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是这样瞬间展开的
——评杜甫《绝句》

2017-06-26赵松

初中生 2017年23期
关键词:西岭黄鹂草堂

时空是这样瞬间展开的
——评杜甫《绝句》

责任编辑:江 冬

赵松:作家、评论家,辽宁抚顺人,现居上海。已出版小说、随笔集《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空隙》(上海人民出版社)、《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积木书》(河南大学出版社)、《最好的旅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读】

公元763年,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向来照顾杜甫的严武,回到成都,继续主政蜀中。杜甫也回到了成都草堂。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杜甫这首诗,写得极为明朗开阔,通篇未提及自己的心事。他在这首诗里使用了一种先写动再写静、先写有声再写无声的手法。这种手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效果。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假如杜甫活在当代,也许就是手里拿着摄像机,或者是能摄像的手机,在自己的草堂里,也可能是在某个地势更高一些的宅邸里,比如严武的山中私人别墅——因为诗中几个关键的空间要素,无论是窗外还是门外,都视野开阔。

全诗四句,其实写了杜甫的五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听。“两个黄鹂鸣”,当然先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是这动听的黄鹂鸟鸣叫的声音引发了他看的兴致。黄鹂在哪里?在翠绿的柳树上,在轻轻摇荡的柔软的柳枝间。当时正是春天,柳色蒙蒙中,春意已是无限了。春色美丽,生机盎然,万物都在复苏。还有什么比黄鹂鸟更敏锐的呢?它们之所以那样欢快地鸣叫,在春柳柔枝嫩叶中翻飞,难道不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生机勃发的春日景象么?可这终归只是局部的小景。

第二个动作是放眼仰望长空。他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上”字用得极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那行白鹭的飞行状态,更写出了青天之高。青天就是碧蓝的天空,本身就是很高阔的,但只有把这一行白鹭的飞行概括为一个“上”字,才能形象生动地写出它的高。它们到底要飞多高呢?没人知道。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持续的状态,让杜甫可以出神地看上好一会儿。

这样看着天空,白鹭向上飞着,心胸是不是已经够开阔了呢?在杜甫那里,当然不够,远远不够。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把大唐的山河撞击得一片破败,处处都是战火阻隔,通封家书都难于上青天。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的心情怎么可能会开阔呢?走到哪里都是异常压抑的。好在,现在战乱已经结束,他回到了自己的草堂,心情可以踏实下来了。国又可以像个国了,家也可以像个家了。他终于不再惶惶如丧家之犬。因此,哪怕只是坐在自家窗前,随便往外看看,也是一种过去无法想象的享受。

第三句从动景过渡到了静景——“窗含西岭千秋雪”。“含”字用得特别精彩。杜甫回头望去,看着小窗里露出的覆盖着白雪的西岭,心里肯定是动了一下的——一种清凉沁心的感觉油然而生。“千秋”和“雪”的组合也很精妙,前者给人永恒感,后者则恰好相反,因为“雪”往往是易于消融的。杜甫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传达给人“千秋一念”“瞬间即永恒”的感觉。对于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天下太平更重要的呢?因此,再多的过往,也可以化作此时一口清冷爽快的雪。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这句诗,写得既精致,又大气。而这个大气,又是收着的。为什么呢?因为要给最后一句的“放”做足铺垫。

末一句是最有空间感的,是作者心胸的一次彻底袒露。“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外不远处的江边,停泊着来自吴地的船只。吴地与蜀地相隔数千里,可是那里的船只此时已来到了眼前,说明交通都恢复了正常。来可以,去当然也可以。杜甫这一句诗的潜台词,其实是他终于又可以找机会漫游吴地和其他地方了。天下太平之后,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了。还有比这个更能让人心情开朗、明阔的么?这个时候,要是配个动态的视频场面的话,最合适的,就是把一幅大唐地图

猜你喜欢

西岭黄鹂草堂
三首改编西岭山歌的艺术特征*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春天的小精灵
草堂旧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西岭山歌
两只黄鹂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问黄鹂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薪草堂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