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外逃”问题到底有多严重(社评)
2017-06-26
“资本外逃”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谈论,成为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的一种警惕。与此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呼声并没有从诸多有影响力的场合消失。而如何甄别企业“往外闯”和“资本外逃”,似乎成了一道难题。
有报道说,几家国有银行近来对这几年在海外投资活跃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被不少人解读为清查那些企业“资本外逃”的情况,从而使得这个话题在微信群等私下场合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以后,进一步冲上网络舆论的焦点位置。
这显然是个相当重大的问题,值得拿上桌面认真讨论和厘清。
所谓“资本外逃”,是当前舆论对跨境规避风险或保值性投资的一种极端叫法,而规避风险和保值,恐怕是资本内在的属性之一,民间所说“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与此同时,资本还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扩张。在现实中,扩张与规避风险有时是一石二鸟的关系,或者说资本向外走时通常有其中一个是主动因,另一个成了附带所得。
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都会出现对外投资潮,因为强大的国家必然要扮演世界经济的中心和支配角色,“挣全世界的钱”。这意味着该国会有大量资本流出到境外,很多公司成为跨国企业。那些企业参与了国家竞争力的重建,刷新了国家的影响力,同时它们的鸡蛋也的确放在了多个篮子里。
中国作为外汇和对外投资受到管制的国家,至少在某个阶段或特殊时刻,一些人对把钱搞出境的意识可能会更强些。这种情绪还会相互传染,一旦厉害了,就与银行挤兑的心理逻辑很相似。
必须看到,中国出现那种真正大规模资本外逃的条件并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既有新兴市场的高增长优势,又有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性,资本在中国有用武之地。由于人民币存在相对于美元的贬值预期,会导致部分投机性资本外流,这在宏观上算不上大的异动。其他为分散风险去海外小规模投资的,更不会构成中国资本面貌的主导面。
总的来看,国企海外投资,基本不会被怀疑“转移资产”。高科技民营企业搞海外并购,舆论的非议也比较少。那些到海外搞不动产和娱乐旅游项目收购的投资行为,引起的警惕最多。
不过看一看日本这个海外投资大户,就会发现,它当年也曾收购大量美国的不动产以及娱乐业项目。再看有些著名的老牌公司和奢侈品牌,它们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股权结构变化,不同国家的资本都曾参与其中,来自海湾国家的投资基金阿巴尔公司一度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最大股东。
总之海外投资是全球性现象,也是不断强化的趋势。这当中有些投资相对优质,给国家竞争力的加分短期内就比较明显。而有一些更容易被大众怀疑成是“资本外逃”,它们被企业家所指的价值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另外,这样的价值分类是否准确,同样需要时间的验证。
我们想强调的是,甄别海外投资对公众的利弊,并非很容易。为了避免争议的发酵,构建一些基本标准或许是必要的,即使这样做会部分影响海外投资的效率,但如果它们能消除猜忌,也是值得的。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应是“经济讨论”,而不应将它们政治化。即使海外投资的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这一动机也应被视为正当的。它们与“洗钱”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为了将来路不正的钱通过海外投资“洗白”,是非法行为的一部分。而想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所表现的并非不健康的人性。
当然了,国家根据外汇情况对海外投资加以统筹管理,是宏观治理的建设性举措,具体公司的海外投资计划应当与之积极互动。我们相信中国政府的权威足以让每一次出台的政策都受到认真对待,这当中如果存在新的引导甚至“纠偏”,都不应受到过度解读。
最后,巩固企业家的信心和全社会的信心至关重要。信心多一些或少一些,看待同一件事的感受往往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