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联播》:高效地理课堂的“时事添加剂”

2017-06-24左迎华

地理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新闻联播内容

左迎华

摘要:《新闻联播》中包含大量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是极好的地理教学素材“宝库”,也是不可多得的地理教学素材“时事添加剂”。本文从素材、案例、导语、背景四个角度逐一分析,利用《新闻联播》中的地理时事新闻素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闻联播》;地理教学;时事新闻;素材

《新闻联播》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不少时事新闻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对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地理课堂效率[1]。将分析如何利用《新闻联播》中的地理时事新闻素材,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选取时事新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实效性,与身边事物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充分利用能取得较好效果,既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讲解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可联系联合国把1999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中国把2005年1月6日定为“中国13亿人口日”等新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口日备受重视”,从而更准确地让学生了解世界以及中国的人口增长情况、中国人口分布状况,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背景,为后面学习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奠定基础。

再如,讲解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充分利用“广东清远2010年前投13亿建25座污水处理厂”和“河北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15万人饮水困难”这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内容,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干旱的防治等。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身边的水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节水观念。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西北地区的相关视频报道,了解西北地区缺水状况和近年来黄河的断流情况,以及中亚地区水比油贵等令人警醒的新闻案例,既可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收集时事新闻案例,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收集地理信息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重视生活中的新闻信息与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创设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

例如,讲解必修2“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联系新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莱斯特·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多数学生反应强烈,然后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又少的难题。通过这样的讨论,课堂氛围被激发。此时,建议让学生自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以及“我国季风水田特点”等内容,既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又可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时事新闻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以一个好的导语引入新课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3]。因此,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教师要求的“要我学”转变成学生自主的“我要学”学习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新闻联播》中地理时事新闻素材的运用则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例如,讲解必修1“行星地球”时,教师可以补充,2013年9月9日《新闻联播》中报道的“三星伴月”现象,金星、木星、角宿一星和一弯浅月在同一方天空,争相辉映。若学校条件允许,可带学生上天文台参观,这样更会激发学生浓郁的天文兴趣和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再如,讲解必修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之前,可联系《新闻联播》中报道的“北京大雾致PM10污染物浓度最高每小时达每立方米560微克”的新闻为引言,然后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城区及周边的环境污染物种类及来源,以验证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是否属实。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找资料以及切身体会,分组讨论并讲解北京城市及周边的污染物种类、来源和危害,各组学生会提出很多对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实践,一方面,让学生在新闻时事、亲身经历、切身感悟中感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课堂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使其对地理学科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四、补充时事新闻背景,活跃地理课堂氛围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新闻联播》中的地理时事新闻,可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生机和活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地理基础知识,使爱国主义、保护环境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又能通过日常生活、娱乐过程中的事例、案例等,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講解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时,可以《新闻联播》中报道“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的地理时事新闻为背景,在课堂上演示大量西北地区严重沙漠化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沙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应该从合理利用水资源,构建防护林,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多方面来综合治理荒漠化。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可以联系“不要让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这一宣传标语来警醒大家要节约用水,这样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认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保护环境的作用,由衷感受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再如,利用《新闻联播》中“2004年至2015年,广东省将投资600多亿元建成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到时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58.5%以上”的报道,可以让学生联系“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相关内容。在学生的切身体会中讲解森林的作用,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等,理解森林为何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告知学生现今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减,如过去30年间巴西被毁的热带雨林面积相当于一个法国,让学生共同思考,森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杨波.新闻联播中的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1-02).

[2]李治.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3).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新闻联播内容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