是否清正廉洁等问题。在一些城市,“托关系”、“找门路”似乎成为办事、入职、升职等的“标配”方式,这难免会让很多有才华、有专长的人产生备受挫折的体验。无疑,竞争环境是否公平也是人才选择“留”与“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提高和保障公共服务资源的分享。大学生毕业,在实现了就业择业后,接下去便是结婚生子。如果说目前二线城市推出的“给钱给房给户口”的政策在“抢人”阶段是积极有效的,那么过几年,待到现在的这些毕业生有了孩子,那时候的入托、入学、就医等如何保障?二线城市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呢?公共服务领域跟不上,人才也是极易流失的。
与此同时,城市人文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谐氛围直接影响人的幸福指数。曾听一位朋友说过,刚到深圳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深圳欢迎你,这里就是你的家”,由此他下决心留在深圳。还有位在北京落户的朋友说,他当年买房之所以选中那个小区,是因为看见了几尊秦兵马俑形象的雪人。他想,能把雪人堆成兵马俑,说明小区的住户有文化。当然,这两个例子并不十分准确和全面,但是却客观反映了人文环境对人的影響。毕竟谁也不喜欢垃圾随处可见、汽车乱按喇叭的地方。所以,留住人还应该与提升全体市民的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紧密结合。
总之,抢人才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孤立行为。在个人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时,聪明才智才会毫无保留地得以释放,人才红利也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