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
2017-06-27唐惠忠
唐惠忠
【文体阐释】
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其中,真实性是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胡乱虚构。但传记又不同于一般枯燥的历史记录,它还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情感;它需要用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命题剖析】
《2017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取消现代文选考模式,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學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并在原有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B”,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等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方面: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怀,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语文试卷上,这一条表现为“探究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与解析:
B 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得分。注意回答三项或者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不顾家庭”不完全准确,且离家出走的两个原因文中没有区分哪一个是主要的。C项,“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错,在南北往返的旅途中,写成的著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E项,“始终以豪杰自视”错,且“始终以豪杰自视”也并非是成就他著述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原因。)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与解析: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辩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严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这道题是典型的综合探究题,答题基本模式:(1)立场、观点,明确表态,并将自己认可的观点陈述出来。(2)回到文本中去分析。(这一步要分几个角度来探究)(3)结合现实或者自身实际作分析。(4)总结回应,强调观点或者得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