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自贸区发展特色探析
2017-06-24程艳
程艳
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国家政策下,武汉建设自贸区将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本文分析了武汉自贸区的优势,提出通过实现双自联动、深化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并行发展,以及提高海关监督服务水平等途径,实现武汉自贸区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一带一路;贸易
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自贸区的意义在于,在自贸区内,会有庞大的外来资金引入,源源不断的注入自贸区区域内,继而带动自贸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整个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的经济金融、IT科技等领域的全面高速发展。湖北(武汉)自贸区成功申报的意义会使的武汉成功接轨国际,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一步交汇交融的地方,成为中国对外开放门户之一。
一、湖北(武汉)自贸区的优势
湖北(武汉)自贸区实施范围分为三个片区,初步调整为128平方公里左右: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含东湖综合保税区5.41平方公里、武汉出口加工区2.7平方公里、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0.493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8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9.7平方公里。
武汉片区的实施范围71平方公里,主体东湖高新区晋升为“双自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贸试验区。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科技资本积累。武汉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地处汉水与长江交汇之地,江汉平原之上。交通枢纽连接了整个中国,是重要的海港、航空、铁路周转基地。
武汉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都包括在内)在全国可以排进前十。在2015年发布的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中,武汉名列第12位。武汉大学林立,学子创新力强,各项专利数不胜数,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更是高达107.26万人,居全国第一。武汉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历史性意义。最关键的仍然是光谷,这个作为武汉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光谷拥有各类孵化器(加速器)53家,其中国家级28家、孵化面积430万平方米,创业服务机构300多家。凡是入选国家级孵化器的创出企业均可享受扶持!
武汉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和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铁路物流等产业;
宜昌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航运物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
三大片区协调发展,互补互助,实现大武汉综合实力同步上升,在全国工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担当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增速领跑全国速度。
二、发展策略
省政府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实施方案》中提出,要经过3~5年的改革探索,深入推进行政服务特区、创新创业特区、科技金融特区、对外开放特区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建设行政服务特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设创新创业特区,重点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构建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等;建设科技金融特区,重点发展金融新业态、扩大金融对外开发、创新金融服务等;建设对外开放特区,重点培育新型貿易方式、扩大服务贸易范围、增强内陆国际物流服务功能、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加强外贸服务保障等。前三个“特区”将探索形成自身的特色,最后一个“特区”则是要对标上海,制定国际贸易通行规则。
(一)实现“双自”联动
扎实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形成更多改革创新制度并复制推广,把自贸区建成湖北改革开放新标杆。对武汉片区来说,要突出特色,核心就是“双自联动”,即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实现联动,促进经济发展。做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主要是要破成果转化、创新要素聚集、创新环境等在体制机制上遇到的障碍。
通过抓住自贸区建设,补齐对外开放、国际化能力提升的短板。一方面学习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自贸区建设的好经验,复制他们的好做法,另一方面要根据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实际,在两个方面下功夫。除了在政务服务环境创新上下功夫,与国际化接轨,力争做到审批事项更少、效率更高外,还应加强贸易便利制度建设。比如,推行单一窗口,将海关、工商等服务部门整合在一个平台,给运输企业、外贸企业等提供快速通关、快速检测服务。
同时,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的建设,要对标上海,突出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开放。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特色,要破成果转化、创新要素聚集、创新环境等在体制机制上遇到的障碍。
双自联动,打造四个特区的目的,还是要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自贸区建设上,已经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提前两年先行先试,形成了40多项制度性成果。下一步,武汉片区必须针对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为建成湖北改革开放新标杆贡献“光谷力量”。
(二)以自贸试验区来深化供给侧改革
自贸试验区是湖北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也对湖北省进一步建立开放型经济格局、提升市场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上海等先期获批的自贸区相比,湖北省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对接国际新规则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湖北省应学习发达省份经验,充分发挥以“自贸试验区”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红利,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2016年,湖北省商务厅按照《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相关专项行动方案,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积极开拓创新,增强商务供给能力,优化商务供给体系,提高商务供给质量,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去产能方面,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湖北省钢铁、水泥、汽车等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该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7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亿美元,地方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项目25个,推进该省优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开放不够是制约湖北省发展的软肋,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水平、外商投资规模相对偏小、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确实存在。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内陆思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重点推进湖北富余产能、优势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汉口北获批中西部唯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重大机遇,大力促进汉口北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瞄准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湖北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口岸大通关水平,巩固武汉航空出入境客运枢纽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货运航空,推动宜昌航空口岸发展。抢抓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提升该省开放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结合湖北实际,研究出台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改革创新措施,协调改革工商、海关、质监、检验检疫、食药监、安监、环评检测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审批事项;对企业涉税、许可申报等事务实行“单一窗口”受理,对外商投资实施备案制,尽可能简化企业办事流程,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
同时,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除负面清单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吸引海内外投资,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用足自贸区金融业、服务业深度开放的政策优势,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打造我国中部的金融与现代服务业中心。
对接国际规则,学习“上海品质”“浙江制造”“深圳质量”等高端管理认证的经验,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在光纤通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新兴技术领域逐渐形成集群发展优势。推动企业夯实技术基础,深耕细分市场,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湖北制造”的市场信誉和国际竞争力。
(三)与“一带一路”并行发展
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确定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其中中长期目标是,形成包括邻近国家和地区、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辐射五大洲重要国家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使我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
推动“一带一路”和推进自贸区战略是并行不悖,“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建立以周边为主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武汉自贸区的发展要以周边为主,围绕“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构建自贸区网络体系,这是我们在发展我们国家自贸区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所牵涉的范围较广,除了国内各个区域的参与之外,还需要沿线多个国家的积极融入与合作。尽管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省市区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但因“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外延丰富,其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任务和目标,包含了国家政策、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体系及风俗文化等硬件软件、线上线下多方面内容,涉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安全等。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向东涉及亚太经济圈,向西紧连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多达60多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时空范围广、跨度大、周期长。所以,实施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其进程设想太快也不现实。
就目前而言,推进落实“一带一路”,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在国内外以一些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作为战略支撑,这些重要节点就是自贸区。各个自贸区就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而“一带一路”就如同两条“丝线”,只有把所有的“珍珠”通过这两条“丝线”串联起来,形成合力,才可结成“珍珠链”,这就是“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关系的典型写照。换言之,“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要点是东西互济、陆海统筹,而这些节点地区就构成一个大的环路,陆上和海上将来会无缝连接。只要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就可形成两大战略的纲与目的关系,即“一带一路”战略为纲,自贸区战略为目,纲举而目张。
(四)提高海关监督服务水平
海关监督服务水平是自贸区发展的助推器。自2013年以來,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以上海自贸区为制度创新和新的1+3自贸区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而言,第一是以便利化为核心的通关制度基本形成,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是以功能拓展为重点的保税监管制度持续升级,促进外贸转型升级作用明显。第三是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简政放权改革、深化推进地放管服成效正在逐步的体现。第四是以单一窗口为突破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破局,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过去一年中,上海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各推出了20多项监管服务制度创新措施,其中包括“先进区、后报关”、“进口货物预检验及核销”、“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全球维修产业监管”、“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一系列新政,为区内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还有,口岸监管“单一窗口”管理平台建设,已在去年6月成功上线运行。“单一窗口”管理平台,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部门的“同类项”合并,通过“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优化模式,构建起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以达到所有与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的管理机构要求,并大幅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报关、报检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单一窗口”符合国际惯例,现已成为促进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和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手段。
从海关自身来看,总体感觉重大的突破还不够。目前自贸区海关制度的创新也进入深水区,要实现实质性的制度突破,难度越来越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法律瓶颈的制约;二是自贸区创新发展整体性和各口岸单位制度创新的规制不协调之间的矛盾。三是海关制度本身的创新遇到新的挑战。最后一个是安全高效管住与地方政府及企业持续宽松的监管预期之间有很大的矛盾。
我们需要突破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瓶颈,积极推进海关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借鉴国际海关的做法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具体地讲一是要加快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制度创新的试点,加大有分量的这种制度创新的试点。比如说有条件探索试行单一进口税制问题。二是务实推进货物分类监管。这是一个新的事物,新的监管的方式,我们期待它在试点经验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完善,为企业节约成本,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三是探索实施选择性退税政策。根据退税情况选择货物入区退税和离境退税,不仅可以避免区内区外政策优势倒挂现象,也有利于促进区内外生产加工物流服务和深度融合,形成高中端入区,周边配套,辐射带动发展的良好效益。
其次,加强海关智能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监管服务的优化升级。再次,建议瞄准高标准建设,推进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对接层次,进行压力测试。我想未来海关要对高标准的贸易规则进行试验,积极开展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的创新试点,通过先进先试推动一些探索性的压力措施,也为我们今后参加全球贸易规则的制订争取主动、争取先机。
参考文献:
[1]竺彩华,李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分析[J].亚太经济,2016(1).
[2]张国军,庄芮,刘金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推进自贸区战略的机遇及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
基金项目:
2015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018,项目名称:《面向武汉自贸区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