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重返的意义

2017-06-26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志大凉山时会

“哪些文学作品才配得上‘经典的称号?”这是个易惹争议的问题。即便作者名气再大、获奖再多,作品也有可能仅是取悦当下的流俗之作,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此文学评论家们提出了一种独特而实用的标准:经典性等同于“可重读性”——所谓经典,就是那些我们一再重读才能充分理解的作品。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发掘经典作品的意义,很难一蹴而就。我们在初读时会惊艳,折服于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和人物刻画;在再读时会赞叹,感慨多年来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感触在书里找到了最佳的表述与印证。此后每一次重访作品,我们总会发现此前忽略的细节亮点,收获全新的感受。对经典作品的探索,因此就成了一种不断深入的螺旋式旅程,每次抵达都是回归,也又都将成为下次出发的起点。

我们由此(再一次)发现了阅读与旅行之间的关联。像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每一处经典旅行目的地也具有“可重返性”,需要我们用自己一次次的亲身体验来反复勘测,才能发掘出其魅力的不同维度。在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穿越“地球边缘”:大凉山散记》中,我们的作者大志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杰出读者般的细致与耐心。凉山是本刊创办以来多次报道的目的地,更是大志本人儿时成长的故乡;而本次报道的殊胜之处,则在于我们的作者重返故里时采取的姿态——不因历时久远而归为陈腐,不因景象熟悉而放下好奇。他遍訪当地的民俗学家、小学校长、生产队长、司机,甚至专门邀请攀岩人进入岩洞探察,终于在深山村寨的世界中,为我们寻觅出一条通向大凉山历史文化核心的“隐秘道路”。

据说唯美主义者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追求“齐备”——比如说观赏某艺术流派的全部画作,收集能找到的所有名人自传作品;第二类人则求“精纯”——比如非某个酒庄、某个年份的红酒不饮。而说起身边的旅行爱好者,我们也不难照此把他们分成“初访者”和“重返者”。前一类人具有跟集邮家相近的口味,他们力求让足迹覆盖尽可能多的新地域,在地图上盖满“到此一游”的印记。让他们重返从前到过的地方,就无异于给美食家递上一瓶跑了气儿的啤酒,当然没法激发其兴趣。而后一类人呢,则似乎总在一次次前往同样的地方,仿佛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他们平生所寄的理想。

说到这儿,熟悉《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的读者应该不难猜出我们作为报道者的取舍——较之齐备和初访,我们更重视精纯与重返。我们乐意探访那些值得一再重返的地方,并以焕然一新的方式(重新)呈现它们的魅力。

猜你喜欢

大志大凉山时会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打哈欠时会流眼泪
写作窍门
有情况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胸有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