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17-06-27◎文/李

当代陕西 2017年5期
关键词:雷达目标方法

◎文/李 直

杜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文/李 直

杜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雷达信号处理和雷达目标识别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方面成果卓著。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口863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2010年三秦学者,2016年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荣誉称号。

“独创”“最早”“发明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杜兰,这位已在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领域钻研了10余年的“80后”,再一次以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荣誉,为自己的科研之路锦上添花。

迎难而上,厚积以薄发

最初接触雷达目标识别领域是在杜兰做本科毕业设计时。在导师保铮教授的指导下,杜兰逐步认识到,雷达目标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关乎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技术,一直都是学科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然而,困难并没有阻止杜兰前进的脚步。反之,

从基础开始,杜兰将研究逐步深入。“硕、博期间,我集中研究了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和统计建模。”杜兰回忆道。然而,临近博士毕业时,危机感和瓶颈感却扑面而来。“我们在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是有优势的,但要想让研究更进一步,还要弥补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面的欠缺。”意识到突破所在,杜兰毅然决然前往美国杜克大学,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终于,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努力,杜兰独创性地提出了高分辨回波统计识别框架。这种更适合于雷达目标高分辨回波特性、在应对噪声、干扰和在线建库方面都更具优势的框架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的认可和使用。

十多年来,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迎难而上中,杜兰勇敢前行。这份勇气,在杜兰看来,得益于父亲的循循善诱。回忆起儿时的学习经历,杜兰感慨道:“我从小学习新东西不是很快。父亲总是鼓励我慢慢来。父亲会仔细了解我跟不上的原因,然后从我能理解的角度帮我想办法,有时甚至自创一些方法。”

面向实践,传承西电学风

多年来,杜兰及所在团队的科学研究一直坚持面向实际应用:雷达目标分类技术解决了目标分类重大技术难题,为提升我国现有装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杜兰还最早将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重点解决了小样本学习和噪声稳健两个关键性工程应用问题。相关成果在贝叶斯方法理论研究、图像处理、生物信号分析、智能交通管理等方面也有所应用。

谈到目前取得的科研成就,杜兰谦虚地表示:“谈不上成就,只能说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要十分感谢保铮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保老师教会我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科研所需的严谨和仔细。”延续着保铮老师的教导,杜兰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十分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和严谨科研作风的树立。

同舟共济,初心始终不渝

由于项目的需要,杜兰和研究生经常会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实验场所处理数据。而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杜兰只能常常在两地之间往返。谈到这里,杜兰特别对家人的支持表达了感激:“爱人对我的事业很支持。在我工作繁忙的时候,爱人经常独自承担家里的大小事情,还对我照料有加。”而对于初为人母的杜兰来说,家人的支持更是给她吃了颗“定心丸”,让她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

“一个技术理论方法的实用化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回忆起获奖背后的故事,杜兰说:“不同平台上的应用会衍生出不同的新问题,团队成员协同努力,在设备上进行无数的调试和改进,最终才能实现应用。”科研之路注定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我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老师、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支持。能够遇到这么优秀的团队,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杜兰说。

谈到这些年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项,杜兰认为,奖励是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通过评奖发现自己的不足。

“一些同学、朋友和学生也问过我,女生做科研工作是不是太苦了。对我而言,科研工作贵在坚持。雷达目标识别很重要,但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不会放弃,也不觉得苦”,杜兰坚定地说,“从读书到工作,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成绩的背后都是坚持的力量。”

(责任编辑 计科宪)

猜你喜欢

雷达目标方法
隐形飞机哪里躲
班上的“小雷达”
用对方法才能瘦
能分身的雷达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蒙住雷达的眼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