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家”到“专家”,90后“剑客”的卫星上天了

2017-06-24半解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9期

作为一名90后,有人在他这个年龄刚刚踏出校门,有人还在校园苦读,可罗澍已组建了自己科研小团队,成功造出了一颗名为“KS-1Q”号试验卫星,并搭载我国长征11号固体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完成预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颗私人航天机构的科研航天载荷,也是第一颗国内的“创客卫星”,这一天,罗澍还不到25岁。

一时间,罗澍被国内外媒体冠以“天才”“神童”美誉,但罗澍说,这世界没有天才,他从小就是个“技术迷”,迷上火箭后加入了科技交流论坛,他的科研小团队也是和论坛创始人合伙创建的。由“玩家”到“专家”,这中间有一条艰辛而又充满无数个惊喜的神秘道路。他到底是怎样趟过这条神秘道路的?

少年“科技达人”,迷上火箭DIY

25岁的罗澍祖籍是江西南昌,2005年在南昌读完小学六年级后,罗澍由于妈妈的工作调动,随家人搬迁到广东省湛江市。

罗澍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工业自动化的大学教授,爸爸是工程师。受父母熏陶,罗澍从小就喜欢动手做模型,尝试各种实验。

父母对罗澍的爱好很支持,除了经济和实验器具的帮助,他们会告诉他几个关键点,剩下的就由罗澍自己获取。这种“支持”强化了罗澍的主动性,求知欲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13岁时,罗澍到湛江读初中。很快,他成绩就在班上突出。尽管他爱踢足球,但更多的是作业后沉浸在实验中或者浏览网上的科技资讯。

科创论坛就是这时走进罗澍的世界。这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论坛,不少网友会把自己平时的研究报告发在论坛里,供大家讨论。

第一次登陆论坛,罗澍立即感觉找到“组织”。那以后,他没事就泡在论坛里。高二时,罗澍正做“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发明。外公的心脏不好,好几次心绞痛发作都没能及时被人发觉,好在病情不重,才能脱险。罗澍从网上了解到,像外公这样的心脏病患者,在病发时,只有4到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而过了这时间死亡率就会大大增加。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罗澍决定为外公发明一个能随时监测心电指标的仪器,这种心电自动报警装置可以在心脏病患者病发时发出信号,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关注。

罗澍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老师的支持,虽然高中的课业已很繁重,但每天罗澍都会挤出时间进行实验。除了求助妈妈的指点,更多的是和论坛网友们讨论。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忙活了大半年的罗澍最终成功发明了“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他利用移动网络系统,把手机改造为两用,平时通讯使用,必要时可以当作心电监护报警。通过输入数据,当心电异常时,能自动发出声光信号,10秒钟内把心率和方位的信息传递给家人进行救治。这个仪器简单轻便,操作容易,一研制成功就获得了大家的赞赏。

2010年9月,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西安举行,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及港台地区的1700多项发明成果参展,罗澍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夺得了大赛金奖。此后,又夺得第八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奖唯一的金奖。

发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罗澍却又迷上了火箭。

但做火箭模型和实验,相比电子类的产品还是有危险性的,毕竟要用到燃料。每次实验,罗澍都会多次确认各种材料的配比,并请爸妈再帮忙检查。

初入航天领域的罗澍遭受了频繁的失败,妈妈说:“科学实验从来就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你习惯了就好。”渐渐的,罗澍不再追求结果,而是不断在琢磨实验中的材料配比是否完美。很快在论坛好友的帮助下,他可以建立火箭模型,也能完成简单的实验。

2011年5月,科创论坛成立了“科创航天局”,这是民间第一个探索火箭和航天活动的线上网上俱乐部。那时,罗澍正备战高考,论坛里有人组织做“万户一号”的飞行实验,罗澍也报了名,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是在高考结束的暑假。

爱好火箭,从“玩家”到“专家”

“万户一号”项目在开启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技术方面不够成熟,“烧钱”的实验材料也让他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第一次准备不充分的“万户一号”项目以失败告终,罗澍一开始以“玩”的心态面对,并没受打击,相反,他的知识储备、稳定的心态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都得到论坛的认可。

在第一次参与火箭试飞期间,罗澍被中山大学通讯工程专业录取了。进入大学后,实验设备也逐渐完善,他做实验的劲头有增无减。

2013年,罗澍被当选为科创航天局的总工程师,2014年6月29日,22岁的罗澍经科创航天局理事提名,被正式任命为科创航天局第三任主席。

2014年7月,罗澍收到来自武汉一个研究所的信息,称他们当时做的产品需要导航设备,在全国搜寻后发现,只有罗澍这有完全符合他们要求的惯性导航系统,希望可以购买下来。

罗澍以十几万元的售价卖给了对方。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可论坛的朋友刘虎告诉罗澍,研制火箭需要不小的开支,他们可以把已研发出的产品进行出售,维持火箭的研制。

尚在读大三的罗澍很是赞同,于是决定成立一家公司,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盈利。他把这想法告诉了父母。妈妈告诉他,成立公司有很多要求,成立公司就属于商业范畴了,需要了解很多法律知识,家里人对法律并不熟悉,无法给他帮助。

于是罗澍买来了律法书籍,着重研究了公司注册经营涉及的相关法律。熟悉条文规定后,罗澍就带着各种注册的资料和5000元保证金去了工商局。

“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刘虎和罗澍是公司的股东。刘虎是科创论坛的开创者,热爱航天事业的刘虎还有一个研制无线电的公司,产品效益很好。在他的合作帮助下,罗澍对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也渐渐了解了。

2015年7月,罗澍大学毕业,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制火箭和公司运营上。刚开始,团队成员不到5个,虽然他们按照一般的公司规定时间上下班,但热爱火箭的他们常到晚上9点多才意猶未尽地散去。

8月,在科创的年会上,罗澍和科创论坛的伙伴们研制的火箭“YT-5(玉兔5号)”成功试飞,火箭的主体也都成功回收,还收到了无线电监测反馈的火箭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大气状态、通信信息等很多重要数据。这次成功给了罗澍很大的鼓励,他越来越享受与火箭、卫星打交道的过程。

这样,罗澍开始了卫星的研制。他认为,火箭的研发纯属大家的兴趣爱好,实现大众化的商业前景短时间内很难发展,但微小卫星不同,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高集成化技术的发展,卫星的成本越来越低,但商业化应用却越来越广。

科创航天局当时已经发起了“开源卫星计划”的项目,他们希望设计一批实用的人造地球卫星,为今后向深空进军打下坚实基础。

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大牛”多得是

这项目一开展,罗澍就密切关注,但当时他正在研制火箭的忙碌阶段,现在刚好可以研发他的卫星了。

第一颗试验卫星“KS-1Q”的研制比想象中吃力。那时网上根本没有制作卫星的完整方法,即使有很多人发表了关于卫星的实验报告,也会在很多关键数据上做隐藏处理。

为了把电磁片连接到卫星上,并且不至于在升空时被震碎,罗澍他们就做过不下50次的实验。薄薄的玻璃片一般的电磁片非常易碎,没电磁片就采集不了数据。

那几天罗澍为了解决这问题,几乎不眠不休。光是涂的不同化学成分的胶水就买了十几种。有的胶水掉渣可能会搞坏精密的仪器,有的涂上去好好的,温度一升高,胶水就带着整片翘起来,还有的一撮就起毛……还要考虑到兼容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此罗澍用上了全部的精力。

2016年11月10日,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机动发射阵地成功发射升空,罗澍公司自主研制的“KS-1Q”微小卫星采用末级不分离搭载模式随火箭成功进入太空。

第一颗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给了整个团队莫大的鼓励,他们立即投身于“KS-2”号试验卫星的研制,作为下一颗升空卫星的前身,“KS-2”号在技术上完善修复了一号卫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卫星的成功也给罗澍的科创航天公司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广州开发区也为他提供了研发经费,罗澍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下一个卫星是“广州开发区1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颗更完美的卫星有望能够搭载2017年底发射升空的火箭。

随着媒体的报道,罗澍被称为“天才”,罗澍却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所谓‘天才’,我周围比我厉害的‘大牛’多得是。这是个概率问题,事情做得多了,成功的概率就大了。”

还有很多人说罗澍之所以成功与他优越的家境有很大关系,否则光是那些实验设备就足以拦住一大批航天爱好者。罗澍不否認,航天领域是个非常“烧钱”的领域,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富二代”。“我自己还在努力成为富一代呢!”罗澍半开玩笑道,“我家就是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研究航天火箭、造卫星确实花钱,前期我父母确实给了我经济上的帮助,但是非常有限,后期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努力赚来的。”

罗澍还记得自己以前做实验,父母第一时间会给予知识层面的支持与帮助。至于购买实验设备及材料,妈妈会把家里的“财政”情况告诉给罗澍,会给罗澍一笔大致数目的资金,至于这笔资金是否够用以及可以买哪些东西,需要罗澍自己规划想办法。

有一次,还在读初三的罗澍因为实验需要一个示波器,他所需要的那个设备近3000元。但罗澍觉得价格过高,于是他找到了生产厂家,刚好厂家在他的城市有销售产品,于是罗澍以1700元的低价买到了产品,当时即使是作为大学教授的妈妈也只能拿到1900元的最低报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还有一次,罗澍需要一个频谱分析仪,新品的价格是8万块钱,罗澍根本出不起这个价格。他到“电子二手市场”逛了一圈,找到一个坏掉的分析仪,只需要2000元,罗澍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分析仪的硬盘坏了,其他的还可以使用。于是他买下分析仪,找了一位大学的教授,帮忙复刻了一张硬盘,就这样,罗澍花两千元买了价值八万的仪器。

罗澍觉得,富不富不是做科研的主要条件。而重要的是心态,有了对科研的认真态度,总能有不错的收获。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