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纪录片创作演变探讨
2017-06-27陈晨
摘 要 纪录片作为各类影视作品中的精神贵族,它是真实的、客观的,也是人类历史最公正的见证者。有了它理性、深入的诉说,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感受事物的本质。新时代,在信息技术的促进下,纪录片的制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纪录片;创作演变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10-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媒体事业都发生了从创作的开端、过程到最后发行的全方位变革。纪录片,顾名思义是以记录的手法,来进行文化的传承。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纪录片也将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为丰富人类的思想精神而做出贡献。
从现在看来,信息技术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介参与到创作中,二是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和受众的喜好。纪录片的发展也充实着人类的思想精神,并为人类的未知历史而做出无限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未来也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纪录片。
1 纪录片的本质
纪录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被称为精神贵族,最重要的两点那就是表达的真实性与追求的真实性。这个真实,又可以分为真实的镜头与真实的态度两点。纪录片就是凭借这两点来记录自己所见到的真实
世界。
即“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这也是纪录片的一大本质特征。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对素材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艺术的加工并将其展现出来。纪录片的主题一般都是引人深思的现实题材,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呈现给观众。
2 纪录片的诞生与发展
2.1 纪录片的诞生
一般来说,纪录片的诞生与电影的诞生时间是大致相同的,例如作为电影诞生标志的《火车进站》中就有很多的纪录片元素。还有1895年法国导演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也是属于纪录片性质的。
纪录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源,一是苏联导演维尔托夫他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行的《电影真理报》系列电影,并提出“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的眼睛更完善更具有分析力,另一个则是有“世界纪录片电影之父”美称的美国导演弗拉哈迪。其中弗拉哈迪的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被认为是确立纪录片形态的代表作。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寒冷的北方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斗争的生活场景。
中国纪录片的开始是外国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摄一些新闻片,进而发展到中国也开始独立拍摄纪录片。中国的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而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纪录片。而《流浪北京》是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一批早期的民间新纪录创作者。而在其随后的50年里,中国的纪录片發展也成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2.2 纪录片的发展
2.2.1 观念的发展
纪录片从诞生以来,就不断的被各种创作观念所冲击。这些观念在不同时期都曾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多年的研究整理,这些理论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中大致可以概括为对纪录片起源历史的研究理论;关于经典纪录片本身及导演的研究理论;关于纪录片创作方法与技巧的研究理论;纪录片美学理论;纪录片现状与未来发展理论这5个
方面。
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发展也曾做出许多杰出的贡献。也曾涌现出来一大批杰出的导演与作者,例如钟大年的《纪实不是真实》和《再论纪实不是真实》;张同道的《真实:支点还是陷阱?——纪录片的真实观念》等。这些作品都为纪录片观念的发展产生过非常重要的
影响。
2.2.2 技术的发展
纪录片技术的发展其实就是电影技术的发展。从最早期的黑白照片,到无声黑白电影,到有声黑白电影,再到有声彩色电影。纪录片拍摄技术在不断的革新,其中费拉哈迪的学生,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创立的“画面+解说+音乐”的纪录片模式被称为纪录片的经典模式。而且格里尔逊也是最早说出纪录片一词的人,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整的定义,这也为后来的流派纷争提供基础。
2.2.3 信息技术时代下纪录片的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纪录片的观念与技术手段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中观念部分,由于技术的进步,纪录片也从以前单纯的“拍摄”“重构”等手法,发展到由CG,3D生成的虚拟影像。这是纪录片的一大进步,然而,对于真实就是本质的纪录片来说,这一步却迈的并不稳。虚拟影像是否该应用于纪录片?这一点一直饱受争议。而完全虚拟的全数字化影响又是否该算作纪录片更是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分辨不出虚拟与现实拍摄的区别。而纪录片则是属于有较大影响力的影像。一旦虚拟场景出现误差,很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表达事物认知的错误。
这就引发了强调不操纵与无剪辑的“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主张纪录片就是要纪实,不应该虚构。然而,影视毕竟是虚幻的,无论素材是真实取材,还是情景再现,它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映像,并不是世界本身。因此全数字化纪录片的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
至于技术方面,叙述的方面就比较多了。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虚拟创真影像。
虚拟创真影像分为两部分,一是取消大众化的摄像机参与,全部由电脑技术生成过去的场景影像,并且以此作为纪录片的素材。二是将已有的素材由电脑进行修改,拼接。简单来说,就是数字技术生成影像与数字技术后期特效处理。
其中数字技术生成影像如今已经非常常见,例如比较常见的影片有《宇宙起源》《恐龙星球》和《圆明园》等。这些纪录电影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生成影像,那么就只能成为一场空谈。然而正是这项技术,我们才能领略到宇宙大爆炸的宏伟;星球运转气势;“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壮阔;以及当时地球霸主——恐龙的风采;还有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壮丽。
至于数字技术后期特效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后期处理,将原本并不存在的或者不是同一时间的事物,重新展现出来。这个技术,在各种科教探索纪录片中应用最为广泛。比如恐龙,就是这项技术的特色。考古学家将恐龙的形象交给动画师,动画师通过电脑模拟,将恐龙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屏幕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情景再现方式。
虽然,这项技术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更有利于人们对已经逝去的场景,进行最为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些技术还是与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性存在着矛盾。对此,我们应该理性认知,正确对待。让这些技术作为纪录片拍摄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3 结论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很可观。无论是运用单纯的拍摄手法还是运用3D虚拟影像技术,这都是为人类了解事实真相的一种方法手段。人类在漫长无边的历史长河下得到发展,对于一些事情的真实性更是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1]黄小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探索与思考——六集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的创作特色简析[J].东南传播,2014(10):33-35.
[2]宋林轩.数字化时代下的纪录片创作变迁[J].中国传媒科技,2013(4):56-57.
[3]王有才.“互联网+”视野下的纪录片制作[J].传媒,2016(2):22-23.
作者简介:陈晨,新疆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