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课程 成长的阵地
2017-06-27李攀朱静华
李攀++朱静华
〔摘要〕校本建设不可能脱离学校文化环境。随着育人教育深入开展,经过十多年的心育实践摸索,上海市莘庄中学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应与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适应与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22-05
目前,上海市莘庄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闵行区及上海市普教系统前列,被评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我们这些年孜孜不倦地建设和完善“适应与成长”校本课程体系。
2002年9月,我校就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并且将其纳入到必修课之中。2004年9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且将其纳入必修课之中,同时尝试自主选修拓展课、研究课。随着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形成了“成长的天空”“交往的艺术”两门自主拓展型课和一门自主研究型课。同时也在对心理学爱好者的培训上进行尝试,最终形成了一个心理社团和一支朋辈辅导员队伍。
校本建设不可能脱离学校文化环境[1]。随着学校育人教育的深入开展,经过十多年的心育实践摸索,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应与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以育人教育为统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分类整理和反思,学校教研组深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于课堂,因此,对心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作了明细化处理,通过科学完善的课堂体系,保证课程可持续发展。
1.“适应与成长”课程设置情况
“适应与成长”属于限定拓展课程,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适应与成长”针对学校高中生在适应与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期、自我认知、人格自我调适、自我规划、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学校考虑到“为了一切学生”的课程宗旨,对个别现象、特殊情况开展了其他课程和活动,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莘庄高中的立人教育之下健康成长。如高三年级,采用心理讲座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高一年级,有自主课程选择,同时还有个案辅导、朋辈辅导等形式。
2.“适应与成长”课堂教学规范
加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育人教育服务,扎实推进学校“重基础、抓规范、分层次、求效益”教学策略的落实,以此为动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心育工作以“适应与成长”课程为基本载体,并进一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形成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根据以上规范化的要求,心理组教师心育目标更加明确,追求课堂的最大效益。
如“做时间的主人”一课的教学,巧妙地从时间对生命的意义讲到点滴时间利用的技巧,用石头、沙子、水等实物装进罐子顺序的不同,说明时间的合理和有效利用的影响,使学生一生受益!
此外,“百舸争流,千帆共进——我们的竞争与合作”入选上海市中小学学科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课例。
3.“适应与成长”课程实施方式
“适应与成长”以模块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如青春期教育、生涯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模块。密切联系新生的实际,在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做出调整,下面以青春期教育专题为例。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学校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与德育主题班会讨论相协调与配合,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爸爸、妈妈,最近的青春期教育课使我学到了以往课上没有的、你们闭口不谈的知识,我了解了爱是不可亵玩的神圣东西,我理解了青春的意义。”
还有学生说:“这样透彻、明白、恰到好处地告诉我们这个年龄应该知道的性的问题,真是受益匪浅!”
二、以“追求卓越”为引领,继续发展心育课程体系
作为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几年来不断地取得好成绩。如闵行区教育局李久洋工作室成立,校本教材“适应与成长”在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主办的首届闵行区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评比活动,在众多的优秀的校本教材之中,一举夺魁!
学校心育课程针对我校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正在面临的问题,课程体系立体化,组织管理综合化,课程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多元化。
1.课程体系立体化
学校心育课程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再到立体化的过程,既有限定拓展内容,又有自主选修拓展,还有自主研究。从课程类型来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很丰富的,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选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
例如,“成长的天空”是为贯彻两纲教育,立足学校“科文并举、立人成材”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形成的,课程面向学校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学生。课程主要目标为帮助特殊家庭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实现其人格自主健康发展。
再如,心理委员属于班委会成员之一,在班主任带领下开展工作,同时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培训与考核。以下为心理委员入选条件:
第一,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并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
第二,在同学中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第四,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心理委员的设立既有利于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安全防护机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有利于培养对心理学有热情、有兴趣的学生。
2.组织管理综合化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心育组织管理形式。如果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某一部门的工作,工作开展起来就力不从心,甚至难以得到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很重要,不仅需要学校领导有开展这方面教育的意识,而且还需要有一支愿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学校虽以心理辅导中心为主要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绝非心理辅导中心一个部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全校全员参与,必要时还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以我校青春期教育活动月为例,教育组织、实施、管理都是多个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见表2。
此外,我们还将心理学科的方法有效地向学科教师渗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学习两张皮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通过他们将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千万个学时,带进校园各个课堂。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要润物细无声,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空洞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步履维艰,难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
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找到学生内在需求,激活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引入课堂,把握学生心理人格成长主线,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调整课堂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力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课堂体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保证其有效、可持续发展。根据80后与90后的心理状态的种种差异,我们要进一步修订心理辅导课校本教材,使之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4.教育形式多元化
课程主要目标为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实现高中时期人格协调、自主、健康发展。课程以活动体验为主,以“参与—体验—感悟—调适—提升”贯穿其中。
传统教育方法有些乏味,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方式或专家讲座方式显然已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要求。除了讲授式之外,还可以采取话题式、情景模拟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容易走进学生心里。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的拓展活动,既有内隐的思维训练,也有外显的人际互动等。
5.课程实施人力物力保证
自2002年建校伊始,我校就建有心理辅导中心。十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心理辅导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心理辅导中心是我校实现“科文并举、立人成材”办学理念的一支重要力量。心理辅导中心已成为学生倾吐心声、排解心理压力、自我发展的场所。
目前,我校心理辅导中心师资力量强,人员齐,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选修课。同时针对高三年级学生高考压力大的特殊情况,建立了以心理辅导讲座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保健和激励机制。已达到心理辅导课的部颁标准。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拥有300多平米的心理专用教室。其中包括心理活动室、团体心理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咨询室、健心室、心理测试室、心理教研室等。
此外,在德育处的支持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组成了一支有多名兼职心理教师加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以“且行且思”为引领,不断完善心育课程体系
尽管20世纪末我国各地各类学校普遍将心理辅导课列入课程表中,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即使教师有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发人深思的故事案例,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有时还是收效甚微。
课程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很多的不足。我们本着边实践边思考,边摸索边总结的思路实践着心育校本课程建设。
1.課程评价需要全面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主要的一环[2],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就应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我们尝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进行评价,但是评价还不够健全、完善。如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前后测来评价课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为前测,经过一学年或两学年的心理课程学习后,再进行心理测评,即后测。比较前后测。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全面。
还有教师对每节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实施标准的细化,但也存在上述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心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相对较为科学的地方性的评价体系[3]。因此,在心育评价方面,还需要逐步探索。
2.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心理辅导课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和其他学科一样,因此学生希望心理辅导课有意思一些,能获得一些其他学科中不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心理辅导课在内容上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心理辅导课上就会出现“昏睡百年”现象。与时俱进地增加一些时代特色的资源,学生们才会愿意参加讨论、分享、游戏。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因为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都调动起来了。课下,学生主动去找教师作深入了解,去查阅相关资料,作深入研究。
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参考文献
[1] 穆卉.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D].宁波大学. 2011.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39-42.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 56-60.
(作者单位:1.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200241;2.上海市莘庄中学,上海,200241)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