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生》第2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7-06-24陈未南陈玉靓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落花生桃子评析

陈未南+陈玉靓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落花生》,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4部分内容(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还重点学习了许地山一家怎样种花生和收花生。

生齐读课题,看板书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15自然段,然后思考:“我们一家”在尝花生时主要围绕哪个话题来谈(课件出示问题)?

【评析】执教老师用复习导入法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教学效果很好,比如,利用板書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花生的可贵

(一)兄弟姐妹说花生

师:谁来谈一谈阅读课文后对课文的理解?

生:花生的好处(师板书:好处)。

师:花生有什么好处呢?

生:味美、便宜。

师: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花生好处的几个段落(课件出示文段,生齐读第4—9自然段)。

师:花生的好处这么多,你能不能用学过的关联词说一说花生的好处?

生1:花生不仅味儿美,还可以榨油。

生2:花生不但便宜,而且味儿美。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内容说出来,这就是一种语文能力。

【评析】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读懂花生有什么好处很容易,但执教老师却不满足于此,而是挖掘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二)父亲说花生

师:兄弟姐妹说花生的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说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10自然段。

师:父亲的哪些话是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

师:父亲是直接说花生的好处吗?他用了什么方法告诉我们?

生:对比的方法(师板书:对比)。

师:既然用了对比的方法,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4人一组,运用集体的智慧找一找这些果实有什么区别?

生1:花生埋在地里,挖出来才知道不好看。

生2:桃子、石榴等高挂枝头,人一见就心生爱慕。

师:是啊,(引读)“花生的果实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是啊,(引读)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 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使人 ,必须 才知道。

师:是的,(引读)“花生的 长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执教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顺学而导,多次引读,以读代讲,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丰富情感埋下伏笔。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花生和哪些果实不一样吗?照这样的句子说一说。(课件出示例句: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 那样,把 的果实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 。)

生1: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葡萄那样,把晶莹剔透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口水直流。

生2: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橘子那样,把金黄光亮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直咽口水。

生3: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菠萝蜜那样,把硕大香甜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想摘下来吃。

师(小结):是啊,花生虽然不像桃子、石榴、苹果、葡萄、橘子、菠萝蜜那样,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但它味美、可榨油、便宜。

师:现在请你思考,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生1:说明人不可貌相。

生2:突出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

生3:夸赞花生藏而不露。

师:好一个“藏而不露”,那是不是说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呢?

生(略思考):不是。

师:对呀,父亲这样作对比的目的毫无贬低桃子、石榴、苹果之意,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藏而不露,默默奉献(板书)。这就是对比的妙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表达的主旨就更明确了。

师:父亲这段朴实的话里充满了对花生的赞叹,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评析】语文学习是一个理解、感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执教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然后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说”的训练,感悟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等作对比的用意,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又突破了学习难点。

三、品词析句,体会写法,明白道理

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一家仅仅是在议论花生吗?

生:不是。

师:父亲和我们讨论花生的好处,目的是什么?

生:让我们向花生学习。

师:是啊,我们一起读一读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这是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和叮嘱,谁再来读一读?

师:在父亲的启发下,作者说——(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话?

生:人不能只讲究外表美,还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提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你能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吗?

生:环卫工人、医生、老师、警察都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这些人都具有花生默默奉献的品格,值得我们敬重。那么,体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表漂亮、得体。

师: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错。

师:是的。比如,如果今天老师穿着十分邋遢地来给大家上课,那就是不够体面,也是对你们的不尊重。所以,讲体面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只讲体面。

师:所以,父亲通过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看似平常的话里却饱含对儿女的殷切希望。花生做的食品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一起读——(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在父亲的教导下,作者始终把落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作为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课件出示课本第67页资料袋信息,学生快速浏览)。他的一生,也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奉献。)

生齐读句子。

师:书读到这里,你知道平时很忙的父亲为什么也来过收获节吗?

生:借助这次机会、借助花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師:对!同学们,父亲和我们谈论的是落花生的好处,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生齐读)。

【评析】执教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品读“有用”和“体面”两个重点词语,发散学生的思维,适时补充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进行对话,促使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明白父亲的用意,升华了情感,并在情感熏陶中明确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让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中提高“语用”能力。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善于表达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告诉我们这个借物喻人的故事?

生1:人物的对话。

生2:语言描写。

师:是的。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共4部分内容,将母亲、父亲和我们姐弟几个人的语言串联起来,从父亲议花生的话语中,作者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这是一种细节描写。

【评析】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描写,从局部回归整体,突出了小学高年段的教学重点,为课后小练笔提供了方法指导,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师: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像落花生那样,能够让你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呢?跟同桌说一说。

生1:蚯蚓。

生2:蜡烛。

生3:青松、小草、仙人掌……

师:请同学们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开展小练笔,写一个片段即可。(课件出示: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呢?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生练习写作,师巡堂。

生(汇报):去年暑假,我回农村老家。有一天,我跟奶奶到菜地里拔萝卜,萝卜带出了一条黑乎乎且十分丑陋的蚯蚓。我大声地叫起来:“好恶心的蚯蚓呀!”奶奶对我说:“你别看蚯蚓长得不好看,整天躲在泥土里,它可是松土能手,我们家的萝卜长得这么好,也有它的一份功劳呢!”原来,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长得好看的。对待他人也一样,因为人不可貌相,所以我们要尊重那些普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

师(点评):通过描写自己和奶奶的对话,这位同学从蚯蚓身上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做到了学以致用,有作家的潜能哟!

师(小结):生活就像一本书,用心读它的人,总能从普通的事物中获得启发,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借物喻人的文章有很多,如《梅花魂》《白杨树》等,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评析】开展小练笔活动,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通过练习,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的妙处,进一步实现了在读中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评】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执教老师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以“语用”为教学核心,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指向语言习得的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理念,巧妙地渗透语用训练,教学设计指向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例如,让学生用关联词说一说落花生的好处,进行“说”的训练,内化语言。再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花生与哪些果实不一样,开展句式迁移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写作。可见,执教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设计了基于文本语境下的“说”和“写”的训练,让学生在发现、感悟、模仿、创造等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增长语言智慧,提高语用能力。

二、指向学法的指导

执教老师在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小结时,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这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父亲这样对比的目的毫无贬低桃子、石榴、苹果之意,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默默奉献的品格;这就是对比的妙处,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可以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你要表达的主旨就会更明确。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有着较强的课程理念,并且能够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注:该课例在2016年南宁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落花生桃子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桃子
桃子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送你一箱桃子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