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2017-06-26李长萍
李长萍
近年来,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顺应和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了“高精尖”经济结构,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这里可以用“12345678”这样一组最新数据来描述海淀初步形成的“高精尖”经济结构特征。“1”是2016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6.8亿元,在全市排第一;增速达7.5%,高出全市0.8个百分点。2017年1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49.4亿元,在城六区排名第一。“2”是海淀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20%;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2017年前两月海淀园企业内部日常研发经费支出124.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接近半数规模以上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10。“3”是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7.03万件,占全市3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件,是全国的27倍,与硅谷水平接近。“4”是2016年海淀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8万亿元,占整个中关村示范区40%。“5”是2016年海淀驻区单位共37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约占全市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53%。“6”是目前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0%。“7”是信息业、科研业、金融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1%左右。“8”是2016年海淀区第三产业各季度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8%以上,高于全区经济增速。
海淀区重点从五个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海淀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涵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抓手,聚焦中關村科学城建设,举区域之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一是探索构建新型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市科委推动首都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共同建设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总规模12亿元的协同创新母基金,采取“协同创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运行机制,试点探索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两年来累计吸引社会投入7.5亿元,先后启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134 项。
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引导机制。联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领军企业设立首期规模2400万元的原始创新引导基金,无偿支持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原创技术。
三是推动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期,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先后完成注册,量子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营主体国科量子北京公司开始运营,百度获批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数码大方获批筹建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航天科工云网依托航天科工集团打造引领中国智造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研发服务体系。设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补贴专项,鼓励科研单位资源共享。建设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设立年度规模2000万元的协创券,通过少量的政策引导,快速聚集研发供需两端要素。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了国内首个全领域、全流程、全行业、全天候的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五是着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军民融合展示交流等平台,建设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三大园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淀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着力做强大数据产业,持续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培育生态产业,率先构建体现新经济特征、具有海淀特色、支撑海淀引领型创新发展的“高精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前瞻布局。先后制定“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密集出台先进工业、科技服务业等十余项三年行动计划,去年11月又印发了《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规划》,为产业发展“定位”、“导航”。
二是强化产业组织引领。建立重点企业库,建立健全产业精准培育机制;发挥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席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翠湖、永丰、软件园、大数据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建设,形成四季青玉泉慧谷、东升科技园等“一镇一园”产业园建设新模式,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四是建立多层次产融基金体系。累计设立各类市场化基金41支,总规模超过170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产业并购在内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融结合的“海淀创新基金系”。
优化双创生态
结合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海淀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轴,全力打造高端双创核心区,同步协调推进清华、中航科工等高校、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双创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双创示范基地新格局。
截至3月底,海淀区已初步形成了以101家市级众创空间、69家创新型孵化器、21家大学科技园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米,形成了天使孵化模式、股权众筹模式、创客孵化模式、创业社区模式、创业媒体模式等十大孵化模式。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创风向标,中关村智造大街也成为引领“硬创”、推动海淀研发能力升级的先行示范街区。2016年,海淀区新设立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75万家,与硅谷每年2万家数量接近。
目前,新版《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未来海淀还将着力推动空间形态由企业聚集、产业园区向要素协同、创新社区转变,空间功能由单一结构向创新、人文、生态复合结构转变,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关村创新创业城。
疏解与协同并进
海淀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优化首都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工作导向,疏解与提升并举、内部调整和外部协同共进,不断为“高精尖”经济结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高精尖”经济结构“腾笼换鸟”。严控增量,严格执行市级《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确保新增产业符合首都功能定位,截至3月,禁止新设立市场主体近2400个。有序疏解存量,累计关停低端有形市场218家,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家,清理整治集体土地上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企业1193家。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建立“双调度、双台账、双督导、双考核”的“四双”人口调控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群租房、地下空间、出租大院等专项整治,切实缓解“大城市病”问题。
二是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跨区域发展中进一步提质增效。先后与秦皇岛、张家口等地主动对接,率先在全市探索了产业转移4∶4∶2分成模式,有力推进区域研发创新联动、成果转移转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海淀区企业在津冀地区的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海淀企业对津冀地区投资数量达1040次,同比增长约1.6倍,投资金额达到290.4亿元,同比增长约1.3倍;2016年,海淀区企业在津冀地区的投资保持了增长态势,投资数量达1267次,投资金额达362.2亿元,同比分別增长21.8%和24.7%。近期,海淀正在紧抓冬奥会、世园会等筹办机遇,加强与延庆、昌平等地区的合作交流;下一步,将结合国家设立雄安新区、打造“一体两翼”的北京空间优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继续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步伐。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海淀瞄准打造制度创新示范高地,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有利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率先试行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着力降低双创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用好用足上级先行先试政策。深入挖掘中关村“1+6”、新四条政策潜力,加快对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中关村“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率先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特别是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新政,实现公安部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落地海淀。截至目前,该大厅已接待咨询近万人,办理涉及新政的申请超过1600人;2016年,大厅办理绿卡申请598人,460人获得绿卡;其中,最受关注的“绿卡直通车”政策办理申请265人,有155人获得绿卡。此外,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成效显著,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进展顺利。
三是强化区级层面政策集成和创新。整合全区支持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资金,完善海淀特色的“1+4+1”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