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只是属于科技界的“热闹”
2017-06-27
小康 2017年18期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东方公益事业规范与测评中心执行主任高奇琦
人工智能正逐渐来到我们身边。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由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过去几年时间,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投资超过200亿元,招募上千名软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并在人工智能汽车方面取得了成绩。今年3月19日,在世界计算机围棋大赛决赛上,中國另一家科技巨头——腾讯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绝艺”战胜日本对手获得冠军。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迁。同时,也会产生新的议题和研究领域。在这场颠覆性的革命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时代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而应在参与性塑造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的未来。
科技要在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条件下才能有大的突破;科技的进步也不仅仅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需考虑到系统性影响因素。这就好比,科学家打开了一个个潘多拉魔盒,却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增加的东西可能打破社会内部的微妙平衡。此时,我们正需要人文社科学者贡献智慧,以使社会达到再平衡。
面对人工智能这股洪流,有些人文社科学者采取拒斥的态度,甚至认为技术是浅薄的。从学科本身发展角度而言,专业化是一种进步。但是,过于封闭以及学科壁垒的自我强化,也会阻止人类外向学习的可能,继而滋生学科内的傲慢与偏见。这种傲慢与偏见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