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017-06-26王华弟汪恩国黄茜斌徐志宏

农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果蝇杨梅成虫

王华弟,沈 颖,汪恩国,黄茜斌,徐志宏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杭州310020;2浙江省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临海317600;3浙江省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黄岩318020;4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王华弟1,沈 颖1,汪恩国2,黄茜斌3,徐志宏4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杭州310020;2浙江省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临海317600;3浙江省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黄岩318020;4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为了探明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综合防控技术,2003—2015年在浙江省临海市和黄岩区对杨梅果蝇发生规律、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梅果蝇种群数量在6月中下旬和7月中旬出现2次高峰期,杨梅挂果期危害重;东魁杨梅栽培、果园复杂环境、冬季气温偏高和天敌控制能力下降是该虫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制定了预测预报方法,建立了发生危害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为93.3%。罗帐杨梅栽培技术防阻果蝇效果显著,有虫果率与对照相比降低了93.61%~96.25%;60 g/L乙基多杀菌素2000倍液,在杨梅采前45、30、20天喷施,虫口减少率为92.94%~95.72%,果实危害下降率为91.56%~95.78%,且降解速度快,已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集成了一套杨梅果蝇防控对策和以监测预警预报为基础,物理阻隔、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互协调、有机配套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

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动态;监测预报;综合防治;集成应用

0 引言

杨梅[Myrica rubra(Lour.)S.et Zucc.]是中国特产果树之一,果色鲜艳,酸甜适中,风味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目前,全球杨梅栽培面积约40万hm2,年产量100万t,其中98%以上产自中国[1-2]。浙江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是中国杨梅主产区,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全省有90个县(市、区)种植杨梅,种植面积670 hm2以上的主产县(市、区)有35个,全省杨梅栽培面积达89930 hm2,产量52.4万t,产值近50亿元,在浙江水果中产值超过柑橘位列第一[1-2],为台州、温州、宁波、丽水、金华、绍兴等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有“世界杨梅看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之称。近年来,浙江杨梅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东魁杨梅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管理精细,杨梅果蝇等病虫发生危害也呈日益加重趋势[3-7],“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说明杨梅成熟期果实极易发生虫害,在浙江黄岩、临海等杨梅主产区,果实危害率在80%以上,严重的高达100%[8-11]。果蝇幼蛆虽然无毒无害[12],但影响杨梅果实的产量、品质、保质期和消费者吃杨梅的心理,已成为当地杨梅生产上一个突出问题[4-5,12-13]。

果蝇(Drosophila)是世界性害虫[2,4-5],杨梅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Meigen)是危害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具有生活史短、繁殖力强、暴发性危害的特点[5-6,14-15],当杨梅果实由青转黄、果质开始变熟时,成虫以产卵或胎生幼蛆于肉柱间,卵孵化幼虫在果肉内蛀食,致使被害果凹凸不平,果汁外溢、落果,并引发白腐病[2-3]。杨梅果实为裸果,为城乡居民喜爱的鲜食水果,食用安全是首要因素,成熟采收期不宜使用普通杀虫剂[4-5,12],生产部门提出杨梅采收前40天不打药[12],从客观上要求杨梅果蝇防控既要高效又要安全,这一直是生产上的难点[13-14]。目前针对杨梅果蝇防治已有一些报道,但多集中于发生危害、生活习性观察与传统防治技术[15],未深入到种群动态系统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生产上缺少可供选择的对杨梅果蝇防治高效、易分解、残留期短的药剂[2-6,12-13],防虫网等绿色防控技术尚缺乏集成与配套,杨梅质量安全仍存风险隐患[2,4-5,12-13]。因此,寻求有效防控虫害新技术,提质保安全,已成为当前杨梅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研究任务和主要攻关方向。鉴于此,从2003年以来,在浙江省科技项目、省“三农六方”农业科技项目等支持下,我们联合生产、教学、科研等技术部门,采用定点系统监测与面上普查、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杨梅果蝇发生规律、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与集成推广,以期为杨梅果蝇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切实保障杨梅生产安全,促进杨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 材料和方法

1.1 发生危害动态监测

在浙江临海琳山、黄坦、上游和黄岩院桥等开展杨梅果蝇系统监测。监测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东魁杨梅和荸荠种杨梅果园各1个,面积1 hm2以上,采用糖醋诱集观测。糖醋液用敌百虫:红糖:食醋:食用白酒:清水1:5:10:10:20的比例配制,每果园定点设置诱盆5个,每年3—11月每隔1天观测记载成虫诱集数量,并区分种类,每半月更换或添置糖醋液。在杨梅成熟期,每果园选定杨梅5株,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枝条上各采摘2个果实,5株共采50个果实,带回室内浸在盛有1%淡盐水的一次性茶杯中,每杯浸1个果,浸泡24 h后观察,记载每个果实果蝇幼虫头数,计算单果幼虫数和危害率。同时,开展区域杨梅栽培品种、寄主植物、肥水管理、药剂防治、天敌种类等调查,综合分析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危害动态与影响主要因子。

1.2 测报方法与模型预测

整理分析临海监测点2003—2015年杨梅果蝇发生危害情况历史观测资料,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预测关键因子,组建杨梅挂果期果蝇发生量和危害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历史回验和2016年实际发生预测。在历年田间调查监测、影响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抽样方法比较、测报实际经验[16]等基础上,综合制订杨梅果蝇测报方法。

1.3 综合防治试验与应用

1.3.1 防虫网覆盖 在浙江黄岩区杨梅果园内进行试验。试验设单株挂防虫网与对照(不挂防虫网)2个处理,选择土壤立体条件、树体大小和树势等基本一致的杨梅树共40株,每处理20株,单株小区,随机排列。分别在杨梅采收前的45天(5月15日)、30天(5月30日)和20天(6月10日),给东魁杨梅结果树单株搭镀锌管支架,挂40目防虫网,进行网室栽培,挂网后全园停止使用农药。在杨梅成熟后,挂网内外的杨梅从东、西、南、北4个方位枝条上各采摘1个果实,处理区和对照区各采摘果实80个,带回室内观测单果果蝇数量,观测方法见1.1,比较不同时间挂网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

1.3.2 药剂试验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004)中关于钻蛀性害虫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方法进行[17]。试验在临海市白水洋东魁杨梅果园进行,试验树为8年生东魁杨梅结果树,供试药剂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商品名爱绿士,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试验设2个处理,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0倍液和清水对照(CK),每小区2株树,重复5次,随机排列。试验分3次进行,分别在杨梅采收前45天(5月10日)、30天(5月25日)和20天(6月5日)喷药,用背负式喷雾器对杨梅树冠进行喷雾,以杨梅叶、果均匀喷施为准。试验期间各处理区杨梅长势以及肥、水等农事操作管理措施基本一致。在杨梅转色至成熟期,每小区随机采果10个,带回室内调查各果实的幼虫数,观测方法见1.1,计算虫果率和防治效果。

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中消解动态试验在浙江黄岩、开化和鄞州区进行。试验设2株杨梅树为一个小区,共3个小区,小区间设隔离行,小区插签做标记。杨梅果实成熟期一半大小(小拇指大小)时均匀喷施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次。在小区内按随机取样方法,分别于施药后2 h、1 d、2 d、3 d、5 d、7 d、10 d、14 d、21 d,摘取杨梅果实,取样量不少于2 kg,-20℃冰柜中保存,采用气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检测残留量[18]。

1.3.3 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应用 开展农业防治(栽培管理、施肥、品种、冬季清园)、物理防治(罗帐覆盖、“三诱”技术)、生物防治(果园留草、天敌保护利用)和药剂防治(登记农药科学使用)的调查试验,并在黄岩区试验示范推广杨梅罗帐覆盖栽培技术,调查分析评估对果蝇等害虫防控效果,杨梅品质与产量提升、应用前景等,集成提出防控对策与综合防治技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4 数据处理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最少差异显著性检验(ISD)[19]。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梅果蝇发生消长规律

目前在浙江省杨梅上共发现4种果蝇,即黑腹果蝇 (DrosophilamelanogasterMeigen)、拟 果 蝇(DrosophilasimulansSturtevant)、高 桥 氏 果 蝇(Drosophila takahashiiSturtevant)、和 伊 米 果 蝇(Drosophila immigransSturtevant)等,其中黑腹果蝇和拟果蝇是优势种,它们也是姊妹种,亲缘关系很近,在浙江台州、温州、丽水等地以黑腹果蝇为主。

黑腹果蝇虫态发育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以雌果蝇产卵于杨梅果实上,幼虫孵化在果肉内钻蛀危害。果蝇成虫主要在白天活动取食,对酸甜和腐败气味具有明显趋性,潮湿阴暗和具有发酵物的生态环境,是果蝇的主要栖息场所。田间成虫发生消长系统观察(图1),3—4月杨梅春梢生长,果蝇发生量极少,5月中下旬以前,杨梅果实未成熟软化,生果不能成为食源,果蝇发生数量也少;6月上中旬随着杨梅果实不断成熟,果蝇有了合适的食物,出现盛期发生危害,当全果园的杨梅成熟率达70%~80%时,果蝇成虫盛发、产卵量大、幼虫数量多、果实危害重;7月中旬果实采收后,因有大量落果和树上残留果,果蝇再次出现成虫高峰期;其后随着食物的缺少,虫量下降。杨梅果蝇种群数量全年出现2次高峰期,第1次在6月中下旬,第2次在7月中旬,呈双峰型。10月份以后,气温降至15~17℃,成虫活动减弱,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以蛹在果园、农田、山地及杂草灌木中遗留的腐烂果残体和其他腐烂植物材料、堆肥及枯枝落叶中越冬。

图1 杨梅果蝇成虫发生消长图(浙江黄岩,2013—2015)

2.2 杨梅果蝇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浅析

近年来,杨梅果蝇在浙江台州、温州、丽水等杨梅主产区发生量呈上升趋势,为杨梅果实期危害重、防控难的主要害虫,分析主要原因为:

2.2.1 东魁杨梅的栽培有利于果蝇发生危害 浙江省栽培的杨梅品种有东魁杨梅、荸荠种杨梅、丁岙杨梅和晚稻杨梅等。杨梅不同品种果蝇发生危害调查结果(图2),在浙江临海点东魁杨梅果园2013—2015年4—8月果蝇成虫诱捕量单盆平均为188.27头(154.00~233.60头),单果幼虫平均为6.19头(5.54~7.14头),果实危害率为93.20%(88.40%~98.40%),荸荠种杨梅则分别为67.20头(48.20~86.60头)、2.35头(1.90~2.80头)和48.80%(44.00%~55.60%);东魁杨梅比荸荠种杨梅单盆成虫诱捕量、单果幼虫数和果实危害率分别高64.31%、62.11%和47.64%。这一监测调查情况表明,东魁杨梅品种有利于果蝇的发生危害。分析原因,主要为东魁杨梅鲜果特大(单果重20~25 g),肉柱较粗,有利于其产卵、钻蛀和危害;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13.5%,糖含量为10.5%,果汁含量为74%,而酸含量仅为1.35%,远远优于其他杨梅[12,20],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衍危害。由于东魁杨梅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为浙江省杨梅栽培的首要品种,2016年全省杨梅栽培面积为89930 hm2,其中东魁杨梅46530 hm2,占51.74%,主产区分布在浙江台州、温州、丽水、金华等地,如仙居县2016年全县杨梅栽培面积9200 hm2,其中东魁杨梅7330 hm2,占79.71%;临海市2016年全市杨梅栽培面积6910 hm2,其中东魁杨梅6240 hm2,占90.3%;黄岩区2016年杨梅投产面积4730 hm2,其中东魁杨梅4330 hm2,占91.55%。随着东魁杨梅种植区域和面积逐年扩大,杨梅果蝇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并普遍发生危害。

图2 杨梅不同品种果蝇发生危害监测调查(浙江临海,2013—2015)

2.2.2 害虫种群基数高,杨梅果实期危害重 2003—2015年临海市3个监测点系统监测结果(图3),杨梅果蝇成虫全年(3—11月)诱捕量单盆为73~287头,发生量大的年份有2010、2011、2013、2014、2015年,诱捕量分别达295、287、227、248、218头;杨梅进入挂果期的6月上中旬单盆成虫诱捕量为23~96头,诱捕量大的年份有2008、2010、2011、2013、2014、2015年,分别为65、93、96、69、87、79头;杨梅成熟期单果幼虫为6~47头,幼虫数量大的年份有2008、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单果幼虫量分别为27、47、49、32、30、35、40头;杨梅挂果期果实危害率为43.1%~95.0%,危害严重的年份有2010、2011、2013、2014、2015年,危害率分别达93.9%、95.0%、85.5%、88.3%和86.5%。2015年系统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杨梅果蝇的种群发生基数偏高,其危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果蝇种群数量大,成虫诱捕量比2003—2009年高40.7%~61.0%,杨梅挂果期虫害发生普遍而严重,在不防治情况下,果实危害率高达84.7%~95.0%。

2.2.3 果园的复杂环境和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其越冬危害 杨梅果蝇寄主植物广泛。成虫喜欢在酸甜腐烂等植物的器官和阴暗潮湿环境生存,果园的复杂环境有利于果蝇的发生危害。随着杨梅经济效益的提升,杨梅种植区域有从高海拔向低海拔,从山地向低坡平原扩大的趋势,一些果农邻近果园、茶园、菜园、房前屋后种植,有利于果蝇成虫的栖息和转主危害。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瓜果蔬菜等园艺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大棚设施栽培等有利于果蝇的越冬,加上近年来冬季气温持续偏高,有利于果蝇的发生危害。

2.2.4 天敌对杨梅果蝇的控制能力下降 杨梅果蝇捕食性天敌有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中华草 蛉 (Chrysopa sinicaTjeder)、丽 草 蛉 (Chrysopa FormosaBrauer)、大草蛉(Chrtsopa septempunctataWesmael)、异色瓢虫(Harmoia axyridisPallas)等,寄生性天敌有瘿蜂(Pseudeucoila bochei)等。由于杨梅人工栽培,管理精细,果园留草等措施宣传不够,天敌庇护场所少,加上病虫发生加重,梅农普遍用药防治,天敌的种群数量下降,控制作用减弱。

2.3 杨梅果蝇监测调查预报

2.3.1 监测调查方法 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杨梅果蝇测报方法》,确立了成虫诱集、虫口发育进度、果实危害和农事管理等监测调查方法。

(1)成虫诱集观测。利用果蝇等对果实成熟味道的强趋化性,用敌百虫:红糖:食醋:食用白酒:清水按1:5:10:10:20的比例配制,或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以10:10:6:3的比例配制成诱饵[3,5-6,21-22],瓶装悬挂在树枝;或利用果蝇的趋色性,采用黄板或粘蝇纸诱粘果蝇成虫。选东魁杨梅或荸荠种杨梅果园各1个,面积1 hm2以上,每个果园设置糖醋诱集瓶5个或黄板(粘蝇纸)20个。监测时间为每年的3—11月,隔天观察记载成虫的诱集数量,区分种类。

(2)虫口发育进度和危害监测。选东魁和荸荠种杨梅,在杨梅青果期、转色期、成熟期各调查1次,多点随机抽取杨梅鲜果50颗,单果置于保鲜袋中,袋口扎紧,每天观察记载果蝇卵孵化和幼虫数量。

图3 杨梅果蝇成虫诱捕量、单果幼虫数与危害率监测调查(浙江临海)

(3)农事管理与气象条件观测。调查寄主植物与生态环境、杨梅栽培品种,统计计算卵孵进度、果实幼虫数和危害率。记载杨梅抽梢、开花、结果(青果、转色、成熟)等主要生育期,杨梅园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情况,观察记载温度、降雨等主要气象因子。

2.3.2 预测方法

(1)综合预测法。根据杨梅果蝇成虫的诱集数量、卵孵进度、幼虫密度、当地主栽的杨梅品种与栽培管理、果园的周边环境与气候条件变化等,综合预测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趋势。当杨梅果蝇成虫诱集数量大、盛发期时间长、虫口发育进度快、幼虫密度高、果园周边环境复杂且主栽东魁杨梅品种的,气候条件有利,则杨梅果蝇有严重发生危害趋势;如杨梅果蝇成虫诱集数量少、盛发期短、冬春气温偏低,且主栽荸荠种杨梅的,则发生危害轻。

(2)相关回归预测。历史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杨梅挂果期果蝇的危害率和幼虫发生量与当年果蝇成虫的诱捕量,尤其是6月上中旬果蝇成虫的发生量具有密切相关性。以临海监测点2003—2015年杨梅果蝇成虫的全年诱捕量(X1)和6月上中旬成虫诱捕量(X2)与杨梅果实成熟期单果幼虫数(Y1)、果实危害率(Y2)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图4),建立了杨梅果实期发生危害预测模型,经历史回验,平均预测准确率为93.3%。应用该模型,成功预测了2016年杨梅果蝇发生趋势,总体为偏重发生,与实际发生情况完全相符。

幼虫发生量预测:Y1=0.182X1-5.489(R2=0.942**);Y1=0.555X2-6.444(R2=0.954**)

式中,Y1为单果幼虫数量;X1为全年成虫诱捕量(头/盆);X2为6月上中旬成虫诱捕量(头/盆)。

果实危害率预测:Y2=0.253X1+26.55(R2=0.915**);Y2=0.770X2+25.47(R2=0.916**)

图4 杨梅果蝇成虫发生量与单果幼虫数和危害率的关系

式中,Y2为果蝇危害率。

2.4 防控对策与综合防控技术

2.4.1 防控对策 杨梅果蝇的防治,应从农林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科学监测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为基础,采用物理阻隔、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讲求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机配合与协调,综合控制其发生危害,达到控害、护益、安全、高效目的。

2.4.2 综合防治技术

(1)防虫网覆盖。田间试验结果,在杨梅采收前20、30、45天挂防虫网,杨梅挂果期有虫果率为6.25%、5.00%和3.75%,对照区不挂防虫网的有虫果率为98.75%、100%和100%,果实危害下降率为93.61%、95.00%和96.25%;挂防虫网的单果平均虫量为0.08、0.05、0.04头,对照区为3.50、3.58、4.05头,虫口减少率为97.72%、98.77%和98.80%,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防虫网覆盖栽培杨梅对果蝇的综合防治效果达93%以上,采收后期果实有果蝇率控制在8%以下。该方法彻底阻断了果蝇等害虫对杨梅的危害,停止使用化学农药,保障了杨梅果实的食用安全,并且避雨保湿、遮光保温,有利于改善杨梅品质,该项技术已在黄岩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图5)。

(2)化学药剂防治。药剂试验结果,60 g/L乙基多杀菌素2000倍液,在杨梅采收前20、30、45天喷药,防治区单果平均虫量为0.20、0.20、0.40头,对照区为3.96、4.62、5.72头,虫口减少率为94.87%、95.72%和92.94%,防治区有虫果率为6.00%、4.00%和8.00%,对照区为94.00%、92.00%和96.00%,果实危害下降率为93.78%、95.78%和91.56%。试验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对杨梅果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杨梅采前30d喷药为佳,对虫口的杀灭和果实危害率控制均在95.00%以上。

表1 防虫网覆盖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浙江黄岩)

图5 黄岩东魁杨梅罗帐覆盖技术

杨梅施药后残留检测结果,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t=C0e-kt,各试验点的曲线方程、相关系数见下式。浙江黄岩、开化、鄞州试验点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0、0.68、0.94天。检测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残留量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半衰期为0.68~1.10天,降解速度较快。

黄岩试验点:Ct=0.2390e-0.634t,R2=0.9408**;

开化试验点:Ct=0.3998e-1.020t,R2=0.8345**;

鄞州试验点:Ct=0.5356e-0.940t,R2=0.9719**。

表2 乙基多杀菌素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效果(浙江临海)

(3)农业生态防治。选育并推广丰产、优质、抗病虫杨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整形修剪,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杨梅果蝇趋化性、趋色性,采用糖醋液、粘虫板和性诱剂诱杀成虫,清洁果园等方法减少虫源基数。在5月底至6月初,杨梅果实着色前,将园内及周边植物残体及枯叶、灌木、杂草等清除干净,阻断成虫迁飞取食的食物链,减少成虫基数。摘除受害果实,清理落地残果,营造不利于果蝇栖息的生态环境。在冬季结合介壳虫等其他病虫防治,进行清园处理,减少越冬基数。推广果园留草栽培技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持续控制虫害发生。

3 结论

15年系统监测研究,探明了浙江省杨梅果蝇种群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制定测报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准确率达93.3%。创新提出了罗幔杨梅栽培技术,对防治果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杨梅果实品质,研究筛选了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对杨梅果蝇防效好、残留期短、使用安全,已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可作为防治该虫的首选药剂,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集成了一套杨梅果蝇防控对策和以监测预警预报为基础,物理阻隔、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对于科学指导虫害防控,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杨梅产业的迅速发展、栽培品种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杨梅果蝇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杨梅生产上一个突出问题[3-6]。杨梅果蝇属双翅目(Diptera)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的多食性、暴发性害虫,国内外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模式生物,常作为遗传学、医学和动物育种的实验材料加以研究[4-5,14],而对杨梅果蝇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领域的研究很少。针对果蝇虫体小、繁殖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重叠、危害具暴发性等特点,加之杨梅为裸果,成熟后不宜施用普通杀虫剂[13-14],因此认为应加强对杨梅果蝇发生监测与防控系统性研究,利用系统控制理论和方法,实施综合防控对策与措施。梁森苗[3]、颜丽菊[4]、明珂[5-6]、孙道旺[14]等对浙江、云南杨梅果蝇发生危害、生物学特性与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报道,但未深入到种群系统监测与预测预报。本项目通过15年系统监测调查,进一步探明了浙江省杨梅果蝇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关键因子,阐明了种群数量上升原因,制定了预测预报方法,构建了杨梅果蝇发生危害预测模型,历史回验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3.3%,并成功预测了2016年发生趋势,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为杨梅果蝇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梅是鲜食水果,质量安全高度关注。防虫网技术在蔬菜等虫害防治上广泛应用[16],但在杨梅上研究应用较少。浙江黄岩是东魁杨梅发源地,也是杨梅果蝇危害严重地区之一[4-5,12]。项目单位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性提出了一套杨梅单株全树防虫网覆盖技术(简称“罗幔杨梅”)[12-13],该方法彻底阻断了果蝇等害虫对杨梅的危害,杨梅挂果期停止使用化学农药,保障了杨梅果实的食用安全。并且挂网后,晴天具有遮光保湿作用,雨天具有避雨保温作用[4,12-13,24],有利于杨梅果实的发育,可适当推迟杨梅成熟期2~3天,提高杨梅果实的外观品质和产量,杨梅市场售价普遍提高30%以上,单株杨梅平均增产40%~50%[12-13],是一种操作简便、生态高效的栽培管理模式,也是目前推进杨梅果实质量安全的创新技术。2015年黄岩区推广杨梅罗幔栽培技术4万余株,约占全区杨梅栽培面积10%,为梅农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该项技术已在浙江省组织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且辐射到云南、福建、四川、广西等省(区),收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浙江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浙东南部的山区和半山区[1],限于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目前防虫网技术的普及率还不高。由于东魁杨梅栽培面积大,管理精细,有利于杨梅果蝇等病虫发生危害,在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科学监测预报为基础,采用物理阻隔、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方法,综合控制其发生危害。在台州、丽水、温州等杨梅果蝇重发区,杨梅生产上用药防治已不可逆转[4-6],生产部门提出的杨梅采摘前40天不打药的措施,在安全高效药剂选择和监管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上仍是一大难点[2-3]。在我国杨梅属于小宗作物,农药登记种类少或无,还不能满足病虫害防治需求[25],依法安全用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筛选出的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蝇防治上首获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对杨梅果蝇防效好、残留期短、使用安全,这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新颖的作用机理密切相关。乙基多杀菌素的作用靶标是昆虫神经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致使虫体对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信号传递反应不敏感,直至死亡[26-27]。该药剂是当前市场上和生产上防治杨梅果蝇的合法药剂,在杨梅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仅为3天,为杨梅果蝇安全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可大面积推广应用,与防虫网覆盖、农业生物防治等集成配套,减少农药残留污染。

[1]陈龙.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36.

[2]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152.

[3]梁森苗,邹秀琴,郑锡良,等.杨梅果蝇及其安全防控对策[J].现代园艺,2015,1:74-75.

[4]颜丽菊,任海英,戚行江,等.防虫帐防控杨梅果蝇及改善果实品质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2):398-402.

[5]明珂,韦国栋,钟列权.台州地区杨梅果蝇的为害状况与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8,3:16-17.

[6]明珂,谢宝玉,韦国栋.杨梅果蝇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45-47.

[7]何丽娟,赵敏,李永丽,等.浙西北杨梅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44-246.

[8]倪福清.东魁杨梅果蝇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145-146.

[9]李百万,来燕学,沈幼莲,等.杨梅虫害防治指标与综合治理技术[J].华东森林经理,2004,18(3):44-46.

[10]来燕学,沈幼莲,劳冲,等.宁波市杨梅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2):38-40,44.

[11]刘又高,厉晓腊,金轶伟,等.杨梅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4):46-48.

[12]龚洁强.罗帐栽培技术助力黄岩东魁杨梅优质安全高效[J].浙江柑桔,2013,30(1):36-38.

[13]刘又高,王允镔,黄茜斌.东魁杨梅简易网室栽培调查研究[J].中国果树,2013,(3):52-55.

[14]孙道旺,杨明英,曹继芬,等.果蝇对云南杨梅的危害及发生规律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785-790.

[15]李德友,廖国会,李崇慧,等.贵阳地区杨梅害虫发生危害调查及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66-70.

[16]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0.

[17]顾宝根,季颖.农药登记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29-136.

[18]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组编.农药成分监测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40-179.

[19]Tang Q Y,Zhang C X.Data processing system(DPS)software with experimental design,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developed for use 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J].Insect Science,2012,00:1-7.

[20]谢鸣,陈俊伟,程建徽,等.杨梅果实发育与糖的积累及其关系研究[J].果树学报,2005,22(6):634-638.

[21]单立平,黄茜斌,施祖华.杨梅果蝇引诱剂的初筛[J].浙江大学学报, 2008,34(6):635-640.

[22]李德友,左锐,袁洁,等.杨梅果蝇发生危害与食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2):77-78.

[23]郑金土,张同心,徐永江,等.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上果蝇的动态变化[J],应用昆虫学报,2015,52(2):470-476.

[24]金志凤,李永秀,景云节,等.杨梅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J].果树学报,2008,25(5):751-754.

[25]戴德江,沈瑶,丁佩,等.浙江省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现状与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299-302.

[26]Salgado V L.Studies on the mode of action of spinosad:insect symptoms and physiological correlates[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1998,60(2):92-102.

[27]刘勇,肖春雷,罗丰,等.乙基多杀菌素等5种药剂对设施甜瓜上蓟马的防效试验[J].长江蔬菜,2012(22):90-92.

Monitor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Population Dynamics of Bat Fly on Red Bayberry

Wang Huangdi1,Shen Ying1,Wang Enguo2,Huang Qianbin3,Xu Zhihong4
(1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Agrochemicals,Hangzhou 310020,Zhejiang,China;2Linha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re,Linhai 317600,Zhejiang,China;3Huangyan Fruit Tree Technology Promotion General Station,Huangyan 318020,Zhejiang,China;4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Zhejiang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To ascertai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red bayberry bat flies (RBBF),a system investigation of occurrence rules,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was conducted during 2003 to 2015 in Linhai City and Huangyan District in Zhejia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BBF population had two peaks in mid and late of June and mid of July,fruits were heavily damaged during the fruiting period;Dongkui RBBF population increased mainly because of cultivation,complex orchard environment,winter temperature rising and natural enemies control capacity decreasing.Th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method for RBBF was formulated,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the accuracy rate reached 93.3%.Net red bayberry culture technology had obvious prevention effects on RBBF,the damaged fruit rate decreased by 93.61%to 96.25%compared with that of CK;by 60 g/L spinetoram 2000 times liquid sprayed at 45,30 and 20 d before harvest,RBBF population decreased by 92.94%to 95.72%,damaged fruit rate decreased by 91.56%to 95.78%,and it had fast degradation velocity,which acquired official pesticide registration.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ntrol technologies were formed based on control strategies on RBBF and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which combined physical obstruct and agricultural control,which could control RBBF effectively.

Red Bayberry Bat Fly;Population Dynamics;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Integrated Control;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667.6

:A论文编号:cjas16110018

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杨梅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2015C32008)。

王华弟,男,1961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安全用药与综合防治的技术研究和推广。通信地址:310020杭州市凤起东路29号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Tel:0571-86757001,Email:wanghd61@126.com。

2016-11-13,

:2017-01-15。

猜你喜欢

果蝇杨梅成虫
想去旅行的杨梅等7 则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2021年大樱桃园果蝇的发生与防控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杨梅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浦东新区梨树上四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成虫发生规律初探
腊月杨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