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017-06-26万延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改革

摘 要:双创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的热点教育模式,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应的创新课程。本文针对这类课程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受众面窄”、“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考核制度不科学”等问题,围绕培养目标,对创新课程的教学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评价方法加以规范和设定,进而构建出一套创新课程教学考核体系。

关键词:创新设计 教学考核 改革 评定方法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起,全国便掀起一阵又一阵关乎创新的热议、实践[1]。2015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自此,席卷全国高校的“双创教育”浪潮便如火如荼的吹开。2016年12月,教育部更是公布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包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99所“双创教育”开展较好的高校[3]。然而,各大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受众面窄”、“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考核制度不科学”等问题[4]。本文正是针对创新课程教学考核制度与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高校创新课程教学考核现状

早在上世纪初,欧美俄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展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创新方法及创新实践类课题,目的在于普及创新理念,提升国家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国内创新教育则起步较晚,上世纪末才慢慢重视起创新教育。2006年,国务院发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方针。自此,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委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全国高校推广创新教育。

目前,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一大批高校都开设有创新教育课程,很多高校都建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开拓创新思维、从事创新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5]。但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仍采取传统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有些学校虽将实践应用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有些学校则提出了专利或创新竞赛获奖可以抵学分的考核模式。但总体来说,现有的考核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经过系统创新教育后的创新能力水平,故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以规范创新教育的过程。

二、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改革与实践,以不断改善和优化创新课程的教学考核体系。

1.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

开设创新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树立创新意识,规范思维模式,启发克服思维定势,掌握科学创新方法,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企业培养创新种子工程师,进而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由观念改变提升到实际操作层面和教育普及层面上。因此,课程考核应尽可能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多个学期和多个教学环节中。

2.确定科学的考核内容

对于创新课程的教学考核要涵盖理论学习、创新应用、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理论考核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创新基础知识、思维形式、方法应用等教学内容;应用考核则应尽可能多样化,将学生参加的创新实践、竞赛、专利、论文等纳入考核范畴,且设定一定的分值比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行为改变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考活跃度、习惯培养程度等个人表现方面的一种直观判断,并把这一印象分值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考核,则由教师按需设置,并配以一定的分值,如解题質量、课后问题等。

3.选定有效的评价方法

对于理论学习、创新应用、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的教学考核,也要预先选定好有效的、可量化的评价方法。对于理论学习的考核,可以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以卷面成绩的百分制加以评定。对于创新应用的考核,则可针对不同成果类型,分别设置一定的权重;再各自结合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用十分制加以评价;然后,再对这些方面的分值加以归整,综合评定出一个百分制的分值。对于行为改变及其他方面的考核,则也由教师先结合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用百分制加以评价。最后,再对理论学习、创新应用、行为改变与其它方面的分值以5:3:2的比例加以归整,进而确定出百分制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创新课程的开设现状,以及各大高校在教学考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的教学考核改革方案。所提方案是基于作者多年创新课程教学与考核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总结的结果,可供国内外各大高校实施创新课程实践提供一个易操作的教学考核模板。

参考文献

[1]熊思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大学作为[J].群言,2015,(4):29-31.

[2]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3]关于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的公示[EB/OL]. http://moe.edu.cn/srcsite/A08/ s7056/201612/t20161226_293055.html,2017-04-01.

[4]许兆洁,严加亮,刘燕萍,刘冰.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46-47.

[5]万延见,饶宾期.高校“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99-200.

作者简介

万延见(1986-)男,河南固始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污泥深度脱水方法。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