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资源及保护利用
2017-06-24郑林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接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及青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的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型的浅水湖泊。鄱阳湖湿地包括鄱阳湖水域、洲滩、岛屿和沿湖围垦的农田,其中洲滩即高低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面积达3 130km2,占鄱阳湖总面积的80%;全湖岛屿41个,面积约103km2。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鄱阳湖湿地区内有湿地高等植物约600种,已查明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植被面积达2 262km2,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总生物量达431.76×104t。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从岸边向湖心随水深的变化呈不规则的4个带状分布,即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湿生植物有苔草、稗草、蓼子草、牛毛毡、芦、荻等,挺水植物有芦苇、菰、水蓼、旱苗蓼、白茅、莲、白昌蒲等,浮叶植物有菱、荇菜、金银莲花、芡实等,沉水植物有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聚草、金鱼藻等。有浮游植物达8门54科154属,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主。
鄱阳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浮游动物12科207种;鱼类21科138种,其它水生动物有鲟类、软体类、甲壳类、腹足类、瓣腮类、头足类、爬行类计144种,列入我国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有:一类保护种中华鲟、白鲟和白暨豚;二类保护种胭脂鱼,江豚等;还有一批本地的特有种,如长吻鲍、月鳢等。鄱阳湖天然湿地每年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人工湿地则提供了大量的粮、棉、麻、魚产品。
鄱阳湖湿地的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鹤类、鹳类、大毕鸟、天鹅等珍禽和众多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也是鹭类、燕类、八色东鸟等夏候鸟的繁殖地,又是候鸟南来北往的主要迁徒通道和中途食物补给地。目前共记录鸟类310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10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琶鹭、大天鹅等41种。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 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数量达6万多只),也是中国最大的小天鹅种群越冬地(最高数量达7万多只)。
近年来,由于鄱阳湖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使得区内处于开发过度和被破坏的状态。森林采育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泥沙淤积和围垦造田,湖泊库容减少,减少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降低了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同时,工农业污染源增多,水污染加重,影响了湿地的生产水平和功能;再加上鄱阳湖区过度捕捞,鄱阳湖湿地资源逐渐衰退,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这一国际重要湿地资源,江西省逐步制定和实施了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并分别进行开发管理,将湿地生态恢复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制定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和理顺鄱阳湖湿地管理机构,成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鄱阳湖湿地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湖区的环境管理,保护湿地水质,治理水土流失,建立湿地保护的补偿机制。
郑林,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江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科研工作领域有鄱阳湖区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分析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与资源评估等。2005年以来主持完成“鄱阳湖区土地利用与土覆盖变化模拟研究”、“鄱阳湖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等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十几项。曾参与完成的“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发表“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演化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鄱阳湖沙山地区沙化土地特征及成因分析”、“鄱阳湖沙区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为例”等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