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政策举措,提高生源质量
2017-06-24唐加山
唐加山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从生源质量的视角出發,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凝练提出若干提高和稳定生源质量的举措,包括:广泛宣传、改革政策、提高服务、公开招录、强化内涵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教育;生源;质量;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74-03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习近平同志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对于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然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校师生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例如从学校层面,有教育传统、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从教师层面,有基本条件、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精力投入、应急能力、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从学生层面,有性别差异、性格特点、前期基础、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发展潜力、自控能力、家庭影响、竞争意识等多个方面。学生层面的很多影响因素都可以归入生源质量加以讨论,显然好的生源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每所高校都希望招收高质量生源,以便在教学组织、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等方面省时省力,让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加强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生源质量一直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 广泛宣传,拓展信息覆盖面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宣传的目的是影响受众,力图使受众按照宣传者的意图行动。不管是高考招生宣传,还是研究生招生宣传,宣传的目的都是使考生对宣传的高校多一份了解,期望考生报考。如何进行招生宣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招生宣传是各高校招生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一)亮化招生宣传材料
各高校的高招宣传一般由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而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一般由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负责,部分高校对招生责任进行了网格化划分,教学学院也负责部分招生工作。实际上,不管是哪个部门负责,都应该根据招生宣传的对象、目的和范围,结合本校、本部门有关的信息,充分准备招生宣传材料。在材料准备方面,要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整合材料,把亮点和特色有效地展示出来。目前基本上各个高校都有招生宣传手册,省级教育考试院也会将全省高招生需要的信息进行汇总编辑出版白皮书。然而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高校留下深刻的印象,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高效地编制有特色的招生宣传材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二)丰富网络宣传载体
信息传播的经典载体是纸张,因此宣传手册在高等学校的招生宣传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广播、电视以及杂志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宣传的载体也越来越丰富,网页宣传是近一二十年来的主要宣传手段,它能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融为一体,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达到信息的大量、快速和高效的传播,是招生宣传的理想可选工具。尽管很多招生信息都已经在网页中有所展现,然而有些考生感兴趣的信息还需要通过首页浮图等形式特别展现出来。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微博和微信也为招生宣传提供了一个信息的载体,特别是在手机非常普及的今天,信息的被动查阅和主动推送带给考生的宣传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强化现场宣传效果
尽管网络宣传载体已经非常丰富,然而有人工参与的现场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因为网络载体的信息都是预先设定的,招生部门提供了广大考生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然而对于有些考生关注的特别个案信息,还是需要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直接回答。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考生的信息都来自于媒体,特别是那些不爱上网的考生仍然认为通过工作人员的现场解答而获得的信息更加可信。现场宣传通常由招生部门组织,可以在高校内部进行,也可以到高校以外的场所进行,甚至可以委托本校的学者在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时代为宣传。当然,利用电话、微信互动等方式也可以进行招生宣传工作。
二 改革政策,丰富生源渠道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项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1905年,清政府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科举制度,综合科举考试制度的传统思维和价值以及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考试制度。建国后1952年,中国建立起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1966年废除,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除少数特殊情况外,高考几乎是学子们踏进大学之门的唯一途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全国性的大型考试之一,这是研究生进入高校进行进一步深造的主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少数高校享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省级政策被制定和落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进一步丰富生源渠道。
(一)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推行此项政策,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2014年及以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通常都是安排在高考之前进行,然而自2015年起,国家要求自主招生考试全部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后进行。
通过高考自主招生考核后,可以享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录取政策,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主招生考试这一国家政策,扩大自己在报名考生以及生源学校的影响,利用机会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试题,发现并招收具有特殊才能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考生,力争得天下贤才以教之。
(二)推免生
推免生是指“推荐应届优秀本科畢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这项旨在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资源、激励广大在校本科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制度起始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85年才真正实施,经过多年实践,推免生制度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级别和类型的高校享有推免生名额数并不一致,但是有推免权的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细则完成推免工作,对于本科生来说,一旦拥有推免资格,则无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即可获得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的机会,因此在推免竞争中获胜的往往是智育排名和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特别是2014年新的政策文件出台后,获得资格的推免生不再限报本校,而是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这一新政使得推免竞争更加激烈,因为参与竞争的学生都是专业的佼佼者,他们是各高校各专业的名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古不争的事实,任何一所高校走出的推免生都变成了级别更高高校的生源,与其留不住自己培养的高才生,不如早下功夫,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接受更多来自其他同类级别或级别稍低的高校的推免生,争取获得更多更优秀的生源。
(三)夏令营或冬令营
不管是夏令营,还是冬令营,都是由相关单位组织的一种受监控的活动,目的是使得参加者可以从活动中寓学习于娱乐,或者磨练参加者的意志,或者训练参加者的某种技能,或者增加人际关系等。早期参加的主要对象是儿童或青少年,近年来有不少高等学校也组织相关的活动,或者让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或者让大四甚至大三的本科学生参加,目的是让这些学校提前了解相关高校,为本科招生以及硕士招生做好前期准备,特别是由本科生参加的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对于获得优秀营员资格的学生,有些高校甚至承诺如果这些学生获得本校的推免资格则可以优先被这些高校录取。
(四)申请审核
申请审核制目前主要适用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它是指院校对递交入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这种做法是一种通用的国际做法,实际上,国外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也大多采用申请审核制,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申请审核制必将在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招生中发挥作用,高校也可以在此方面多做文章,丰富生源渠道,争取优秀的生源。
(五)生源基地
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是高校能够招收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科生源基地在于高级中学,而研究生生源基地在于高校,一般情况下,高校可以利用和高级中学之间的校友关系、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师生流动和业务往来等关系建立生源基地,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生源基地建设,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招收更多的优质生源。
三 提高服务水平,稳定考生志愿
在现代生活中,服务几乎无处不在,众所周知,第三产业也叫服务行业,根据国家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教育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的事业发展中,为人民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谓服务是指为需要的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活动,通常不以实物形式而是以提供劳动或信息的形式满足他们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
具体到为考生提供相关的服务,就是满意的回答考生的咨询和疑问。不管是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或是大四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还是研三硕士生报考博士研究生,他们的问题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想对报考的学校有更多的了解;第二类是考生疑问根据当前的分数或情况能否考上,以及相关的报录程序是什么,例如自主招生时的报名及免试工作,研究生的复试工作等;第三类是考生如果被正式录取,关于后期的资源平台及毕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一般来说,考生如果能获得满意的回答,则报考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也有些考生的问题比较多,当他们初步报名后,如果他们还有些疑问没有得到及时的满意答复,则可能在报名系统关闭前改变初衷。由于回答考生的疑问涉及学校的常态数据、招生信息、历史数据、教育研究平台、毕业走向等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该选择责任性强、业务熟练、思路清晰、善于交流的专责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现场、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的咨询活动,稳定考生的志愿填报。
四 公开招录,坚定考生信心
无论是全国高考,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国家级考试,各高校和招生单位都会非常重视。实际上,从国家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再到各高校或招生单位,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保障招生程序的公平公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公平公正的做法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公开。
考生选报一所高校时,实际上是单方面签署了一份信任的契约,相信自己在学校整个的招生过程中会得到公正的对待。可以设想,如果考生对某高校招生的公平都没有信心的话则不会报考该高校,当然报考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对当前信息评判后的一种决策,但是如果招生单位能给出招生程序、招生细则、入围名单等等的信息公示,则会强化考生的公平心理,坚定考生的信心。我们必须承认考生之间、同学之间、校友之间、老乡之间都会不停地传播这些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招生氛围,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的报考。
五 强化内涵,固化考生信念
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高等教育中,高校是营,学生是兵,任何一名考生在踏入高校大门时都希望自己所报考的学校是“高大上”的,具有比其他高校更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更强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健康的人文和社会环境。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顶层设计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际上,早在十年前的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从六大方面入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其中,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加强内涵建设,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更是广大学子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凡此种种,都要求高校加强内涵建设,走特色创新之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固化考生的信念,让广大潜在考生逐渐形成如果不选择这个高校、不选择这个专业,人生就不够完美的氛围,到那个时候,优质生源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高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3]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4]尹晓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刘蕊.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周辉,权良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J].江苏高教,2013(1).
[7]刘玉芳,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8]罗敏.我国研究生招生推荐免试制度的特征、矛盾及发展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Z].教育部文件(教学[2006]14号),2006(7).
[10]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学厅[2014]5号),2014(7).
[1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文件(教研[2013]1号).
[12]高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