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小巷·馄饨
2017-06-27支心怡
支心怡
离开故乡多年了,仍不能忘家门口小巷里的那个馄饨摊。
记忆里的馄饨摊虽然小小的,但是它却能留住路人前行的脚步。那是一位大概六十多岁的老爷爷开的,他的脸庞被锅里蒸腾起的浓浓白雾遮掩着,总是让人看不清,但是他的声音雄浑有力,一声“嘿,您的馄饨来了!”就能勾起你肚里的馋虫,让它蠢蠢欲动。忙碌时,他还不时用毛巾擦一擦汗,洗个手,再继续埋头干活。那时,父母不常在身边,我便会经常跑到小摊上买一碗馄饨当午饭。
老爷爷包馄饨的速度非常快。他先用食指轻轻地沾一下水,在面皮边上均匀地涂抹,然后再用一根好似吃雪糕用的工具——竹片子熟练地挑了一小团肉泥,将它放入面皮的同时飞快地将面皮捏拢,这样,一个馄饨很快就完成了。当做好的馄饨够一定的分量时,再放入一个很大的似坑状的铁锅里,合上盖子,耐心等待。在这短暂的空闲时间里,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为什么不多放点肉呢?那样不是更好吃吗?”他笑笑,把盖子打开瞧一瞧,然后又合上,不紧不慢地说:“馄饨皮薄……你看那饺子,皮多厚啊!但馄饨不同,肉多会掉出来的呀!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呢!”
他打开盖子,用大勺子在锅里搅了几下,再用漏勺把馄饨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碗里,倒上一点清汤,最后放上葱、紫菜等调料,一大碗馄饨就大功告成啦!
而老爷爷呢,总是微笑着看看我,看看路人,无论是西装革履的老板,还是衣着简朴的环卫工人,他都是同样对待,热情服务。小小的馄饨摊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几年过去了,老爷爷更显老迈了,腰背也慢慢地弯了,腿脚也不似以前灵便了。唯一不变的是那美味的馄饨,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分量也还是那么多,经济又实惠。
一天深夜,街上再也见不到一个路人,只有那昏黄的路灯温暖地照着清静的小巷。我躺在床上,忽然听到楼下传来“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这么晚了,是谁在扫地呢?我起身站在窗前,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还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着——是那位老爷爷!他正拿着一把扫帚,轻轻地扫着地面上的垃圾,还不时弯下腰捡起石缝里的落叶……我的眼眶湿润了,直到小推车“咕碌咕碌”地推走,直到那熟悉的身影慢慢远去。小巷也渐渐沉睡在了宁静的夜色中……时间慢慢流逝……哦,原来干净的小巷一直是他清扫的。
转眼间,我长大了,到乐清城关学习去了。后来,我有几次回到故乡,却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热气腾腾的馄饨小摊了。聽奶奶说,老爷爷年纪大了,做不动了,他的儿女们接他到大城市里去享清福了。
再后来,我在故乡又品尝了多少碗馄饨,但都没有当年的味道。
我的故乡,那馄饨,那小摊,还有那老爷爷,不知温暖了我童年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孤独的日子,让我的童年回忆温馨而美好。
再见,童年!怀念您,老爷爷!
故乡的记忆,实际上是老爷爷给予“我”的温暖的回忆:老爷爷包馄饨的技术熟练——“先……然后……同时……”,一连串的动作毫不含糊;老爷爷微笑暖心——“他总是微笑着看看我,看看路人”;深夜,小巷里老爷爷忙碌的身影——“他正拿着一把扫把,轻轻地扫着地面上的垃圾,还不时弯下腰捡起石缝里的落叶”……这些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文章感情真挚,温情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