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就此火起来?
2017-06-27黄耀鹏
□ 本刊记者 黄耀鹏
飞行汽车就此火起来?
□ 本刊记者 黄耀鹏
在成都、重庆、郑州几大机场频频遭遇无人机入侵的时候,重提飞行汽车好像不大合时宜。人们在担心非经授权的飞行扰乱空中交通秩序的时候,飞行汽车和胆大妄为的无人机都将成为严厉管控的对象。
大公司的小支持
飞行汽车面临的首要障碍并非监管,而在于技术和商业化前景。后者似乎正在得到大公司的支持。优步提出了“按需城市空中交通”概念,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也宣布个人出资支持飞行汽车创业公司。2020年前,优步打算在个别城市,诸如迪拜或者达拉斯,甚至沃尔夫斯堡,试运营飞行汽车。优步相信,飞行汽车投入叫车和出租车服务,将大大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
在曼谷、新德里、莫斯科的早高峰时间段,令人崩溃的交通状况将从郊区到市区的通勤变为“地狱之路”——可能长达4个小时。如果缩短到6分钟,无疑将引发新一轮出行革命。
可惜,与热火朝天的自动驾驶研发竞赛相比,飞行汽车仍是一个小得多的计划。没有迹象表明,大公司正在严肃地对待它们。
丰田对一家名为“Cartivator”的公司投资35万美元。该公司并非由丰田创立,而起源于丰田的前员工的“业余兴趣项目”,团队有30多人。成立5年来,这家公司凭借丰田资助第一次摆脱了化缘的窘境。不过,丰田的这笔钱不足以支撑研发可靠的推进器。看上去,丰田只打算做点技术验证,而非向商业化应用努力。
空客(AirBus)计划年底测试自己“Vahana”飞行汽车。“Vahana”什么样子,空客秘而不宣。不过,鉴于陆地和空中运动对升力、阻力的设计要求截然相反,“飞行汽车”拥有某种程度的变形本领,以适应不同的空气动力学需求。
斯洛伐克的“空中移动”公司(Aeromobil)发布了首款商业化的飞行汽车。它拥有钢制框架和碳纤维外壳、折叠式机翼。值得指出的是,该款汽车使用汽油,而非动力电池。
而目前的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持超过10分钟的飞行,而增大电池则带来更严重的灾难。按照《金融时报》的说法,重量削弱汽车能效,但会毁了飞机。
显然,使用燃油而非孱弱的电池,在当前是明智的。即便这种飞行汽车只能坐1-2个人,要求驾驶员同时拥有汽车和飞机驾照,也和大众交通无缘。因为它昂贵得惊人。因此,空中移动公司选择在摩纳哥超跑博览会上发布它,就是瞄准一小群超富、新潮的客户。后者早已拥有了豪华跑车和私人飞机,为什么不将两者结合起来,尽管性能大打折扣。毕竟是个新鲜玩具。
不必沮丧,因为汽车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取得技术突破,将富人的玩具变成普罗大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飞行汽车可能的进化路线。
全自动交通的悖论
二维交通变成三维,加重而非减轻基础建设负担。因为它需要更大的停车(机)位和额外的滑跑空间,从而对城市规划者构成新挑战。
就目前的指挥水准而言,如果飞上低空的汽车达到一定数量,肯定会造成空管系统的崩溃,空管人员没有能力管理布满天空的无人机和飞行汽车。私人航空的“白菜化”,必将依赖计算机主导的自动指挥系统。
可以想见,自动管制系统对飞行器个体操作时序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人类驾驶很难满足。比如,鉴于空场的拥挤,系统指定某辆飞行汽车,以120公里时速,滑跑300米,于指定起飞点,以14.2°起飞角度、45秒内爬升到235米空域巡航。这种要求恐怕只有拥有航母着舰经验的海军航空兵才能做到,那么就相当于摒弃了人类操作。
问题是,全自动化交通(完全由机器驾驶和交通指挥)本身,就能解决拥堵问题。车道更窄、市内车速高达100公里/小时,不需要市区内停车场,车辆需求减少90%。这样的未来图景,对“三维交通”诉求并不迫切,飞行汽车丧失了效率优势。
飞行汽车在未来交通里占据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技术发展的走向,而这是最难以预测的部分。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自动驾驶是我们的未来,但飞行汽车就未必,故而大公司们目前的三心二意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