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体系构建

2017-06-27郑曼怀

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

郑曼怀

[摘要]通过对3所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基于该群体需求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调查发现:该群体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较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差强人意;压缩基础英语的呼声较高,对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强烈;语言技能提高类、专门用途类以及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较受学生青睐。基于以上发现,普通本科院校需开设不同层级的通用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系列和专门用途系列的基础级课程,以满足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和专业学习的多元需要。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通用英语;拓展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06007

0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如火如荼的改革与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了课程生态系统[1]。另一方面,课程改革的重心也逐渐从“单纯结构框架的改革”转向“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2]。近年来,围绕着是继续坚持通用英语教学,还是走以EAP为主的专门用途英语道路,抑或是构建通识英语课程所展开的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吴鼎民认为,大学英语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外文化及多学科知识;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将逐渐被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课程所替代[3]。蔡基刚等学者则认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ESP或学术英语而非人文类英语。大学英语教学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型[4]。文秋芳反对“以学术英语替代通用英语”,她认为单靠学术英语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两大模块应互为补充,并存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5]。丁仁合、戴炜栋指出,就当前情势而言,建立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最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6]。通用英语、通识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三国鼎立”局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7]。

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受地域环境、师资状况、生源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综合英语仍是占据16学分的必修课;四、六级通过率仍是教务部门衡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应试教学仍是教学过程中的隐形指挥棒。在基础英语完成后,许多学校不再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因英语教学断层而呈下降趨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得并不理想。因此,构建适合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1外语需求分析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其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8],其价值在于“使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9];可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10]。Hutchinson与Waters认为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者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前者指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后者指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等[11]。Dudley-Evans与St.John构建了需求分析模型,主要针对学习者学习不足、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所学课程的需求与期望以及课堂教学环境进行考察[12]。

近年来,围绕“需求分析”与“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王斌华、刘辉的需求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差距很大[13];赵庆红的调查发现,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学生在英语学习需求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4];蔡基刚针对4所重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对“学术英语”需求迫切,并提出“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主要方向”[15];刘艳梅、朱慧敏探讨基于学生需求的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情况[16];杨玉兰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探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设[17];钱铭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通用英语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的不同需求[18]。事实上,国内运用需求分析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尚属起步阶段,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的匮乏“与全国1900万大学英语学生的受众及各地不同的社会需求及参差不齐的办学现状和办学目标形成了巨大反差”[19]。普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盲目照搬国外大学或国内重点大学的做法。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盲目设置英语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花费比自己专业课程还要多的精力用于英语学习,或学习自己未来就业中根本用不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课程要求,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将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本研究拟深入调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构建合乎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学生入学成绩的差异可以大致折射出各层次高校学生在各学科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同: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和质量需求上,而且表现在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需求上。

研究拟回答以下3个问题:(1)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能否满足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2)通用英语课程是否需要对该群体学生继续开设?该如何开设?(3)该群体学生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及其学习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2.2研究对象及工具

研究以广东省3所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对象,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3所高校招收生源均为高考成绩达到二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随机选取3所院校720名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一、二、三年级学生各240名,四年级学生因处于实习阶段没有参与调查。

问卷依据Dudley-Evans与St.John构建的需求分析模型[12],参考陈冰冰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19]以及蔡基刚的通用学术英语需求问卷[15]设计而成,涵盖4个维度的调查:学习者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选取30名学生填写问卷初稿,根据学生对初稿设计的反馈意见和所得的数据对部分选项进行修改和剔除。最终问卷包括4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综合英语课程满意度调查、英语拓展课程需求调查和通用学术英语需求调查。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及结论分析的科学性,采用Alpha信度系数和Bartlett检验对问卷信度及效度作了评估。检验结果显示,问卷信度0.853,效度检验0.703,量表有效性较高。定量调查完成后,从调查对象中邀请了30名学生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在高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的看法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访谈材料整理后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验证和解释。

2.3数据收集及分析

问卷委托英语科任教师在课堂或课后发放和回收。发放问卷720份,回收692份,有效问卷664份。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32%,大二学生40.5%,大三学生27.5%;文科生40.0%,理科生60.0%;男生30.7%,女生69.3%;56.3%未过四级,38.5%已过四级,5.2%已过六级。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

3数据结果及分析

3.1通用英语课程需求

1) 综合英语课程满意度。趋同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综合英语的满意度不高。49.5%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收获不大;更有学生认为大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相比高中时更差,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进步反而退步(25.1%);认为收获很大的学生比例只占8.9%。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远未达到学生的期望。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中,“投入不足”居首位(73.4%),紧随其后的3项原因分别为“缺乏英语学习环境(63.0%)”“缺乏学习兴趣(56.4%)”和“学习目的不明确(41.4%)”。82.7%的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少于1小时,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比较低。英语学习的懈怠情绪普遍存在于该群体学生中,而且年级越高,懈怠情绪越普遍。文秋芳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课时过于分散,课程目标不明确,学习成效低下[5]。后续访谈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内容枯燥、缺少实用性”、“英语课学到的东西不多”、“教学形式单一”等是学生诟病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传统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英语教学内容与高中英语差别不大,还缺少了高考的压力;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核心,缺少实际使用语言的目的,学生看不到学习的目标和作用,兴趣逐渐遞减;上课和学习都以应付为主,以通过期末考试或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考试结束后则不再学习英语,因而出现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现象。蔡基刚指出,课程目标的含糊性、课程考核的应试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是普通英语的主要缺陷[4]。47.3%的学生认同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课程考试和四、六级考试,排序前3的英语学习目标分别是“通过四、六级考试(72.9%)”“满足就业需要(66%)”和“提高个人自身素质(56.7%)”。沈骑指出,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症结在于“使用价值”的弱化或散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交换价值”。学生出于交换动机学习课程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够直接、确凿地为考试或升学派上用场,然而却无法为学生现在或未来的学习经验和人格塑造提供有益的使用价值,这种错误的定位将最终导致大学英语陷入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泥潭[20]。由于忽视课程知识的实质使用价值,大学英语课程将最终沦为“空心课程”,并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21]。

2) 学习能力差距及学习环境需求。的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升,以打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通用英语份额被逐渐缩减。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院校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仍差强人意,英语语言知识仍非常有限,学生对自我英语水平的评价较低。对自己英语水平基本满意的学生比例只有6.7%,大部分(46.9%)学生表示不满意,17.4%的学生很不满意自己的英语水平。在最想提高的5项英语基本技能中,排序前3项的分别是口语(78.9%)、听力(77.8%)和阅读(45.7%),说明该群体学生对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的需求最为强烈。听力(75.8%)和口语(55.8%)同时也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突出困难。访谈发现,该群体学生大多来自基础教育水平一般或欠发达地区或城镇,地区英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应试导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高。进入大学阶段,学生迫切希望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以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提高听说能力”的需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远远得不到满足。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英语授课班级大多超过60人,大班教学严重阻碍了有效课堂活动如发言、讨论、展示、交际等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综合课程课时有限,教师既要完成课文讲解、词汇解释,还要兼顾听力和阅读技能训练,同时还得腾出时间拓展学生背景知识、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耗时多、见效慢的交际能力训练往往被牺牲。

教学方式和方法被认为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56.9%),49.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不同程度地重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实用性不强。学生期望英语课堂能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35.9%)和师生互动机会(23.9%),希望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和字词的讲解,而是能够结合语言教学作文化方面的拓展。教师课堂讲解是最不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同伴互教、主题演讲、调研任务、语言游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对综合英语教材满意度不高,71.1%的学生认为教材实用性不强,“缺乏时代感”“脱离现实生活”“主题不断重复”等是学生对教材满意度不高的原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钟情于“电子+纸质”的立体化教材,希望教材内容“具备时代感”,而且便于携带,能随时通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受访的3所院校在学习评价中均有一定比例(30%)的形成性评价,但访谈发现,这些院校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评价主体仍是教师,学生自评和互评大多缺位。另外,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也只是平时测验成绩的叠加,而非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反思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终结化了的“平时成绩”,而非细致、个性化的反馈,因而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3.2英语拓展课程需求

1) 拓展课程学习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课时在不同高校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学分被大幅缩减,从16学分缩减到12学分、10学分甚至8学分,大学英语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蔡基刚在调查港台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后指出,大陆高校压缩大学英语学分是非理性的,大陆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未能达到不需要继续学习英语的程度[22]。在“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年限”的调查中发现,41.9%的学生支持大学英语开设2学年,32.6%的学生希望课程持续开设3学年,18.7%的学生支持大学英语4年不断线。61.1%的学生期望学校能够开设除基础英语之外的其他拓展课,68.8%的学生愿意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继续学习英语。可见,该群体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仍非常强烈。学生坦言,他们课外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上英语课是他们接触和保持英语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后不少学生就彻底放松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英语水平在第二学年末达到顶峰后逐步下降。然而,英语拓展课程在受访院校的开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除寥寥无几的几门英语选修课外,学校未能向学生提供系统、优质、多样化的英语拓展课程。

出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在不同拓展课程类型的选择上呈均衡分散态势,体现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学生自我英语能力评价较低一致,62.4%的学生选择语言技能提高类课程,显现了该群体学生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突出需求。“专门用途类”课程颇受欢迎(54.1%),说明学生更重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希望拓展课程内容能与未来的职业直接相关。66%的学生将就业作为拓展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工具型动机仍是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驱动力。选择“语言应用类”(47.7%)、“考试培训类”(45.9%)、“语言文化类”(44.2%)课程的学生比例相当。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语言技能提高类和考试培训类课程更受低年级学生欢迎,高年级学生偏好实用性强、注重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拓展课程。

在课程性质上,89.6%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或限定选修的方式学习英语拓展课程。课程选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对不同课程进行挑选,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6.5%的学生主张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期望教学材料的多模态,希望教材不限于课本,能及时更新教学信息及音、视频资源,集趣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David Little指出,学生愿意参与教材的选择是自主性发展的体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或允许学生和教师通过协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本或课题,学生对学习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23]。71.28%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自主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模式学习英语拓展课程,认为不同的拓展课应采用不同的课程考核形式,要以考查学生真正所学到的知识为标准,摈弃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或以简单的出勤和作业考查学生的做法。任务式、合作式的考核方式较受学生的欢迎。有趣的是,学生对形成性评价中的学生互评不太认可,多数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质量不够放心,认为学生互评“意义不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依赖教师而不是同伴来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估。

2) 通用学术英语学习需求。不同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24,25],受访学生群体对“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不高,选择该课程类型的人数(19.6%)远低于选择其他课程类型的学生。50.2%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影响较小,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虽存在阅读英文文献(45%)、听英文授课(28%)、写英文摘要(33.5%)和作英文陈述(23.5%)的需求,但用英语辅助专业学习的需求并不突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较大困难集中在阅读(47.2%)。访谈发现,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在受访高校的开设均不普遍,因此,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就业中可能用到的英语技能,对“通用学术英语”的需求和期望不像重点高校学生那样清晰和迫切。学生普遍(74.5%)认为,必须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进行“学术英语”的学习,45.5%的学生不认可用“通用学术英语”取代“综合英语”课程。普通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术需求以及预期职业需求均与重点院校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学术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迫切的需求。王守仁指出,学术英语的需求是存在的,但不该以偏概全,对大多数中国高校学生来说,为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需求并不迫切,“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现阶段还不适用于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26]。

4讨论

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应立足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4.1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开设通用英语基础、提高、发展3个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授课内容及目标培养上体现差异化普通院校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满意度较低,對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需求迫切,通用英语作为必修课在该群体学生中开设仍然非常必要,是学生提高语言基础、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的必要课程。王守仁指出,鉴于全国范围内参差不齐的教育资源及生源水平,目前阶段尚不能轻易取消大学通用英语课程[26]。通用英语仍肩负着提高和完善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但在设置上应避免“一刀切”,须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开设基础、提高、发展3个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授课内容及目标培养上体现差异化,使教学内容和进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基础级课程与高中英语相衔接,侧重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需要144~216课时;提高级课程以大学英语II级为起点,注重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兼顾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语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高和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扩充,主要满足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学习需求较高的学生,需要144课时;发展级课程以大学英语III级为起点,注重学生较高层次语言应用能力的拓展和训练,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开设,满足小部分英语拔尖学生的学习需要。分级别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进一步细化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习需要,既保证起点较低学生能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给起点较高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针对综合英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懈怠”等问题,通用英语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应予以重视。新体系中的通用英语应以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突出需求。“学以致用”应该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27]。文秋芳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认为在大学阶段的语言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应予以调换[28]。她强调,“输出”在语言学习中作用更大,语言输出会使学习者成为一个积极的语言输入加工者。任务式、项目式教学方法正是通过“输出驱动”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通过“输入促成”有效习得语言知识,顺利完成输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良性循环圈,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执行与评估,给予他们语言运用的机会和舞台,使课堂教学活动既有效又有趣,逐渐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4.2结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专业需求建设英语拓展课程体系,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及课程内涵随着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不断发展,单纯基于技能训练的语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压缩基础英语的呼声很高,同时对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语言技能提高类、专门用途类以及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较受学生欢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满足就业是学生英语拓展课学习的主要目标。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通地方院校应重视英语拓展课程体系的建设,除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外,兼顾基础级别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的开设,在注重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基础级别的跨文化课程可以隐形教学的形式融入通用英语教学,也可以选修课形式独立开设,通过讲授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中外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意识。“跨文化课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更好地满足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需求。随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具备较强应用能力,能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培养的重点。因此,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基础级别的职业英语课程同样必要。例如在以旅游服务、陶瓷及婚纱出口行业为主的地区,地方院校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陶瓷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入门级课程,对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快适应职前培训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学生认识到英语可以作为媒介学习专业,英语学习将成为他们构建职业身份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大大提高。针对小部分有出国留学或考研需要的学生,通用学术英语基础级课程可在高年级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的通用学术英语知识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英语表达。

学校层面须提供充分的开课和选课支持,保证选课机制的灵活性和合理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的课程目标来自主选择大学英语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及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以达到语言学习及文化汲取的平衡。由于已具备初步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多数学生希望参与到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期望课程教学有趣实用,希望评估方式更加客观和多元化。

4.3选择与不同课程类型和不同需求级别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自主学习逐步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鉴于通用英语和拓展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的不同级别选择灵活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1)重视课堂活动质量的提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检测和辅导答疑等活动,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网络学习所不能比拟的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交流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任务导向、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互动与活动中探索、实验和使用语言,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2)重视大学英语导学课程的开设。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导学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并不普遍,而导学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导学課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承担责任,使自主学习逐步成为拓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以提高有限课堂教学的效果。(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资源和手段,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微课、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课下独立学习。课程评估方面,须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权重,让学生真正参与评估过程,成为评价的主体,真实细致地记录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信息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和信息,促使学生逐步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5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渐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改革背景下,不同类别的高校应该建立不同生态结构的英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29]。鉴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该类院校除开设基础、发展、提高级别的通用英语课程外,应兼顾跨文化交际系列和专门用途系列的基础级课程。在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的同时,满足其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国际交流以及工作就业等多元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哲,李军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8.

[3]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4]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

[5]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6]丁仁合,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3(2):1723.

[7]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语大学,2013.

[8]Long M 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10]Cohen L,Manion L,Morrison K.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2000.

[11]Hutchinson T,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2]DudleyEvans T,St.John M 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3] 王斌华,刘辉.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3438.

[14]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1422.

[15]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12(2):3035.

[16]刘艳梅,朱慧敏.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3):6976.

[17]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0(6):131134.

[18]钱铭.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学生需求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4(2):6065.

[19]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20]沈骑.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J].外语电化教学,2014(2):6167.

[21]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大学教育科学,2010(3):6772.

[22]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2630.

[23]David L.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c,1991.

[24]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25]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J].外语研究,2011(5):1114.

[26]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5):410.

[27]周燕,张洁.学以致用:再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2226.

[28]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9.

[29]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ized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needs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ree average undergraduate colleges.Findings show that,students′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ies are far from satisfactory and general English should still be set up 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target group,with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more specifically classified.Students also demonstrate both willingness and keen desire for various kinds of English extended courses.Therefore,elementary level of crosscultural or ESP cours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as selective courses to meet with students′ differential learning needs.

Keywordsneeds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general English;extended courses

猜你喜欢

需求分析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