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日语「立つ」的语义扩展机制研究
2017-06-27孙泽方
孙泽方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认知视角下的日语「立つ」的语义扩展机制研究
孙泽方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一词多义”(polysemy)是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的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相联系的意项。一词多义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日语词「立つ」语义扩展的认知理据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各义项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者对其的深刻掌握。
认知;日语;立つ;语义扩展;机制①
一、引言
(一)认知语言学论“隐喻”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类对隐喻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不再像传统上那样认为它仅是一种修辞格,而是认为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在人们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方面至关重要。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将一个概念域映射(mapping)到另一个概念域。映射起点叫“源域”,映射终点叫“目标域”,这种映射是建立在两域的相似性联想之上的。①
(二)认知语言学论“转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同样使转喻研究不再囿于修辞领域,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都是概念的,都可以理解为概念域的映射。区别是,隐喻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同一概念域的;隐喻靠的是“相似关系”,而转喻是靠“接近关系”(如部分-整体,容器-内容等)联结起来的。②
(三)认知语言学论“意象图式”
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除了基本范畴之外,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层面,莱考夫(1987)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或简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之间基本的关系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③
(四)认知语言学论“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构成一个“原型范畴”,这些义项地位不同,有典型与非典型、中心与边缘之分。其最中心的义项是原型义项,其他义项从源头上来说最终都是通过原型义项“语义扩展”而来的。扩张的主要方式有四种:隐喻、转喻、具体化、概括化。语义扩张具有深刻的认知理据,对其理据进行探究,有助于发现各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从整体上加深对一个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凸显、意象图式等理论,来深入分析日语「立つ」这个义项繁杂的重要词项,以强化学习者对其词义的整体把握,并显示认知语言学在词语多义现象上较强的解释力。
二、日语「立つ」的原型义项
日语「立つ」的本义为“站,立”。“站,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人用腿脚发力,使身体由躺、坐、蹲等其他状态变为垂直于地面的状态,这是一种“由不站到站”的动态动作,记为「立つ动」;另一种表示人用腿脚支撑身体,使之保持垂直于地面的状态,这是一种“由站到仍站”的静止状态,记作「立つ静」。下面看两个例句:
(1)すっくと立つ。汉译:突然站起来。
例(1)反映的是由不站到站的动态过程,所以用的是「立つ动」。
(2)門口に立つ。 汉译:站在家门口。
例(2)表示的是占据一定时长的静止站立状态,所以用的是「立つ静」。
由上述两个例子可见,「立つ静」常译为“站着”,而「立つ动」常译为“站起来”。
这是「立つ」的原型义项,所有其他义项都是由其通过语义扩展逐步形成的。下面将列举起非原型义项,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扩张机制。
三、日语「立つ」的非原型义项及其扩张机制
(一)由「立つ动」引申出的义项
1.「立つ动」的“变化”之一,就是“由止到行”。「立つ动」是人的机动过程的开始:它分为四个环节:a.非站立状态,如坐、躺、蹲。b.站立。c.移动。d.到达目的地。“站立”是整个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却能够通过转喻机制,来转指与其相邻的第三个环节“移动”。如:
(3)風が立つ。汉译:起风了(也就是风在移动)。
(4)立つ鳥。汉译:飞翔的鸟。
一般而言,鸟类只有两条腿和两个翅膀,不会坐、躺或蹲,平时只能处于“立”或“飞”这两种状态之一,用“立”指代“飞”,正是通过隐喻,将人的行为与鸟类的行为进行类比的结果。
2.表示抽象的“移动”。具体的移动是在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抽象的移动是指在抽象的空间(如心理空间)的移动,这是由具体的移动经隐喻机制扩张而来的——隐喻的一大功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项表示抽象事物。如:
(5)噂が立つ。汉译:传闻在传扬(也就是传闻在到处移动)。
3.表示“去往”。这个义项的产生是凸显的结果。“移动”又涉及到意象图式。在“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中,“去”是移动体处于“路径”中的动作。“移动”这个动作必然同时具有“始源”和“目标”,当语言选择凸显移动体与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语言描述的是移动体与目标间距离逐渐缩短的过程,此时用“去”来指称这一“移动”过程。如:
(6)アメリカへ立つ。汉译:去美国。
(7)旅に立つ。汉译:去旅行。
4.表示“离开”。与“去”的义项相反,当选择凸显移动体与始源之间的关系时,这时语言描述的是移动体与始源间距离逐渐增大的过程,这时用“离开”来指称“移动”。如:
(8)駅を立つ。汉译:离开车站。
(9)中国を立つ。汉译:离开中国。
5.「立つ动」的另一大“变化”是“由静到动”(“由止到行”单指机械运动,而“由静到动”指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强)。人在处于躺着、坐着、蹲着的状态的时候,往往是累的时候,身心都不活跃;而站立起来之后,则可进行各种能量较高的剧烈运动,如跳跃、呼喊、打斗。当这表示的是具体的行为时其义项为“奋起”。如:
(10)私たちは立た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汉译:我们必须奋起。
6.当这表示的是抽象的事物,如感情时,引申出新义项“强烈,活跃”。如:
(11)気が立つ。汉译:感情强烈。
7.「立つ动」的另一大“变化”是“由低到高”。站立的过程,是人的腿由曲到直的伸展过程,伴随呵人身体垂直高度的增加。这一现象通过隐喻,可以指其他事物的增高,表示“上升”。如:
(12)湯気が立つ。汉译:蒸汽上升。
(13)煙が立つ。汉译:烟上升。
(14)埃が立つ。汉译:灰尘上升。
上面三个例子分别指蒸汽、烟雾、尘埃高度的增加,也就是“上升”。
8.「立つ动」的另一大“变化”是“由隐到显”。由于通常情况下,观察者的视线是大致平行于地面的,因此被观察者在站立——即垂直于地面时,在观察者眼中的投影面积最大,也就是最“显眼”。而当坐着或躺着时,显著度就会大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说“躺着也中枪”,因为躺着就不显眼了,目标会变小,被发现与中枪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人站立起来的过程,就是显著度大增的过程,因此「立つ」又隐喻出了“变得显著”的义项。如:
(15)目に立つ。汉译:引人注目。
9.将原来的显著度之低推向极端,直至为0,也就成了完全“看不见”,由“看不见”变成“看得见”,也是一种显著度的提高,这就形成了“出现”这一新义项。如:
(16)虹が立つ。汉译:彩虹出现。
10.由“出现”的义项,通过具体化的机制,来表达季节的出现时,就产生了新的义项“到来”。如:
(17)春が立つ。汉译:春天到了。
11.当“出现”这一义项在表示“活动、集会”等的出现时,通过具体化机制衍生出新的义项“开始”。如:
(18)市が立つ。汉译:开市。
12.「立つ动」的另一大“变化”是“由贱变贵”。一个事物从“不立”(如倒着)转变成“立”的状态,是需要人来克服其重力做功的,人们之所以要劳心费力地做功,是因为认为事物“立着”比“不立”价值高得多,因此要通过做功来使事物“升值”。如人的身体立起来才能自如地移动与获得较大的周边视野,旗子立起来才能发挥其召集人员、指挥行动等各种功能。所以“立”获得了表示“通过努力而获得有价值的功能”的意思。这种意思通过隐喻投射到抽象的“本领、技能”这一概念域,就衍生出了新的义项:“通过努力而掌握了本领”,也就是“擅长”。如:
(19)弁が立つ。汉译:擅长辩论。
(20)筆が立つ。汉译:擅长写作。
13.当人们创立某个企业、组织时,也是“通过努力获得有价值的功能”,如企业的功能是营利,慈善组织的功能是救济,军事联盟组织的功能是军事支援。所以,上面义项通过隐喻投射到这个概念域时,就产生了“成立、创立”的新义项。如:
(21)会社が立つ。汉译:成立公司。
14.“计划”是一种无形的事物,但获得它同样需要付出努力——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同样具有有价值的功能——切合实际的好计划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的实践取得预期效果,获得成功。所以,在适用于“计划”这类事物时,「立つ」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义项“确立、制定”。如:
(22)計画が立つ。汉译:计划确立。
(二)由「立つ静」扩展出的义项
1.指动物通过两条后腿,使身体保持接近垂直于地面的状态。这是根据某动物跟人类一样都是两腿站立这一点,通过隐喻将原本适用于表达人类行为的「立つ」扩展到动物。如:
(23)長靴を履いた立つ猫。汉译:穿长靴站立的猫。
2.「立つ静」的一大“不变”是保持竖直状态的不变。人“站着”乃是使细长形的身体保持竖直的状态。这种状态隐通过隐喻可以表示无生命的细长(或扁平)事物保持竖直的状态。如:
(24)髪が立っている。
汉译:头发竖立着。
(25)竹竿が立っている。
汉译:竹竿竖立着。
(26)コインがたつ。
汉译:硬币立着。
3.“刺”“针”之类尖锐事物也是细长形的,它们扎在人们身上时,实际上也是用的2’的义项,即“细长事物保持竖立状态”。只不过这一义项在应用于刺、针等能伤害人的尖锐物体时,通过“具体化”的机制而形成了新的义项:“扎,刺”。如:
(27)刺が立つ。
汉译:扎了刺(刺在身上竖立着)。
4.「立つ静」的另一大“不变”是占据位置的不变。当着眼点不是“站立起来”这个动作,而是“站立着”这个状态时,我们会发现处于“站立着”这个状态的事物会占据固定的空间位置,当这种物理的空间位置通过隐喻投射到抽象的概念域时,就会引申出“处于”这一抽象义项。如:
(28)劣位に立つ。汉译:处于劣势。
5.「立つ静」的另一大“不变”是保持良好状态的不变。人们“站立着”的一大条件就是要不断消耗能量,抵消外在负面因素的影响(如自身重力,大风的推力等),以维持站立这一比较好的状态。因为人们站立相比坐着或躺着,总是要消耗更多的体能,这就是为什么生病的人总爱卧床不起,而虚弱的时候会站立不稳,走路蹒跚。这一具体的情形通过隐喻投射到抽象的领域,产生了一个新的义项“(好的状态)得以维持,保持”。如:
(29)義理が立つ。汉译:保住情分。
(30)暮らしが立つ。汉译:生活得以维持。
为清晰与系统化起见,上文所探讨的「立つ」的各主要义项及其之间的衍生关系可以用下图清晰地表示出来: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凸显、意象图式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日语词「立つ」语义扩展的认知理据进行探讨,以求揭示其各义项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者对其的深刻掌握。由于水平与篇幅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06页.
②[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③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1]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高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日]金田一京助等.新明解日汉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日本株式会社旺文社编;王萍等 译.外研社日汉双解学习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朱万清.新日本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王珊珊.基于认知语义扩展模式的日语“足”字多义现象分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4).
[责任编辑:吕 艳]
2017-05-20 [作者简介]孙泽方(1987-),男,山东邹城人,《现代语文》责编,曲阜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对比语言学、语言教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H36
A
1004-7077(2017)04-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