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政治语篇中隐喻劝服功能的阐释
——以2016年希拉里“超级星期二”胜选演讲为例

2017-06-27田良斌

关键词:障碍物希拉里隐喻

李 雪,田良斌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政治语篇中隐喻劝服功能的阐释
——以2016年希拉里“超级星期二”胜选演讲为例

李 雪,田良斌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劝服”是政治语篇中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隐喻是如何实现劝服功能的。以2016年希拉里在“超级星期二”的胜选演讲词为例,借鉴Lakoff对政治语言的研究思路,运用框架理论,对该演讲中的隐喻进行了解读,以阐释隐喻如何实现劝服功能。分析表明:希拉里在演讲中将美国民主党的价值观融入隐喻表达中,可以激起美国民众潜意识中的相关认知框架和与之相符的价值观, 从而达到劝服民众的目的。

劝服功能;隐喻;政治语篇;框架理论

0 引言

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劝服功能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1-4]。Chilton &Llyin 认为,在推广新政策时,隐喻可以实现各种目的,如说服并团结民众,创造共同点,帮助决策者绕过一些忌讳的话题等[5]。Charteris-Black 的研究发现,隐喻有助于增强政策的合法性。但是,隐喻是如何实现劝服功能的,这一问题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深入探讨[6]。Lakoff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政治语言的系列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一问题的思路[7-8]。Lakoff认为, 对于政治语言的大部分理解并不在于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而在于词语所激起的“无意识理解”(unconscious understanding)[8];在这一理解过程中,通常会涉及框架逻辑的提取,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隐喻思维的参与。由此可见,框架对政治语言中的隐喻理解以及在隐喻劝服功能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文以时效性较强的“希拉里‘超级星期二’胜选演讲”为例,借鉴Lakoff的研究思路,运用框架理论对该演讲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阐释隐喻是如何通过框架而实现劝服功能的,从而揭示希拉里如何运用隐喻让民众认同并支持其政治主张。

1 框架理论概述及其在政治语言分析中的应用

“框架”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 20 世纪70 年代末,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 把这一术语引入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创立了框架语义学理论。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中,“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是有关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的知识和观念,涵盖了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图示、理想化认知模式、脚本、场景、认知模式”等概念[9]。例如,在“商业事件”框架中,就包含“花费、销售、商品、价格、购买”等词汇,这些相关词汇都是由“商业事件”框架所限定的,其中包含的角色有消费者、销售者、商品以及金钱等。简单的相关场景如下:消费者有钱并且需要购买商品,而销售者有商品而且需要钱;然后消费者和销售者彼此交换钱和商品;最后,消费者拥有了商品,而销售者拥有了钱。这种框架是理解和推断“商业事件”框架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词汇是否可以用于该框架事件的根本。Fillmore[9]指出,“框架”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存在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同时,如果这一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成分被引入文本或谈话中,相应地也都会激活该结构中的其他相关概念[9]。

Lakoff注意到了框架的这种特点,把框架理论引入对美国政治语言的分析中。在《别想大象》和《政治思维》两部著作中,Lakoff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两党的政策纲领,旨在解释共和党在历届选举或国会辩论中频占上风而民主党频频失利的原因[7-8]。他认为,政治思维依赖于框架、原型、隐喻、意象等语言和认知手段;政治思维是非理性、无意识的。共和党更善于利用人们的政治思维习惯,构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概念隐喻模式和框架结构,并用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强化人们的无意识,因此他们的政治宣传话语更能帮助他们赢得选举[7-8]。例如,共和党人对税收的话语框架“tax-relief”就包含着“税收是痛苦”这样一个隐喻。 Lakoff[7]用框架理论对“tax relief”进行了分析。其中,“relief”能够自动、无意识地激起人们对于“relief”所在的“relief frame”(减免框架),即包含“Affliction(痛苦、折磨),An afflicted one (忍受痛苦/折磨者),Reliever(救济者/英雄),Someone who cause the affliction and try to prevent relief(坏人)”等在内的框架的认同。而当在“relief”前面加上“tax”后,结合已有的“relief”框架和“tax”的百科知识,我们可以得出隐喻“taxation is an affliction(税收是痛苦)”。根据该隐喻,我们可以推断出:倡导减税政策的共和党是英雄,而民众应该拥护英雄,也就是应该支持共和党的相关政策。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tax relief”的框架解读

这个隐喻深入人心,以至于加税在美国几成政治禁忌,提倡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民主党人在这方面总是束手束脚。民主党总是不自觉地接受和使用共和党的隐喻框架,在其后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中非常被动。Lakoff认为,这是隐喻框架在政治话语中的力量:一旦一方抢先通过隐喻建立起某种话语框架并使其为民众接受,对手便处于劣势,因为他们对已有框架的任何批评都只会强化该框架。在接受对手的话语框架那一刻,后者就已经在事实上输掉对该事件的话语权。因此,Lakoff建议民主党重新构架(reframing)自己的隐喻模式,创造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框架体系。与此同时,框架理论作为解释性理论也存在不足,例如,将框架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话语分析与语境分析,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10]?而本文恰好就给出了其中一种比较恰当回应,即框架理论通过其激起的相关概念可以帮助隐喻更好地实现其在语篇中的劝服功能,从而揭示人们的认知过程。另外,张建丽和孙启耀还认为,框架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喻[10],因此也具有体验性。然而在研究中,框架的体验性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笔者也试图对此做出回答。首先,笔者认为,框架在某种意义上虽然可以被看作一种隐喻,但并非等同隐喻,二者可以互补。其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对框架理论的定义,框架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框架本身是体验性的,它对经验结构加以组织,并可以对新对象或情景进行预测。在本文中,通过构建相应的框架模式,对相应概念结构进行解读,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人们的认知过程,体现经验现实性。

2 希拉里“超级星期二”胜选演讲的隐喻框架分析

2.1 “超级星期二”背景简介及分析

“超级星期二”首次出现于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举行参选人提名初选阶段,主要指在二三月份的某个星期二许多州将同时进行初选,因此这一天的初选结果对于两党确定各自的总统候选人意义非凡。传统上把时隔两个星期后的下一个星期二也称为“超级星期二”(也会有几个州同时进行初选),后一个超级星期对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初选中的第一个“超级星期二”,希拉里夺得先机拿下7个州,并将和桑德斯(民主党内部希拉里的竞选对手)预选州分配的党代表席位差距扩大至百余位。根据历史经验,一旦差距超过百票,桑德斯将很难迎头赶上[11]。因此,如果不出意外,本次“超级星期二”初选的胜利意味着希拉里已经顺利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因而希拉里在第一个超级星期二的胜选演讲意义重大,她不仅要安抚、拉拢和团结民主党内部不一致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其主要竞选对手已经转而变为共和党,因此要赢得总统大选的胜利,她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获取大多数拥有双重概念模型(即biconceptualism,其主要指大多数美国人在有些问题上是进步性的而在其他问题上是保守性的,也即同时拥有两种世界观)[8]的选民的支持。Lakoff[12]认为,要想更可能多地获取选民的支持,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袖或思想家就必须努力劝服拥有双重概念模型的选民和他们各自的概念模型保持一致,因为人们并不一定根据个人的自我利益投票。选民们投的是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投的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同时双重概念彼此是相互压制关系,即一种道德模式或世界观的运用会压制住另一种道德模式或世界观的使用。奥巴马就不断在日常生活和公共演讲中激起美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即共情和责任,这些价值观也是民主党“慈母模式” 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把这些价值观看作整个美国团结统一在一起的关键[8]。希拉里要想激起民众对其政策的支持,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不断唤起选民对民主党价值观的身份认同,在思维的潜意识层面劝服选民对她的支持,而隐喻和框架无疑是最佳途径。下文将借助框架理论对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揭示隐喻如何通过框架的作用而实现其劝服功能。

2.2 语料中隐喻劝服功能的框架分析——以“break down barriers”为例

对于隐喻的识别,本文主要使用MIPVU(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University Amsterdam)的隐喻识别方法,来确定语料中隐喻性的词汇单位。MIPVU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中的隐喻性意义是间接意义,其产生于词汇单位语境义和更基本义的对比,后者可以脱离具体语境,但可以在其他语境中观察到。间接意义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3个步骤:①确认词汇单位的语境意义;②确定该词汇单位更为基本的意义;③语境意义和更基本意义的潜在对比或比较。Steen等认为语境意义主要指的是词汇单位在所使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更为基本的意义被定义为更为具体、人类可以具身感知,并且可以在普通字典中找到的意义。更为基本的意义应该和语境意义充分区别,因为后者是可以被看作另一个概念域的参与者。隐喻性意义依赖于语境意义和更为基本意义的对比[13]。根据MIPVU隐喻识别方法,我们确定“barriers”是隐喻性的词汇单位,其基本义为“障碍”,而在文中表达的意义为“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包含的概念隐喻是“一切不公平或不公正的现象和问题是障碍物”。同理,“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碍)整体也是隐喻性的,用“打破障碍”来表示“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经过统计,在演讲中希拉里使用“break down barriers”10次,从演讲开始到结束,几乎贯穿全文。相关例句如下。

①Instead of building walls we’re going to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build…build ladders of opportunity and empowerment, so every American can live up to his or her potential, because then and only then can America live up to its full potential, too.

②You know, all across our country today, Democrats voted to break down barriers so we can all rise together.

③We all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holding back our families and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middle class needs a raise, and more good jobs - jobs that pay enough for a family to live on, even put a little away for retirement, jobs that provide dignity and a bright future.

④And 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hat face working-class families across America, especially in struggling Rust Belt communities and small, Appalachian town that have been hollowed out by lost jobs and lost hope, families who for generations kept our lights on and our factories running.

⑤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our kids, so they get the education they need and deserve. Every child in America should have a great school and a great teacher, no matter what zip code they live in.

⑥ Together,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women and finally guarantee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⑦ And…and we can…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families who’ve seen too many black children harassed, humiliated and even killed.

⑧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voters in North Carolina who’ve been systematically disenfranchised and disempowered.

⑨ We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hardworking immigrants everywhere who are too often exploited and intimidated.

⑩ We’ve got to keep going, keep working, keep breaking down those barriers. And imagine what we can build together when each and every American has a chance to live up to his or her own God-given potential.

希拉里在演讲开篇(例①和例②)即强调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民主党要致力于“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碍)。根据日常体验,在该隐喻中始源域“barriers”(障碍物)可以激起人们大脑中关于障碍物的框架,或“行军打仗中的障碍物框架”或“旅行中的障碍物框架”或“体育竞赛中的障碍物框架”,不论哪一种障碍物框架,其中的障碍物都是对人不利的、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例如:在最常见的“旅行障碍物框架”中,涉及相关角色有“出发地、旅行者、交通工具、目的地、障碍物(或是高山阻挡或是湍流险滩等)等”;相关场景包括①旅行者从出发地坐交通工具驶向目的地;②遇到障碍物,要么放弃旅行要么绕路远行;③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绕路远行)。从中可见,在旅途中遇到障碍物后,不管是放弃旅行或是绕路远行都会对旅行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无法到达或将延迟到达目的地。因此,对于这种熟悉的日常体验,人们的大脑早已经在思维层面形成“障碍物对人不利”的这种潜意识或概念。希拉里通篇反复使用“barriers”这一隐喻性词语从而不断在民众头脑中激起其相关框架以及“障碍物对人不利”这种潜意识。之后出现的8次“break down barriers”,涉及了不同的主题,包括中产阶级生活状况(例③)、工人阶级(例④)、教育(例⑤)、女性(例⑥)、种族(例⑦)、选举权(例⑧)以及移民(例⑨)等,而这些主题正是关乎美国各阶层大众生活状况的关键问题,我们以其中的几例来做具体分析。

例④包含了“工人阶级的不好境遇是障碍”的隐喻模式。对于目标域来说,与其相关的框架为“工人阶级框架”,包含“工人阶级、家庭、工作环境、老板、薪水等”角色,其中可以推出正常的框架场景,即工人在工厂里工作,依靠劳动力从老板那里获取薪水,来养家糊口。然而在希拉里所描述的场景中,工人的境遇不佳、甚至失业,这就无法获得工资来养家糊口,由此可以得出,失业或者境遇不佳都是工人阶级生活中的“障碍”。希拉里要致力于打破这种障碍,这可以激起这部分美国民众的共情反应,从而在选举中支持她。

例⑤包含的相关隐喻为“教育不公平是障碍”,其中涉及两个框架:一个是“教育框架”,一个是“障碍框架”。在教育框架中涉及“学生、教育工作者、书本、教学设施”等,相关场景可以表述为“学生带上书本去学校,老师通过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授课,学生获得知识”。在教育框架中,会涉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如教育水平和相关设施不够齐全等,导致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出现不均,这就成为有些学生所需和应得教育的障碍。结合障碍所在的框架,可以推出“教育的不公平”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损害民众利益,因而“教育不公平”应该被消除。同时,根据美国现有的两种主流道德观,即“严父模式”和“慈母模式”[12],在这两种模式中,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父母都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这就可以激起美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责任。而教育的不公平就会成为其中的障碍,这就使得隐喻的构建和由其框架所唤起的价值观相联系,达到劝服公众的目的。

例⑥涉及的隐喻是“女性就业不平等是障碍”。同理,在该隐喻中也牵涉两个框架,即“女性就业框架”和“障碍框架”。在女性就业框架中通常会涉及“女性职业、薪酬、兼顾家庭、工作量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女性通常遭遇“同工不同酬”的境遇,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对于女性追求平等就是一种障碍,不利于女性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公平。然而,在以美国共和党为代表的保守派所奉行的“严父模式”价值观中,道德顺序隐喻和道德权威隐喻是相适合的,其中男性的道德权威要高于女性[12],这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要低于男性的根源。而希拉里所代表的美国民主党奉行的“慈母模式”价值观强调共情和责任,女性如果受到不公平待遇,就意味着政府没有实现其职能,这既不符合民主党的道德价值观,也不符合美国历来所倡导的以民主和平等为基础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女性就业不平等是障碍”这一隐喻,成功地激发了美国民众的基本价值观框架,从而达到了劝服民众的目的。

演讲最后(例10),希拉里再次强调要“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碍), 表示她致力于排除美国民众前进道路中的一切障碍以帮助他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决心。“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建构我们思维的长期概念都被具现化在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中,如果要让我们识解甚至认同所呈现的事实,它们必须符合已经存在于大脑神经元突触中的那些长期概念”[7]。因此,该演讲通过“barrier”所架构的概念隐喻及其所激起的相关认知框架,符合美国民众的基本认知体验及其大脑中形成的长期概念,从而向美国民众展现了希拉里是帮助他们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英雄,民众应该认同英雄的做法并和英雄一道共同扫除障碍。

3 结语

希拉里“超级星期二”胜选演讲,通过“barrier”所建构的一系列隐喻,涉及了“教育不公平、种族歧视、工人境遇不佳、女性就业不公平”等主题。运用框架理论对该演讲中的一系列隐喻进行的研究发现:希拉里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民主党的价值观融入其演讲中,从而激起民众潜意识中的相关框架和大脑中的长期概念,其中隐喻所激起的认知框架和美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共情和责任)具有一致性,从而达到劝服听众,尽可能多地团结并争取美国民众支持的目的,尤其是利于打动大多数拥有双重世界观的民众(同时具有“慈父模式”和“严父模式”道德观)。研究表明,框架理论是可以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是如何在政治语篇中实现其劝服功能的。

[1] MIO J S. Metaphor and Politics [J]. Metaphor and symbol, 1997(2): 113-133.

[2] SEMINO E. Metaphor in discour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3] 孙毅,陈朗.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词中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4):59-62.

[4] 吴丹苹,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3.

[5] CHILTON P,M LLYIN.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he “common european house”[J]. Discourse & society, 1993(4/1 ): 7-31.

[6] CHARTERIS-BLACK J.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ian, 2005.[7] LAKOFF,GEORGE.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8] LAKOFF,GEORGE. The political mind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9[9]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 C]∥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

[10] 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 广州大学学报,2011(10):70-74.

[11] 达巍,谢韬,张志新,等.美国大选越选越乱——“超级星期二”奠定的选情及揭示的美国制度困境[J].世界知识,2016(7):14-15.

[12] LAKOFF,GEORGE.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3] STEEN G,ALETTA G,DORST J,BERENIKE H. et al.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FRAME THEORY——Taking Hillary Clinton's super Tuesday election speech as an example

LI Xue, TIAN Liang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Persuasiveness” is a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but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discussed adequately how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persuasiveness. Using for reference Lakoff's research on political language and taking Hillary Clinton's super Tuesday election speech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theor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Hillary fuses the values of American Democratic Party into the metaphors in the speech, which can activate the relevant frame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in American people's subconscious mind,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persuading the public.

persuasiveness; metaphor; political discourse: frame theory

2016-12-04

2014年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认知语篇研究

李雪(1975-),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话语分析。

1673-1751(2017)04-0071-05

H030

A

猜你喜欢

障碍物希拉里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高低翻越
《活的隐喻》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赶飞机
变色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