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7-06-27何雁飞王雨瑶
何雁飞,余 苒,王雨瑶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雁飞,余 苒,王雨瑶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一般资料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家庭功能量表对120例青年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为49.17%(59例);与1986年、2006年全国常模比较,青年卒中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较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社会支持3个变量是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医护人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卒中;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青年卒中是指年龄18~45岁成人所发生的卒中,约占卒中患者总数的9.77%[1]。目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方式、膳食模式不断改变,青年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卒中发病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卒中作为世界三大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具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青年卒中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个体心理健康对疾病治疗、转归影响密切[3]。目前国内有关青年卒中心理健康研究资料较少,作者旨在通过分析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保健措施,改善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随机抽取海军总医院门诊就诊<45岁青年卒中患者120例,年龄(32.16±7.12)岁,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符合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标准,并经MRI或CT确诊[4];②年龄<45岁;③意识清醒,能独立回答问卷问题;④知晓自身患病情况。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②拒绝参加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青年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心理健康症状、家庭功能以及社会支持情况。
1.2.1 调查表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月收入、文化程度等。
1.2.2 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计90个条目,其中“其他”因子不计入本次维度研究。各条目采用5级评分标准,1~5分依次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条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提示个体筛选结果为阳性[5],且与1986年[6]和2006年[7]全国常模进行对比。
1.2.3 家庭功能评估量表 该量表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亲密度;因子采用3级评分法,0~2分依次表示“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几乎很少”,得分越高,提示家庭功能越健全。研究认为“7~10分”表明“家庭功能良好”,“4~6分”表明“家庭功能存在中度障碍”,“0~3分”表明“家庭功能存在严重障碍”[8]。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主观支持(4条)、客观支持(3条)、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总分即为社会支持总分,一般认为<20分,提示个体获取的社会支持较少,20~30分提示个体获取一般的社会支持,>30分提示个体获取满意的社会支持[9]。
1.2.5 心理健康因素 将患者SCL-90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性别、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项目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为49.17%(59例);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1986年、2006年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特征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t=-2.468、P<0.05)、婚姻状况(F=5.82、P<0.05)、费用支付方式(t=-2.632、P<0.01)、文化程度(F=4.196、P<0.05)、家庭功能(F=8.736、P<0.001)、社会支持(F=10.846、P<0.001)等因素中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青年卒中患者SCL-90总分与常模各因子得分(¯±s,分)
表1 青年卒中患者SCL-90总分与常模各因子得分(¯±s,分)
注:与1986年和2006年常模比较,分别为∗P<0.05和#P<0.05
项 目青年卒中(n=120) 1986年常模(n=1 388) 2006年常模(n=1 890)躯体化1.61±0.58∗#1.37±0.481.42±0.44强迫症状1.79±0.55∗#1.62±0.581.66±0.52人际关系敏感1.76±0.61∗#1.65±0.511.51±0.49抑郁1.63±0.60∗#1.50±0.591.49±0.47焦虑1.52±0.48∗#1.39±0.431.34±0.38敌对1.82±0.77∗#1.48±0.561.49±0.51恐怖1.50±0.44∗#1.23±0.411.27±0.39偏执1.55±0.52∗#1.43±0.571.44±0.47精神病性1.43±0.48∗#1.29±0.421.33±0.39 SCL-90总分147.23±41.70∗#129.96±38.76130.02±33.63
表2 不同特征青年卒中患者SCL-90总分情况(¯±s,分)
表2 不同特征青年卒中患者SCL-90总分情况(¯±s,分)
项目例数SCL-90总分性别男性85141.33±44.70女性35161.57±29.20户籍城市82144.74±33.12农村38152.61±56.11婚姻状况已婚78138.15±34.79离异/丧偶15160.20±39.27未婚27166.26±53.16费用支付方式自费79154.28±42.70保险41133.66±36.48月收入(元)<3 00020154.90±30.18 3 000~6 00034151.18±39.29>6 00066142.88±45.7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8156.55±46.27高中/中专51142.29±36.64大专及以上11121.00±19.86家庭功能良好39130.33±30.48中度障碍55147.58±39.30重度障碍26171.85±49.55社会支持满意47129.53±38.98一般51151.69±33.29较少22174.73±48.44
2.3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社会支持(P<0.05,表3)。
表3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现状 卒中作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Tsai等[10]研究发现卒中是中国成年人致残首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马建波等[11]研究发现国内35~45岁青年卒中发病率为41~237/10万,提示青年卒中发病率较高。张微微等[12]研究表明,青年卒中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提示青年卒中患者疾病转归效果较差。以往大多数研究均集中于老年卒中患者人群调查,忽视对青年卒中患者的关注。青年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因此制定青年卒中预防保健策略意义重大。本研究发现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为49.17%,高于农村留守妇女[13]、老年人[14]等人群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提示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青年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刘璐璐等[15]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为34.26%,鉴于该项研究<45岁青年卒中患者样本量仅占2.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较其他年龄层卒中患者而言,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异常阳性检出率较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本研究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结果表明,SCL-90总分及躯体化等9项因子得分均高于1986年[6]和2006年[7]国内常模。提示青年卒中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应激现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后期转归效果。
3.2 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3.2.1 文化程度 本研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是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随着文化层次提高,青年卒中患者SCL-90总分呈下降趋势,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变好。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容易影响个体自我健康观[16]。青年卒中患者文化程度越高,可能更加重视对相关医疗保健知识的获取,遇到应激事件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缓解心理不良情绪。而文化程度较低患者,一般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对疾病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应激能力弱,突然患病后,容易造成内心恐慌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疾病后期治疗转归效果。因此,在后期临床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当重视对青年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其不良心理问题发生。
3.2.2 家庭功能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17]。家庭功能主要体现为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提供的物质支撑与情感支持。面对应激事件,个体获取的需求满意情况与家庭功能的好坏存在相关性。家庭功能越差,个体获取的需求越少,越容易导致个体不良心理问题发生。良好的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互相沟通,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源[18]。王琴和何国平[19]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个体健康状况、疾病发生、转归密切相关。本研究调查发现,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功能评价情况密切相关,家庭功能评估结果越差,患者SCL-90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原因可能是青年卒中患者突发起病,肢体和运动功能受到病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法独立完成,容易造成其内心苦闷、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相对于老年卒中患者而言,青年患者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照顾子女,承担家庭责任较大,对于病情严重青年患者,可能还需要家庭成员给予日常照顾,以及定期复查,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较大。良好的家庭功能提示家庭成员关系密切,个体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较高。家庭功能影响心理健康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家庭成员关系越密切,家庭成员越能早期发现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良性引导或寻求外界帮助;而患者患病期间感受到的家庭良好环境能够缓解内心压力,树立积极治疗的应对方式,减少心理负担,避免不良情绪发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不仅要注重对疾病的诊治,还要重视对患者良好家庭功能的引导与培养。
3.2.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外界获取的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包括主观的情感支持、客观的物质支持以及自身对支持的利用程度,主要用于反映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知到的受尊重、理解以及被支持的体验和满意情况[20]。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在负性事件中能够缓解个体压力,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保护因子,个体获取的社会支持越多,越能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21]。此外,Karahan等[22]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对负性事件应激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评价效果越好,其SCL-90总分越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赵利娣和姜金霞[23]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满意度越高,越能避免个体产生负面情绪。个体获取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支持本研究结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年卒中患者获取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患者从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等群体中感知到的情感支持反馈越强烈,能增加患者主观幸福感,树立积极向上的治疗心态,提高负性事件的应激能力,有利于良好心态的维持。此外,青年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仅39.17%(47/ 120,表2)的患者具备满意的社会支持,此类型患者遇到负性事件能够及时向外界获取充足的帮助,压力较小。由此可见,目前青年卒中患者获取的社会支持程度依旧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郭春花[24]研究表明,青年卒中患者排在首位的需求是回归社会与家庭,提示患者迫切需要社会和家庭成员的认可、尊重与理解;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患者与外界的联系程度,使得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利用度都得到有效改善,从而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青年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影响其心理健康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功能及社会支持。后期开展的预防保健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当重视对青年卒中患者不良心理问题的关注,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杨海萍,李江,陈晓领,等.住院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状态及其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5):372-376.
[2]Joynt KE,Bhatt DL,Schwamm LH,et al.Lack of impact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for ischemic stroke[J].J Am Coll Cardiol,2015,65(18): 1964-1972.
[3]Mehndiratta P,Wasay M,Mehndiratta MM.Implications of female sex on stroke risk factors,care,outcome and rehabilitation:an Asian perspective[J].Cerebrovasc Dis,2015,39(6):302-308.
[4]攀树芹,解忠祥,石红玲,等.中青年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2):191-192.
[5]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3-19.
[6]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 260-263.
[7]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8]王美红,朱巧云.脑外伤患者希望水平及其家庭关怀度的关系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2):845-846.
[9]张骏,肖树芹,贾燕瑞.哮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4): 251-252.
[10]Tsai CF,Thomas B,Sudlow CL.Epidemiology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ese vs white pop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Neurology,2013,81(3):264-272.
[11]马建波,孙恺,马冲,等.青年卒中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1):45-50.
[12]张微微,张茁,毕齐.青年脑卒中2 359例全国性多中心发病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 2694-2695.
[13]苗春霞,颜雅娟,王问海,等.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1(1):63-67.
[14]李敏,郭继志,王瑞梅,等.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 766-770.
[15]刘璐璐,牟作峰,杨会香,等.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 (17):51-54.
[16]江爱玉,陈爱学,苏雅芳,等.精神病患者照料人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程度的关系[J].浙江预防医学,2015,27 (10):1031-1033.
[17]Rodríguez-Sánchez E,Pérez-Peñaranda A,Losada-Baltar A,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function in caregiver[J].BMC Fam Pract,2011,12(19): 1-7.
[18]李业平,刘涛,蒋雪波.护理本科生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11):1752-1754.
[19]王琴,何国平.孕妇家庭功能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4):58-60.
[20]Campbell P,Wynne-Jones G,Dunn KM.The infiuence of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on risk and prognosis in spin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Pain,2011,15(5):444.e1-444.e14.
[21]Muramatsu N,Yin H,Hedeker D.Functional declines,social support,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elderly:does living in a state supportive of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make a difference?[J].Soc Sci Med,2010,70(7): 1050-1058.
[22]Karahan AY,Kucuksen S,Yilmaz H,et al.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on anxiety,depression,care-giving burde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f stroke caregivers[J]. Acta Medica(Hradec Kralove),2014,57(2):68-72.
[23]赵利娣,姜金霞.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19-21.
[24]郭春花.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疗养医学,2011,20(11):1031-1032.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in young stroke patients
HE Yanfei1,YU Ran2,WANG Yuyao3
(1.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v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48,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av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48,China;3.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06,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in young stroke patient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and health care measures.Methods A total of 120 young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s,symptom checklist,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 and Family APGAR(adaptation,partnership,growth,affection and resolve)Index.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y in young stroke patients was 49.17%(59 cases).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in 1986 and 2006,the total score of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and the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young stroke patients were higher(P<0.05).The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ducation,family fun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mental health.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young stroke patients is poor,health care workers should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Stroke;Mental health;Influencing factors
R743.3
B
2095-3097(2017)03-0172-04
10.3969/j.issn.2095-3097.2017.03.011
2017-02-09 本文编辑:徐海琴)
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医务部(何雁飞),医学心理科(余 苒);330006江西南昌,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王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