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模式现状及其社会学成因
2017-06-24蔡琰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工业文明与科技文明并举,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生产力鼎盛时期,我们的消费模式有了积极的发展也衍生的了各类问题,立足当下,文章以消费模式为切入点,首先对消费模式进行简单概述,接着分析我国目前消费模式现状,发现其中问题,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挖掘消费模式成因,进一步丰富消费模式研究内容,并期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消费模式;存在问题;社会学成因
一、消费模式概述
历年来我国学者对“消费模式”进行研究,关于定义各抒观点,其中周叔莲老师认为“消费模式是一定时期内涵盖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等方面的特征”,李彦和老师在其《简明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书中提到,“消费模式是消费过程的主要内容的综合”,经济学家尹世杰提出“消费模式是在某个阶段一定生产力水平及生产关系下的消费行为的程式、规范及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模式”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运行机制,反映事物发展趋势和相关要求。“消费”是满足人的自身需求进行的物质消耗与相关服务的过程。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作为消费者,每次消费行为、每种消费观念、各类消费模式等均受社会关系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消费模式是对消费者具体消费关系及消费行为规范的综合概括,因此尹世杰先生的对“消费模式”的定义给我们的研究起到更大指引作用。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消费始终存在,发展过程中消费模式不断变化,追溯原始文明,我们看到人类曾经“茹毛饮血”的消费,那个阶段,由于客观局限性,人类的消费更多为了生存,且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可见原始社会消费模式是生态化的,空间内的生物平等参与生态循环,因此尽管人类消费自然资源,但对环境破坏并不大;放眼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已经开始利用生产工具求生存,农业发展推动人类开始主动探索征服自然,过程中,生产产品并进行交换消费,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给人来带来的小农思想,也带来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当时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导致消费内容单一,消费水平低,正因为如此,生态环境也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立足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资源有了更大的渴求,不断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对自然的征服让人类从生存消费跨越到享受消费,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人类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地球资源开始遭到掠夺,生态环境被“高消耗、高投放”破坏,环境危机严重,工业社会的消费模式越来越丰富,但隐患重重。通过对消费模式的界定与演变可以发现,消费模式始终是变化发展的,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消费模式的选择有赖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我国消费模式现状分析
1.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模式发展特征。
首先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消费规模随之扩大,根据统计数据可知,以2004年为节点,1978年-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度增长5239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16%,到2016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32316亿元,中国统计局给出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消费规模一目了然;其次消费结构升级,随着国家科技网络发展建设迅速,消费更便利,尤其生活消费,百姓消费水平开始从千元级别向万元、十万元级别迈进,销售消费也逐渐升级,吃穿消费比例下降,娱乐、教育、保险等消费比例上升;再次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急速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经济收入提高,便捷消费得到大众青睐,尤其网店的诞生,网络支付逐渐改变大众付款方式,比如支付宝、微信等,一些年轻群体喜欢使用信用消费,此阶段,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消费方式差异可忽略不计;最后消费观念更新,曾经大众消费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价格,现在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品牌、健康、服务、文化等,过去我们的消费观念更多取决于生活,现在我们更重视文化、教育等,贷款开放后,我们开始合理利用银行业务,改善生活,谨慎投资。
2.目前我国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环境角度看,消费引起的污染已经极大破坏生态,危害社会、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在我们的消费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的生产而衍生的污水、废气、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已经成为国家性难题,统计可知,我国垃圾堆放量已经接近100亿吨,人均废物生产接近500公斤,其中一次性用品、塑料品等为后期处理增加难度;从挥霍的角度看,消费本身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刺激社会生产,消费有效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消费已经不再只为了生存、简单生活,大量的资源挥霍、过渡消费现象开始出现,消耗生活资料的消费现象开始增多,“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开始增多,消费深加工加重生态负担的现象开始增多,过度使用信用消费开始增多,奢侈消费攀比情况开始增多;从协调自然的角度看,人类地位的提升,让我们居于生物链顶端,人们开始消费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用其毛皮,食其骨肉,根据野生动物救援协会统计数据可知,每年野生动植物贸易额度将近数十亿元,很多野生动植物已经彻底从地球消失;从倾斜消费角度看,居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比例失调,目前我们出现倾斜的一面是更喜欢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尽管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消费过于单调,导致文化凋落;凡此种种,我国消费模式存在问题不及时解决,将阻碍经济发展,延缓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
三、我国消费模式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我国目前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让我们看清消费模式的弊端,也进行深刻反省,追本溯源,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文化渊源与消费观的影响,一方面是落后生产力、落后技术水平的推动,除此之外,我们更应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求其深层次成因:
首先“场域”影响。社会学认为,人的消费受场域影响,不同的场域,消费模式呈现不同差异。通常来说,社会转型期会出现各类社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此背景衍生各类社会问题,在转型期,旧体制的打破需要时间,新体制的建立需要实践,此过程,认为监管不力,消费领域势必混杂多变,社会转型快,经济发展块,消费问题将持续衍生并長期存在。
其次外在内在化影响。所谓外在内在化,主要考虑西方消费观的侵蚀,目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发展阶段,打开国门的同时,西方的物质与消费观一起涌进来,这其中“毒品、女色”等都成为可消费的商品,一些不好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态度影响国人,从努力赚钱、努力消费来加速资本循环,可以把这种消费定义为挥霍消费、过度消费,这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人们开始将消费与社会地位、社会认同挂钩,支取了后代子孙资源的同时,深化了代内贫富差距。
再次社会化习得“惯习”。社会学认为消费需求受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大众传媒处在外来冲击内部改革的环境中,对于一些媒体借宽松环境发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了大众选择与价值观念,严重偏离了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学认为,消费需求、消费“惯习”受生活方式、人们观念等影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存在各种消费问题,当外在规制影响力弱化时,“惯习”作为一种阶层群体意识,通过社会化过程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韩悦.国内消费模式研究[J].西部论坛,2015.09.
[2]左文明.国内消费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管理.2015.02.
[3]期满红.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作者简介:
蔡琰,女,1982年生,讲师,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课题: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016SJD840026,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消费模式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