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沃土
2017-06-27刘秉承
刘秉承
草长莺飞,从火车上望向百花点缀的草原,忽然觉得她的雄浑里增添了不少柔情。
这次采访,走进了科左中旗那样的鱼米之乡,也踏上了清水河县那样的贫瘠土地;看到了科左后旗一望无际的沙漠和点缀其中的绿洲草原,也看到了喀喇沁旗的砂质土壤和不远处的莽莽群山。虽然景色各异,却能体会到那共同的乡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貌多样的内蒙古大地上,不同的乡村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千篇一律,不是家园;展尽特质,方显本色。
“大粮仓”的养牛经
通遼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金玉米带”的美誉。但如果只发展粮食种植,农民虽温饱有望,却致富难求。
实际上,自治区在发展农牧业上早就注意到了内蒙古是全国粮食大区这一雄厚优势,也看到了玉米“一粮独大”种植结构上的问题。
如何化弊为利,将农业结构上的弱点转化为强项?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盖志毅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能够有效提高粮食就地转化能力,将种植结构上的弊端转化为畜牧业生产优势。”
在通辽,仅科左中旗就支撑起科尔沁牛业180万头改良西门塔尔牛的饲料供给,而且还有足够的节余销往其他地区。
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农民敖特根养了30多头牛,自家种着30亩地,地里打下的秸秆根本不够喂牛,每年还需要从邻近的科左中旗运回15吨左右的玉米秸秆解决饲料上的事儿。
依托通辽这座“大粮仓”,发展特色畜牧业是非常省成本的。据了解,去年通辽市牧民购买饲料玉米比从河套地区购买每斤能便宜0.2元左右,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畜牧业经营的积极性。
“刚出生3个月的公牛犊就能卖8000-9000元。把牛放在养殖小区标准化圈舍里,不但有利于统一管理,对守住生态底线也十分重要。”努古斯台镇副书记文明说。
努古斯台镇地处科尔沁沙地与农耕地区的边缘,以前由于过度放牧,特别是养羊多,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随着禁牧轮牧政策的实施,这里的生态正得到有效恢复。
“旗里的禁牧政策我们牧民是支持的,我家养的是牛,牛不像羊那样必须出去放牧,它可以圈养,而且圈养出的牛肥,一放牧就瘦了。”科左后旗牧民达古拉说。
“减羊增牛”,既可破解畜牧业“一羊独大”的难题,也非常符合科左后旗的实际。据南巴嘎查老支书额日很白乙拉回忆,科左后旗是自治区第一个开展牛种改良的旗县。早在1953年,旗里就开始黄牛改良,1990年改良成功,自治区政府将这个改良品种命名为“科尔沁黄牛”。
科左后旗正努力念好这本养牛经。该旗按照“为养而种”的思路积极推行“粮改饲”和其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黄牛养殖头数增长。
“科尔沁黄牛非常容易饲养,也很受这里的农牧民群众认可。我们镇利用旗里的养牛贷款,通过‘公司+养殖小区+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给贫困户托管养牛的政策,解决了那些想养牛但又没饲养能力的贫苦户养牛问题。”文明说。
文明算了一下,一头母牛一年大约要消耗2000斤玉米加1亩半土地上的秸秆和青贮,公牛吃得更多。虽然本地生产的秸秆已经不够了,但文明并不着急。在通辽这座“大粮仓”里,努古斯台镇不愁饲料这个问题。
沙梁坡的葡萄园
与东部盟市的黑土地相比,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土地显得太贫瘠了。这里是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山多原多,唯独土地上的产量不多。
“这里的老百姓以前一直都靠天吃饭。”清水河县宏河镇副镇长董俊珍说。全县境内虽然有4条河流经过,但都集中在原下,在缺乏水利设施的年代,山坡上的地只能靠雨给水,农民也只能种些玉米之类的抗旱作物,收成不好,日子过得很紧巴。
2005年,清水河县将100多户原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民转移到了宏河镇聚宝庄村。聚宝庄村的生态环境好些,但背靠一道沙梁坡。这道坡,也算耕地,但旱了浇不上水,涝了洪水冲下来更可怕。这里的农民都清楚,沙梁坡打不了多少粮,没人愿意耕种。
移民中有一个叫王万斌的,发现了沙梁坡的金贵。土地流转时,他毅然决然承包下这道谁也不看好的坡,种起了葡萄。
“这里种葡萄,优势是发展循环农业,用养鸡场里的鸡粪还田,生产绿色产品。”清水河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德明介绍说,“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倡的。”
“这里的葡萄熟了的时候,你可以尝尝,非常甜,和上化肥种出的葡萄就是不一样。”技术员刘勇说,“去年,这里的葡萄刚上市就被呼市和包头的客商抢购一空,销路实在太好了。今年,我们在现有89个大棚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等上市的时候,准备打出‘清水河县聚宝庄葡萄的招牌。”
杨德明指着沙坡地上错落有致的葡萄大棚问:“发现这里葡萄好的秘密没有?”不等记者回答,他自揭谜底:“奥秘就在这道沙梁坡上。一是沙土,二是坡地上的大棚高低分布得当,从早到晚都日照充足。日照长,糖分就大,葡萄自然甜。”
王万斌在沙梁坡上种葡萄种出了名堂,吸引村民来葡萄园务工,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有这样一个能人领头,村民们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下一步,王万斌计划引进奶山羊养殖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富起来。
餐桌上的中草药
“把药当饭吃”,拿中草药当食材已不是新鲜事儿,甚至走出了国门。
“桔梗在韩国和日本用于做泡菜,北沙参东南亚的人喜欢吃。”牛营子镇副镇长袁宝龙曾是赤峰市喀喇沁旗农业局小有名气的农技专家,说起食用药材来头头是道。
牛营子镇种植中草药有300余年的历史,这里的农民擅长种植,也擅长市场经营。种党参,卖党参,是牛营子镇的来钱路。可就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遭受过一场“党参之灾”,种出的党参没人要,很多人拿去当柴烧了。
“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就是草。”袁宝龙说,“现如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汲取当年的教训,在集中种植力量时,把方向放到销路好的食用药材上。”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牛营子镇把原有种植的20多种药材压缩到了10种以下,主攻的只有5种。”喀喇沁旗委宣传部干事马文基介绍说。
食用药材市场看好,现在全镇7万亩药材地,已有一半以上改种了食用药材。
“食用比药用能增值35%。”牛营子村村支书徐福东说。他也是村中药合作社的理事长,带领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已将中草药种植扩大到了周边旗县。他经常代表当地农户与韩国、日本的大客户去谈中草药销售上的事情。
“牛营子镇种的药材,在韩国、日本很受欢迎,尤其是桔梗做成的酱菜。”徐福东说,“现在我们不仅要守住国外市场,还要开拓国内的食用药材市场,把酱菜打到国内各个超市去。”
农技员的沃土情
5年过去了,梅园雪对刚接手农技推广工作时的门难进,还是记忆犹新。
那是2012年,她抱着满腔热情来到科左中旗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搞农技推广,没想到,不少农民不接受她。尽管农民也认为自家土地能够被划入示范区是一件好事,但在种地这种老本行上,要按农技推广那一套来,心里总是不乐意。
一些农民只要见着带领技术人员来宣传的梅园雪,不是避而不见,就是放出狗来护门,好歹不让农技人员进家。
梅园雪没有后退,一回不行就两回,两回不行就三回……后来,狗见到她都不再咬了,农民的心扉也渐渐向她敞开,梅园雪终于把农民最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送到了田头,就在那一年,科左中旗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土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农民大受益。也是那一年,梅园雪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黑土地的女粮王”,新华社记者的评价,农民认可了。
如今,示范区已发展到40万亩。实施浅埋滴灌技术,肥料利用率由27%增长到70%,每亩土地节约使用化肥15-20公斤;玉米螟防治每年可为每亩农田“虫口夺粮”40公斤;通过精准犁技术,每垄种植误差不超过2毫米,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精细收割。
“科左中旗还是要立足优势产区这个特点,发挥好农业科技上的优势。”梅园雪说。她十分清楚发展农区畜牧业的重要性,但她更清楚,作为一名种植业技术人员,她做的是给农区畜牧业打基础的事情,更肩负着引领种植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责任。
像梅园雪一样的農技人员们,一如既往地走在田间地头,他们到了哪里,哪里就有高产相随。他们很辛苦,也很自豪,眼见乡亲们在热土家园享受到更多科技实惠,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