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误用

2017-06-24左其福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虚构幻想语文教学

左其福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想象,强调想象的生活基础及其内在组织、结构,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及人们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进行准确的审美把握和生动的艺术表现,进而把艺术想象与日常生活想象区别开来。

关键词: 艺术想象 虚构 幻想 语文教学

作为一种艺术思维能力,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的“读”与“写”。诵读优秀的诗文,离不开想象,一篇优美的文章更是离不开想象。据笔者的观察,想象是语文教学中被滥用和误用的概念,一些教师对“想象”的重视,不是隔靴搔痒就是言不及义,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实现语文教学既定的目标,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散学生的艺术思维,相反,想象的滥用和误用导致学生的艺术思维过于狭窄而贫乏,甚至有些扭曲和变形,最终对学生的写作与阅读造成消极的影响。

一、想象与虚构混同

想象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突破自身经验限制的重要的思维活动。当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或行为能力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心理需求时,想象便会发生,两者差距越大,想象越活跃。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由于生活阅历不广、人生经验有限,活动范围、行为能力与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如果正确引导,就可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丰厚馈赠,因为文学就是想象的产物,利用想象塑造可感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者的根本任务。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是“引导”学生“虚构”。

笔者曾看过一篇小学生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写的是小作者“我”对拾金不昧行为的赞美。事件的经过大体如下:某天放学回家,“我”和同班好友结伴而行,路上意外捡到了10元钱,“我”格外兴奋,使劲撺掇好友用捡来的钱满足口腹之欲,好友不为所动,果断拒绝,坚持要把捡到的钱还给失主,于是两人待在原地等了好几个小时,最终等来了失主,当面将钱还给了对方。好友的精神打动了“我”,成为“我”心目中最敬佩的人。这是一个俗滥的故事,也可能是中小学生写得最多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根本问题不在“俗”,而在“假”:其一,为了“10元钱”,原地等待失主几个小时,这是缺乏生活常识的表现,也是比较“愚笨”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除非丢失的金额很大,对失主造成重大的损失,否则不会原路返回苦苦寻找;其二,好友拾金不昧固然值得赞赏,但小作者用“抹黑”自己赞扬他人的叙事方式完全没有必要;其三,对小学生来说,拾金不昧的方式很多,比如将捡到的钱交给老师或警察都值得赞许,而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渺茫地等待失主则显得有些荒诞、令人难以置信。

那么,为何这样的文章会在小学生作文中出现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学生以“想象”之名写出的虚假之事,其目的是迎合一些老师积极倡导的某种抽象的道德观念。

二、想象与幻想不分

想象与幻想有着很大的差异:想象是建立现实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想象活动中,表象的创造及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都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要么是情感逻辑,要么是生活逻辑。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看起来诡异,但情感真实——愁苦使人煎熬,感觉因此发生变异,白发似乎在疯狂生长;卡夫卡的《变形记》,初读时觉得不可思议,仔细想来却是至理——现代文明撕裂了人性,导致了人的异化。这意味着想象必须真实,必须“合情合理”,必须有根有据,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所说,诗人(可以理解为广义的作家)的任务不是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所以在他看来,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有哲学意味[1]。

幻想是脱离实际的想象,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造,其结果是不可捉摸的心理幻象,有如人生梦境。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是一个人隐秘动机的体现,也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缼的心理动力。遗憾的是,中小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和高度,他们不懂得用幻想的方式揭示人性的奥秘,而是将它视为娱乐甚至恶搞的工具和手段,并且误认为这就是文学的“想象”。曾经在中学校园风靡一时的课外读物《Q版语文》①很能说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Q版语文》就是通过恶搞式的幻想重写语文教材的经典,制造噱头,博人一笑。比如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改写成《孔甲已》,故事的地点不是咸亨酒店,而是乌镇的bar店,故事的主角不是旧社会的酸腐文人,而是当今社会当过帮厨、做过油漆小工、替人遛狗并且去过日本、潜心研究过游戏机编程的身份模糊的高级“白领”;又如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改写成《荷塘夜色》,写的不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苦闷情绪,而是幻想着“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的艳遇;再如经过改写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搬起大石头砸缸,救出的却是青蛙王子、七个小矮人、机器猫和流氓兔等。如此天马行空,令人匪夷所思。

三、无的放矢的想象

想象的世界是審美的世界,也是心灵自由的世界,它可以重组记忆的表象、突破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想象是艺术魅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艺术创作可以自由地驰骋想象,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与谢民师书》),但艺术想象不是决堤的江水,漫漶无边,不知所终。艺术想象是在作家的艺术构思中展开的,是作家特定主观意识和情感的反映,它既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换句话说,艺术想象是有组织的。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面上看是众多意象的杂乱组合,实际上却是不同意象朝向一个“中心点”的凝聚,即涌动在“断肠人”心中的愁思、愁情;诗中的意象不是信手拈来的产物,而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结果,因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都具有共同的意味和特征——衰败、萧条与无力,这些特征与“断肠人”的消极情感高度契合,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所说的“异质同构”的独特状态,最终构造出一幅秋日思归的古典画卷和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由此看来,创作不是想象的放纵,而是想象的凝聚,就像我们对散文的认识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信马由缰、无的放矢地放纵“想象”,更不能迷失方向,否则想象便成了胡思乱想,与语文教学无关,与艺术思维无关。有一位中学语文实习教师在讲解《美猴王》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我是孙悟空”,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想象有何目的,对理解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又有什么作用?教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进入花果山的岁月、想象孙悟空在那种“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化外之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家为什么把花果山描绘得那么美?它对“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有什么意义?

想象是艺术家们心智的果实,是作家意图的审美体现。艺术想象有特定的目标、组织和结构,语文教学应当细心探索并予以呈现,不能抛开文本,自说自话。

四、回到想象的本义

从最直接的意义来讲,想象就是“想出一个象”。之所以要想出这么一个“象”,是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和哲学,不是用冷冰冰的概念、逻辑和范畴来说明事理、解释世界,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它主要不是作用于人的观念世界,而是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目的不是说服人,而是打动人。既然要打动人,想象便必不可少。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赵景深先生对此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说:

文学之所以能够感人,想像实在是最大原因之一。倘若我们看报,见到:“某人投河”,只不过说一句:“可怜!”并不能发出真情来,实由于我们对于某人并无关系之故。报纸但求事实简明,故著墨不多,文学则是需要艺术的,其中想像尤为重要。倘若我们用创造的想像将投河的事实渲染一下,或者用联想的想像想到这个“某人”的盛时,或者用解释的想像加进一点哲理,必更能使我们感动[2]。

赵先生想要说明的是:文学需要想象,想象可以使文学的叙事、描绘与解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进而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正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文学想象的基本要义。

然而,仅仅强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想象必须真实、准确,它是建立在作家、艺术家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世界的深入观察和深切体悟之上的。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想象是经验向未知之出发,想象是由此岸向彼岸的张帆远举,是经验的重新组织。”[3]用作家老舍的话来说,想象是“文人的心深入于人心、世故、自然,去把真理捉住”[4]。因此,真实性是我们衡量艺术想象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鼓励那些罔顾现实、凭空捏造的创作倾向。同时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必须有所附丽,具体体现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及合理有效的结构安排等。也就是说,语言、形象、结构是我们考察艺术想象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作家金波的诗写得好,很有想象力,他创作的诗歌很多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儿童诗歌写作的典范。但值得注意的是,金波诗歌的想象力并不在于其写作内容的奇特性,而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新颖性。比如《晨光》:“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鸟//鸟叫醒了云//云变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上//海水变蓝了//洗亮了升起的太阳。”此诗用密集而丰富的意象、简洁明了的句式及顶真回环的修辞微妙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动感和生机,还原了儿童特有的思维与感觉,仿佛世界的活力仅仅来自于晨光一声轻轻的叫唤。金波的另一首诗《小树谣》大体上也是如此,利用句式和字词的重复如“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红了”等造成一种奇妙的动感和旋律,打开了一幅色彩缤纷的艺术画卷。

由此看来,就语文教学而言,想象的主要使命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及人们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进行准确的审美把握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它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欲望或某种道德冲动所做的“白日梦”,必须服务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情思的表达。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是艺术想象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艺术想象区别于日常生活想象的关键。这既是写作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又值得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细细体会。

注釋:

①搞笑类读物,该书200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将31篇中小学语文课文进行了“无厘头”改写,获得很多青少年读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0.

[2]夏丏尊,赵景深等.文艺讲座[M].长沙:岳麓书社,2013:59-60.

[3]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31.

[4]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2015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地方高校文学教学改革研究”(37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文学经典教育的创新研究”(XJK015BGD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虚构幻想语文教学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锁不住的幻想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