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微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2017-06-27陈美贞
陈美贞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微课作为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搭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微课,为小学教育添砖加瓦,成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课堂;运用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运用教育技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微课在小学语文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微课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对新型教学资源的探索和发展,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去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1.巧妙运用微课,提高预习效果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找出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等,但这些预习课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的预习走马观花,缺少相应的检查措施,导致预习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预习,不能保质保量去完成,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微课的出现,使“先学后教”的形式得以推广,特别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先学后教”的形式发挥出最好的效果。由于微课时间短,形式新颖,画面生动,不受时空限制,学生自由选择,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微课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内容,明确清晰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观看,才会自主去预习。不同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或困惑,微课的制作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微课制作前要弄清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和解惑,这样可以节省课堂的讲解时间,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多一些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2.巧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不能滥用,要用在点子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容易、学得透彻。这就要教师多研究教材和大纲,有效利用微课的功能,针对学生的疑问问题有针对性设计,要体现“微”的特点,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重难点。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于是我利用微课介绍: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帮助孙权共同抵御曹操,“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通过微课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让学生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变得爱学习语文了,这样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利用微课,做好课外拓展
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有故事背景、作者经历、历史知识和人情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巧妙利用微课的短小精悍、新颖有趣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课內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素养。
要利用微课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制作。例如,在学习完《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性很强的课文,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使得这节课讲述有点儿赶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就不那么充裕了,学生在课堂上更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多的故事背景,于是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去读原著《三国演义》,组织学生去畅谈读书体会,如“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等内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课外延伸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4.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发展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可以利用微课先播放一段武松打虎的视频,调动学习气氛,同时引导学生留意武松打虎的动作、语言、神态。通过微课视频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激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深刻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总之,自从有了微课的辅助,小学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如何让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这是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的问题,我们将不懈努力,期待微课在语文教学中收获更丰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闫展鹏,李佳乐.中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版),2015(5).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