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特种邮票发行
2017-06-26郭雯刘艳霞
郭雯+刘艳霞
三国文化在邮票的方寸之间绽放芳华。
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改元“建安”。以建安为年号的25年是东汉王朝的最后25年,这25年,使许昌从一内地小县一跃成为一代帝都,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史称建安文学,它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建安风骨”这一影响后世文学上千年的美学范式。
2017年4月28日,许昌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式上,举办了《建安文学》邮票发行式。《建安文学》邮票采用6枚版式,主图选取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附图为“三曹父子”及其代表作,分别为: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邮票的两枚附图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其中一枚为人物肖像,另一枚为其代表作品,通过与作品相呼应的水墨山水画将两枚邮票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套邮票由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刘钊设计,古朴大方,艺术价值很高。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俊才云蒸,作家辈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应玚、徐干、刘桢)和蔡琰等,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建安文学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就是历来为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所推崇的“建安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是指作品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感情,“骨”是指作品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达充实的现实内容,才是具有风骨的作品。这种注重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现实主义文风,一直是后世文学学习的典范。如今,《建安文学》邮票首次以建安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代表作为主题,将其镌刻于永恒的“国家名片”之上,对于弘扬建安时期的灿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说起建安文学,其实不仅仅止于建安年间,而是指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但说起地域,虽然三国时间曹魏、孙吴、蜀汉共同构建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互动共存的格局,但文学方面,却凸显出明显的发展失衡现象,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提到:“有魏一朝,文学独冠于吴蜀。”“文在曹魏”是学界不争的事实。建安文学的繁荣,和曹操父子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和对文学事业的挚爱密不可分。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形成了以“三曹”为核心的许下文人群体和邺下文人集团。建安文学的代表作,除了邮票中展示的“三曹”作品,还有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和蔡琰的《悲愤诗》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凉的风貌。刘勰评论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以曹操为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曹魏故都许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何止是建安文学?“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的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172处涉及许昌。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共有80多处。“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春秋楼、灞陵桥、毓秀台、愍帝陵、张公祠、董妃墓、八龙冢、射鹿台……这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依然可以谛听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回响。魏文路、魏武大道、陈曹乡、马栏镇、议台村、曹丞相府……以“三国”命名的街道、地名、建筑物在许昌大地上星罗棋布,让三国文化至今仍是活在许昌人身边的活态的历史。就在不久的将来,位于许昌老城中心依据《考工记》宫城建制设计的曹魏古城,将重现“汉魏风格、简约厚重、挺拔大气”的古韵古貌,让人穿越时空,与风云激荡的历史相遇。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三国文化和城市品牌的重视,也体现了许昌人民对三国这段历史的挚爱。
三国文化旅游周举办的11年来,邮票首发仪式已成为开幕式保留节目,《孔融让梨》特种邮票、《曹冲称象》特种邮票、《千年魏都?三国英豪》、《三国英豪?武圣关羽》、《三国英豪?王者曹操》、《三国英豪?颍川谋士》等邮票,只是撷取了许昌三国文化资源的吉光片羽。
建安文学,流风余韵,泽被千年;曹魏故都,文化名城,许君以昌。让三国文化在邮票的方寸之間绽放芳华,还有讲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