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的内蒙古实践

2017-06-27王丹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贫困户

王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展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刊特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本期推出脱贫攻坚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也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大地持续展开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成功使数千万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区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偏远分散的牧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目前,内蒙古还有8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对全区人民做出了充满温度的郑重承诺。

向贫困宣战,奔全面小康,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区各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内蒙古大地全面打响。经过几年的奋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明显显现,确保全体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打出“精准牌”,按下“快进键” 坚持走内蒙古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

2017年新年伊始,李纪恒书记在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上指出,内蒙古要在今后3年时间里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在精准识别上持续用力。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大批帮扶干部驻村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建檔立卡,深入了解帮扶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致贫的原因以及贫困家庭的目前状况等。据自治区扶贫办统计,我区已对全区58万户、157万贫困人口开展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

除传统手段外,我区还运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扶贫云”平台,把贫困人口的数量、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帮扶措施搞明白,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实施帮扶措施,确保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准落到每一个贫困群众头上。

鄂尔多斯市多次深入旗区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进行指导检查,严格执行“两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程序,反复核查识别。并根据识别情况建立台账,印制《扶贫手册》53万册,做到一户一本信息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开发鄂尔多斯市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动态化管理。全市实现了户有簿、嘎查村有册、苏木乡镇有台账、市和旗区有电子档案。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

——在扶持特色产业上多想办法。我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主渠道,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大力推广“菜单式”扶贫模式,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乌兰察布市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当地的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从乌兰察布实际出发,通过马铃薯 — 燕麦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10万亩耕地上进行科学倒茬轮种,为乌兰察布市打造我国最大的燕麦种植加工基地、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2012年以来,公司采取“公司+农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反租倒包、承包经营、订单种植、贷款担保、聘民为工、免费培训指导等方式,累计帮助8000多农村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帮扶贫困农户2000多户。

——在改善发展条件上集中突破。我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七网”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好贫困地区在出行、饮水、用电、上网、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自治区加大了交通精准扶贫力度,通过路网畅促进产业兴,以产业兴带动经济活,实现百姓富。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精细式、快节奏地加快农村牧区公路发展,全力推动广大农村牧区交通路网建设上质量、上水平、上速度,逐步消除制约农村牧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中,下大力气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交通扶贫工程建设,尽快把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接补起来。通过近年来的集中攻坚,我区农村牧区客运网络不断完善,货运产业蓬勃发展,贫困地区的出行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打开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通道。

——在加强公共服务上下硬功夫。我区坚持把就业作为脱贫之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好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等问题,加快推进低保与扶贫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做到应保尽保。

兴安盟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各类教育补贴政策,制定出台了《兴安盟教育扶贫政策措施》,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层层奖补,资金由政府兜底,大幅减少建档立卡户自筹额度,有效解决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制定出台了《兴安盟健康扶贫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政策,探索健康扶贫新机制,采取五道保险模式开展健康救助,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制定出台了《兴安盟生活救助扶贫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各项救助扶持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确实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兜好底。对符合农村牧区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通过政策兜底保障特困人员生活。

挖出“穷根子”,选准“富路子”

用勤劳和智慧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兴安盟调研时指出,发展产业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金钥匙”。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公司+农牧户”“协会+农牧户”扶贫模式,完善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要求,我区精准施策,在选准夯实扶贫产业基础上下功夫,让扶贫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各具特色的脱贫新路。

包头市九原区通过订单种植带动产业脱贫,其中哈业胡同镇通过“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全镇220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参与订单种植,贫困户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鼓了腰包。新胜三村村民高巧仙通过大棚采用四膜种植技术种香瓜,50天就可收获头茬香瓜,较普通香瓜早上市一个月。端午节前后,合作社首批2万公斤香瓜上市,价格每公斤30元,效益是应季香瓜的8倍。按照亩产2000公斤计算,从头茬到末茬,高巧仙卖香瓜全年能收入3.2万元。订单合同还保证了高巧仙的香瓜不仅产得出,还能卖得掉。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哈业胡同镇的扶贫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贫困户的持续增收。今年,全镇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67%。

——不仅搬得出,还要能致富。易地搬迁是“五个一批”重点扶贫工程。“十三五”时期,我区将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30亿元,实现20万人脱贫。其中,2016年投入33.7亿元,扶持贫困人口5.6万人,重点用于易地搬迁住房建设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国家级贫困县武川县,通过“四种模式”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一是小村并大村。 按照“收缩转移,集中集约”的原则,将户籍户数不足20户的,饮水、通信不便,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高的村庄,就近并入靠乡、近水、沿路的区域建设中心村镇,实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实现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全覆盖。二是整村移民。将生存条件差、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村庄,整村进行扶贫搬迁,搬迁户自愿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或自主安置,并享受不同安置下的优惠政策。三是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生产。依照武川县打造食用菌大县和草产业大县的产业定位,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种植耐寒耐旱灌木及多年生牧草,搬迁农民包括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和务工两份收入。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庄全部拆除,恢复生态建设,土地流转发展产业成为重要脱贫途径。四是入住幸福院社保兜底。对移民中60周岁以上、有生活能力而无生产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集体建院、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服务”的形式,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行政村或乡镇建设互助幸福院。入住幸福院的贫困户享受社会保障政策。这“四种模式”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武川县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既要扶眼前,更要管长远。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统筹兼顾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既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眼前之困”,更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赤峰市翁牛特旗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中,把扶贫培训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培训,有效解决了扶贫干部“不会扶贫”和贫困群众“不会脱贫”的问题。2015年,投入资金70多万元建成全区首家旗级扶贫培训中心,主要根据扶贫工作需要,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提高帮扶干部、贫困农牧民、种养大户、合作社成员、经纪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率先脱贫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配套建设6个村级实训基地,并抽调农牧林水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和种养能手29人,组建扶贫培训专家库。依托旗级扶贫培训中心和村级实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对旗乡村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和贫困农牧户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和能人培养成嘎查村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李纪恒书记在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是历史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在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问题上理应付诸更大努力、取得更好效果,为全国作出示范、推出经验,使“模范自治区”的荣誉永放光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我们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