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小说被改编成IMDB 评分最高的电影
2017-06-24程瑶
文/程瑶
他的小说被改编成IMDB 评分最高的电影
文/程瑶
STEPHEN EDWIN KING
1974年的某个深夜,一个刚刚讲完课的高中英文老师回到家,面对着熟睡的两个孩子,坐在灯下开始新的创作,而他的母亲刚患癌症去世。那个时候,年轻人并不知道,他的第一本小说《魔女凯莉》会登上畅销榜榜首并被改编成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而他正在创作的这本小说,更将成为他永远附带的标签——《闪灵》。这个年轻人叫史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 “史蒂芬·金”。
他的文字也许不华丽,但那些发生在最普通的人身上出乎意料的故事,反转的情节总是让读者对他的小说爱不释手。出版五十八部小说、十部合集,无论是后来他多次诟病的库布里克版《闪灵》、还是他声称最爱的《伴我同行》、或者赞誉和成就最高的《肖申克的救赎》,史蒂芬·金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已然有六十部、而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电影的作品也达到二十七部。今年,已经宣布档期的《小丑回魂》和《黑暗塔》都将上映,《黑暗塔》是史蒂芬·金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创作,跨越四十年让这部小说尤为受到关注。未来两年,又将有四部改编电影出炉。想必,金先生已然拿改编费用拿到了手软。在《滚石》杂志的一次采访中他谈到,“我不热衷于买房,有了钱我喜欢买书、看电影、买唱片。对我来说,iTunes上的电视节目就是最好的世界了,因为不用看广告。”
《闪灵》剧照
我不热衷于买房,有了钱我喜欢买书、看电影、买唱片。对我来说,iTunes上的电视节目就是最好的世界了,因为不用看广告。
但如果让时间回溯,当年的史蒂芬和同样是小说家的太太塔碧莎·斯普鲁斯挤在一个小小的房车里,拿着最廉价的稿酬给一些“男性杂志”写写短篇小说(后来这些短片小说被他收集在一起,重新出版在短篇小说集《夜班》里),白天还要在洗衣店里工作,连部电话都安装不起。1973年,好不容易找到了在高中教英文工作的史蒂芬写下了一部小说的前三页,但立刻把稿纸揉成团扔进了纸篓。一旁的塔碧莎走了过来,拿起纸篓中的三页纸看了看,问史蒂芬发生了什么,史蒂芬苦恼地告诉她,自己根本没办法用女性的角度来写一个女高中生的故事。塔比莎却把稿纸重新递给史蒂芬,她用自己的女性思维,帮助史蒂芬完成了这部叫做《魔女凯莉》的小说。
三十家出版社回绝了史蒂芬的出版愿望,只有一家出版社Doubleday Publishing愿意出版,并支付了史蒂芬两千五百美金的定金。拿着钱奔回家的史蒂芬迅速找了一个四居室的公寓,安装了电话,还买了辆福特。小说的首印量仅仅是13000册,为了保险,史蒂芬跟好不容易找到的高中教英文的工作续约了一年。但一通电话让他彻底傻眼了——是他的编辑,“你现在是不是坐好了听我讲电话?《魔女凯莉》的版权卖出了四十万美金,二十万是你的。”小说一经出版便雄霸畅销书榜首,奠定了史蒂芬恐怖文学霸主的地位。
一位大导演找上了门来——斯坦利·斯库布里克,此前,库布里克从未看过史蒂芬的小说,唯一看过就是电影版本的《魔女凯莉》。而小说《闪灵》是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一位开发人员拿给他的,库布里克用“这是(他们拿给我)唯一让我觉得好看,或者说我喜欢的”来形容阅读时的心情。“我发现自己对故事着了迷,小说的结构、情节和想法都比同时代我阅读过的任何恐怖文学要有想象力,可以拍成一部很棒的电影。” 1980年,当《闪灵》上映,库布里克接受Soho新闻采访时,表露对这部小说的喜爱。
但是,史蒂芬自己公开表示“不喜欢”这部电影。于是,一场关于小说《闪灵》和电影《闪灵》之间孰优孰劣的讨论展开了,迄今为止,未有定论。“书(的环境)是非常‘热’的,但电影却是‘冷’的;(书中)男主角杰克一直希望变好,但是搬到这个环境,他一点一点地变得疯狂。我在(首映)看电影版的时候,第一场戏杰克就挺疯狂,而我必须要保持沉默,因为正在放电影,我前面就坐着杰克·尼克森(杰克的扮演者)!”
在原著中,黑人厨师只是被发狂的杰克砍伤,在发狂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努力对抗着旅馆中的邪恶力量,但最终他还是被控制,在丹尼面前他划花了自己的脸,不愿再面对儿子。最终,杰克的妻子温蒂带着通灵的儿子丹尼和黑人厨师一起逃离旅馆,为了阻止爆炸而进入地下室的杰克被永远地埋在了那里。而库布里克对结局进行了颠覆性改编——“我认为最后三十分钟是最重要的转折……有一些恐怖的事情必须发生,所以我改变了结局。另外,在最开始的时候,当面试者问杰克他到旅馆工作的事情他的妻儿会不会愿意的时候,你会看到(在电影里),杰克的眼神充满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意思,但他微微一笑说,‘他们会爱上这里!’这样(口是心非)的瞬间在电影中很微妙而轻巧地表达出来(他的精神状态),但原著中却需要费很多功夫去描述。”
《闪灵》剧照
任何一位电影大师遇到文学原著的时候,都很难“完全遵照”作者的意思去改编,因为对于“大师”,最终要表达的,还是自己的“二度创作”。库布里克并非没有改编过其他人的小说,《洛丽塔》、《巴里林登》都是带有强烈库布里克风格的“文学改编电影”,《巴里林登》中,萨克雷最擅长的戏谑调侃的调调被换上了库布里克一贯的冰冷讽刺,如一面镜子将一个企图攀登上流社会的年轻人的命运无情地映照,不带一丝同情和怜悯。《闪灵》在创作剧本阶段,库布里克直接把小说中自己认为需要的场景和片段调出来列成提纲,重新排列组合。“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整个故事建立在不可名状(的感觉)之上。”
无论如何,史蒂芬从此以后都“小心”了很多。为了不让自己的小说再被改编成“不喜欢的模样”,他宁可相信一些“新人”而非“大师”。一个没有任何作品的年轻导演找上门来,这个年轻人叫弗兰克·德拉邦特。德拉邦特希望能够改编史蒂芬的短篇故事《房间中的女人》,而史蒂芬则大方让这位导演用了仅仅“一美金”的版权费购得影视改编权,令当时整个电影界一片哗然,“一美金交易”也变成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这位德拉邦特真正的目的也并不是改编《房间中的女人》,他看上的,是史蒂芬在转型之作《四季奇谭》小说集中的一部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
四年后,德拉邦特在《猛鬼街3》中成为正式的署名编剧,那是他心中可以再去找史蒂芬的时机。当然,这次他又以“一美金”的价格,买到了这部小说的改编权。但真正开始创作剧本的时候,德拉邦特头疼了,因为小说大段大段主角雷德对于另一位主角安迪的心理独白,这和当时好莱坞需要“一句高概念概括整个电影”的商业逻辑十分不符,“很难用‘哈利·波特遇上虎胆龙威’这样的概念来形容这个故事,甚至(史蒂芬)金自己都不懂如何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德拉邦特在采访中谈到。于是,他又等了五年。
艾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说,“拍出一部好电影需要三件事:剧本,剧本,还是剧本!”五年后德拉邦特创作出《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本,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扮演者)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剧本”;而摩根·弗里曼(《肖申克的救赎》中雷德的扮演者)则称,“就算不是最好的剧本,也是之一。”而此前执导过史蒂芬颇具自传性小说《伴我同行》电影版的著名导演罗伯·莱纳(《怦然心动》、《当哈利遇上萨莉》)爱上了这个剧本,表示要亲自来导,甚至找来了汤姆·克鲁斯和哈里森·福特这样的顶级演员。
德拉邦特修改了小说的人设,布鲁克本来只是小角色,死于自然,但德拉邦特将其变成被监狱“系统化”而不愿离开监狱重新融入外面的世界,最后抑郁自杀的老囚犯。汤米,这个对生活仍然抱有希望,努力考取高中文凭的年轻囚犯,可以证明安迪的无辜,在原著中,汤米只是被典狱长转去了其他监狱,但剧本中,却被典狱长和狱警残忍地杀害。而罪恶的典狱长在原著中上了法庭,在剧本中则饮弹自尽。任何一个可能被简略带过的小细节,都被德拉邦特加以利用,在不改变故事原貌和核心的基础上,成为撼动人心的情节。
传说中,罗伯·莱纳要用三百万美金购买这个剧本的导演资格,当时的德拉邦特几乎没钱支付每月房租,但他拒绝了——“你可以用梦想交换金钱,但是死前才发现根本没做过真正该做的事。”莱纳的公司Castle Rock还是参与了影片投资,然而电影最初的票房并不尽如人意,这样一部缺乏“高概念”的电影很难让观众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而《洛杉矶时报》又“恰逢其时”地给出了一篇恶评,首映那天,900多个座位空空如也。那一年,人们正争先恐后地热议着另外两部电影——《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当奥斯卡宣布《肖申克的救赎》获得七项大奖的提名,这个无人问津的电影,才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在最佳影片这项大奖上,《肖申克的救赎》输给了《阿甘正传》这部多少更为“主旋律”的电影,但颁奖典礼后的提名影片电视重播却让《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了当年被租赁最多的录影带。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到这部电影,口碑慢慢散播开来,在《好莱坞时报》评选的“好莱坞100部最伟大电影”名单中,《肖申克的救赎》名列第四位。不久前,它已然成为了IMDB评分最高的电影,第二名是《教父》。
德拉邦特后来又导演了史蒂芬的小说《绿里奇迹》,同样赢得了四项奥斯卡大奖的提名。这之后,一系列打着“史蒂芬·金”标签的电影继续在影院中热映。但对于自己在“电影改编”方面的“成功”,也许正像他允许年轻导演用一美金换去的改编权,他其实并不在意。“电影就是电影,如果(拍得)好固然好,如果(拍得)不好那也没什么。”
《黑暗塔》剧照
雷蒙德·钱德勒提升了侦探小说这一类型,使其文学性大大增强。而我,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恐怖小说的文学地位。
史蒂芬真正在乎的,是The Village Voice杂志多年前,在史蒂芬刚刚开始出版小说时,为他创作的一副漫画——“那张漫画上,我张着一张‘血盆大嘴’在吃钱!这是一个讽刺,讽刺一个作家的小说卖得太畅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什么东西能被所有人喜欢,那一定是很傻的东西,因为大部分普通人都很傻。这种精英主义,我一点也不认同。”现在想起那幅漫画,他的心还是隐隐作痛,“我主要的工作是娱乐读者……我有一种强烈的取悦读者的欲望,取悦越多的读者越好。”多年来,文学界对自己不是一个“严肃小说家”的诟病,一直是史蒂芬内心深处的“隐疾”。“我用一生的时间和那种仅仅把‘小说’定义为‘类型文学’的说法斗争。雷蒙德·钱德勒提升了侦探小说这一类型,使其文学性大大增强。而我,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恐怖小说的文学地位。”
史蒂芬的恐怖小说灵感大多来源于他的梦境,他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也许是因为年少时遭遇家庭变故,父亲离家凭空消失,母亲一人带着几个孩子长大有关。“我相信魔鬼,但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挣扎的却是,魔鬼到底是来源于外部力量来摧毁我们;抑或是,魔鬼就是我们基因和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但我愿意去写好人被一些外部的所谓魔鬼力量纠缠,最后好人战胜恶魔。”也许就像大仲马和小仲马的父子关系恶劣,但基因却一样强大,史蒂芬的父亲也是一名作家,在史蒂芬出名后几年便去世了。有个节目想要帮史蒂芬找到他的父亲,才发现了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当记者问史蒂芬,他会不会联系父亲后来的家庭时,史蒂芬摇了摇头。“我是一个情境作家”,史蒂芬这样定位自己,从他第一本小说《魔女凯莉》大火,到今年,找回“前史”和“后序”的《闪灵》又要再版,史蒂芬仍然每天迎着清晨阳光,喝着可乐,开始写作。可内心深处,“我害怕失败、害怕写不下去。”每每有人问到“封笔”,史蒂芬都会这样说,“我还能干什么?这世上只有两件事是我喜欢的:取悦自己,和娱乐读者。”
缺乏安全感的男孩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