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网络统战工作变革与创新*

2017-06-23任占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微信信息

任占文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



“互联网+”视阈下网络统战工作变革与创新*

任占文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

二十多年来我国互联网经历了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蝶变,致使网络统战工作的传播平台、技术手段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统战”的网络统战新时代正式开启。目前网络统战平台建设尚无法满足“互联网+统战”的需求。网络统战工作应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技术革新为重点、体制建设为突破口、理论建设为培养点,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创新发展。

互联网+;网络统战;变革创新

网络统战过去通常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统战工作方式[1],互联网被视为统战工作中一种新的技术手段。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使得互联网从一种辅助手段上升为统战工作的核心要素。“互联网+统战”的网络统战工作新时代正式开启[2]。如何解读“互联网+”对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革新网络统战工作,成为网络统战工作中亟待厘清的问题。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蝶变

从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发布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至今,短短二十余年间我国网民人数已从当时的62万猛增至目前的7.31亿,互联网渗透进社会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系统基础元素之一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997年12月;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7年1月。。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 2015年3月,“互联网+”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的行动路线图;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虽然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带来许多变革,但是互联网带来的却不仅仅是变革,甚至可以说是重构。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之际,一些国人就敏锐地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随着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等著作的翻译出版,互联网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媒介社会画卷。我国相关部门在大胆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 “X+互联网”的尝试层出不穷。这些在当时只是作为社会交往辅助手段的新事物,20年后却成为了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提出的物的交往和精神交往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有机整合[3]。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被打破,网络成为讨论公共事件和展现民意的重要场域[4]。“互联网+X”正在成为社会的新常态,互联网技术及其衍生的思维方式、运行模式、网络文化等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统战工作以线下统战为主、线上统战(网络统战)为辅。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在统战工作中逐渐被采用,传统线下统战工作也开始尝试数字化、网络化革新,统战工作效率得以很大提升,短短几年时间,“互联网+”已经对网络统战工作产生了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5]。

二、“互联网+”给网络统战工作带来新气象

“互联网+”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涉及到信息惠民、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6]。“互联网+”给现有网络统战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网络统战工作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传播平台看,“两微一端”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兴媒体正成为网络统战工作新平台。2001年2月8日,中央统战部官方网站开通标志着我国统战工作开始“试水”互联网,同时也为网络统战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之后各地统战部门纷纷开通官方网站。QQ、E-mail等互联网通信工具也被广泛运用到网络统战工作中,我国网络统战工作在“+互联网”方面取得诸多成就。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介异军突起,2015年统战部门顺势而为相继开通了“统战新语”“统战新闻”等统战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微博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这些都为网络统战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从技术手段方面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传统线下统战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相关技术逐渐应用到日常统战工作之中,传统的线下统战工作正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华丽转型,如德州市委统战部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思维开发了“德州市党外代表人士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相关工作基本实现“选人用人凭数据说话”,在降低工作强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7]。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借助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直接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筛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重点统战对象中的代表人物。类似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统战工作的精度,不断增强统战工作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再次,从工作内容上看,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等使得网络统战宣传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统战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关系极为密切,是横跨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两个领域的重要课题[8]。基于“互联网+”的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使得网络统战宣传获得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事实胜于雄辩,客观全面的数据有助于提高网络统战宣传的可信度与公信力。此外,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提供的技术便利,网络统战宣传工作还能突破过去以单向传播为主的技术瓶颈,不断增强网络统战宣传的互动性与伴随性,推动网络统战宣传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三、网络统战平台建设尚无法满足“互联网+统战”的需求

统战工作是一个不断与统战对象沟通以达成共识的过程,各类网络统战平台是网络统战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目前网络统战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无法满足“互联网+统战”工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统战网站名称缺乏一致性,内容编排趋于同质化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清晰明确的文字名称和网络域名是统战网站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也是增强相关统战信息可信度与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受历史遗留、技术制约等因素影响,目前统战网站名称各异、缺乏统一标识。以省级统战部门网站为例,从文字名称看,有“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工作部”等多种称谓;从域名后缀看,北京市委统战部等12个网站域名后缀为代表国内非盈利组织的org.cn,山西省委统战部等11个网站域名后缀为代表国内政府部门的gov.cn,江西省委统战部等4个网站域名后缀为代表非盈利组织的.org,青海省委统战部网站域名后缀为代表商业组织的.com,浙江省委统战部网站域名后缀为代表我国顶级域名的.cn。域名后缀是网络世界中统战网站ID的重要标识,网络域名后缀混乱更加模糊了统战网站的权威身份。

从内容编排看,各省统战部网站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介绍统战工作常识和政策、发布各省市统战工作相关最新消息,从统战角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热点事件,展示统战工作相关各类资料。从网站栏目设置看,各省统战部网站基本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统战工作动态”“理论政策”“多党合作”“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党外知识分子”“港澳台侨海外”等栏目[5]。两者同质化程度都较高,缺乏对本省统战资源的深度挖掘;在图文、色彩等网站视觉方面也没能很好体现不同省份风情特色。统战网站建设还有许多改进空间。

(二)统战部门官方微博数量较少,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

2013 年以后,随着搜狐等公司对微博投入减少,新浪一枝独秀格局逐渐成型。2014年底,各级统战部门在新浪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仅有22个[9],到2016年5月已经增加到166个*在新浪微博以“统战微博”为关键词、以“机构认证”为限制条件进行搜索,共获得226条结果,人工逐一进行审核排查后获得。。其中乡镇统战部门微博5个、县区统战部门微博96个、市级统战部门微博63个、省级统战部门微博2个。县市两级统战部门官方微博是统战官方微博的主体,具体地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各省县市两级统战部门新浪官方微博分布

由图1可知,不同省份统战部门微博开通情况差异很大:浙江、江苏、河南、陕西等省份走在全国前列,广西、贵州、福建等省份则相对滞后。但即便是在浙江等省份,开通微博的统战部门也仅仅是该省统战部门中极少的一部分,统战工作中微博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三)统战部门官方微信开通比率偏低,主要集中在县区一级

微信(We Chat)2011年推出以来发展迅猛,截止2016年5月,我国微信注册用户已达7.6亿[10]。统战部门官方微博覆盖26个省份,统战部门官方微信则覆盖30个省份,数量也略多一些,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县区统战部门是统战官方微信主体,市级统战部门微信数量明显较少,乡镇统战部门微信成为一个新亮点,可见微信在基层统战工作中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此外不同地区统战部门微信开通情况较微博而言平衡一些,其中浙江、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发展略快,广西、安徽、江西等省份则发展略慢。考虑到基层统战部门的庞大数量,目前微信开通率仍然偏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图2 各省市县乡镇统战部门官方微信分布

(四)统战新闻客户端建设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015年我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超过5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77.8%,已成为浏览新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11]。2015年9月8日“统战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 “众说统战”和“统战文摘”两个栏目多为原创稿,其他栏目内容则是转载自中央新闻网站和统战系统单位、民主党派等相关门户网站。“统战新闻”客户端既发挥资讯总汇作用,又有着新媒体个性化服务功能;既能权威发布直达统战对象,又能直接倾听统战对象声音[12],是统战部门面向“互联网+”时代一次重要尝试。但目前新闻客户端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大部分新闻客户端发展状况堪忧[13]。“统战新闻”客户端未来如何增强对统战对象的吸引力、黏合力,统战部门是否需要架构新闻客户端等,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创新若干思考

随着互联网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大众在享受网络提供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潜在风险也相随而至:各类虚假消息、不同价值取向、多元政治立场等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14]。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突发事件接连不断、网络舆情此起彼伏,统战工作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给网络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网络统战工作应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内容建设为重点、体制建设为突破口、理论建设为培养点,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加大“互联网+”的宣传,深度解读“互联网+”对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从2001年统战工作“触网”至今才十几年,互联网已完成了从WEB1.0向WEB2.0的华丽转身,信息聚合效应日益明显、用户内容生产(UGC)异军突起、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逐渐成型,人变成了互联网的核心,交流与互动成为互联网主流。“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而且涉及思维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互联网+”用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与思维方式等去解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进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交往体系,实现信息与物资更好的流动。

就网络统战工作而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要求网络统战工作逐步培养“互联网+”思维,紧跟“互联网+”技术革新的步伐,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积极应用到统战工作之中。这不仅涉及数据库研发、统战平台建设等硬件建设,而且涉及统战工作人员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等软件改革,在实践推行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员、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压力。因此,必须加大对“互联网+”战略及其对统战工作重要影响的宣传,使得各级各类统战人员对于统战工作中推行“互联网+”的重要性、可行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网络统战改革落到实处。

(二)亮出身份彰显特色,通过改版不断增强统战网站对受众的吸引力

互联网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场域,也是一个众声嘈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精力一定的前提下,信息泛滥导致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日渐普及,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奇资源。如何抓住统战对象注意力成为网络统战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如前所述,各省市统战部门网站由于受历史遗留、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统战网站名称各异、内容趋同、与受众互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半数统战对象对于统战部门官网不太关注或不太满意[15]。

统战部门官网不仅是宣传统战政策、彰显统战工作重要意义的窗口,同时也是服务统战对象的重要平台。统战部门网站内容应兼顾宣传与服务,网站形式应具鲜明辨识度与视觉冲击力,传播手段更应该紧贴统战对象信息接受习惯。具体而言,可通过文字名称统一为“地名+党委统战部”、网络域名后缀统一为.gov.cn等名称调整凸显网站身份,亮明官方色彩;通过增加地方特色板块、强化本地统战信息发布等措施,不断增强统战网站的内容黏性,满足统战对象对地方统战信息的需求;通过使用新色调、改变界面编排组合等形式吸引统战对象的注意力[16];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基于移动平台统战网站建设,为统战对象手机阅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这些措施力求能更好地吸引统战对象的注意力。

(三)由“宣”入“传”,强化“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建设

统战微博微信等在推动民主透明社会管理局面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7],对于“两微一端”建设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将其作为统战宣传与统战沟通交叉平台,多方参与、专人负责、专项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两微一端”在统战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目前由于重视不够、人手有限等原因,统战部门 “两微一端”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以江西省委统战部微博为例,虽然拥有26万粉丝,但2011年开通以来仅发了25条信息,且集中在2011、2012两年,2013年全年未发一条信息,2014年发送两条信息之后便不再更新。统战微博微信管理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必须时刻关注话题引导、内容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18]。统战新闻客户端搭建与管理涉及更加复杂的技术,难度不言而喻。基于目前实际情况,“两微一端”建设首先应从加强其宣传功能入手,如借助微博微信的信息推送优势,首发某条信息或者推送某条统战网站已经发布的信息,以求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吸睛”效果。待管理队伍、运行体制等逐渐成熟后,进一步借助微博微信与持不同意见的统战对象及时互动[7],强化网络统战的互动功能。

(四)重视技术革新,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网络统战平台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而统战相关数据库开发、网络数据挖掘等“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统战新内容在之前则鲜有基础。目前对于WEB3.0的探索已经提上了日程,未来互联网将与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深度融合。这对于网络统战工作而言既是巨大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目前统战部门现有技术力量很难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步伐,所以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可以尝试用“外包”形式将后台技术开发、日常维护工作交给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甚至是专业网络信息公司,统战部门只参与信息录入、查询等前台工作即可。通过与相关机构技术合作,网络统战工作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各种便利提高统战工作效率、增强统战工作效果。此外还应主动与《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2—2016)》对接,合理规划、整体考虑,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避免一些地方一哄而起的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数据平台,产生浪费[19]。

(五)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各类统战平台内容建设

随着统战部门各类网络平台的建立,需要大量统战新闻、统战理论成果等充实平台内容。如何获取相关信息、规范信息流动,确保信息安全就成为网络统战工作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信息获取而言,应建立全员信息宣传制度,明确所有统战干部和成员都是统战宣传员,并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四川广安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20]。此外,还应积极发挥统战对象的能动作用,通过建立规范的“统战对象推荐→统战部门相关处室审核→统战网络平台审核发布”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拓展各类统战平台信息来源。不同层级统战平台之间也应建立双向信息流动机制,通过每天及时互换信息以保证中央统战平台信息及时传递到地方统战平台,地方统战平台采集的重要信息也能够及时传送到上一级统战信息平台。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时效性,而且有助于形成不同统战平台间顺畅的信息流动机制。应特别注意的是,统战工作中有许多信息“涉密”,统战信息采集与传播必须建立完善信息审核制度,通过多重把关以保证信息安全。

(六)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理论研究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研究是个大合集,包括“网络统战”“新媒体统战”“微博统战”等子集。就网络统战研究而言,2015年“互联网+”战略提出前,只有肖存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5)等少数统战研究著作中对网络统战工作做过一些简要论述。相关论文也仅有《互联网背景下基层统战工作的作用机理研究》(周镕基,2013)等10余篇,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统战研究领域。目前还未有专门研究新媒体统战的著作,相关论文也仅有30余篇,其中关于高校新媒体统战工作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其他如《新媒体视角下统战工作的逻辑与进路》(罗文宝,2016)、《论新媒体时代加强统战工作实效性》(邓海平,2015)等论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统战工作的思路、方法等做了初步探索。李彦博《政务微博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2015)等论文则针对微博等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理论研究不仅要诠释党的统战方针与政策,还要走在实践前面,对于重大问题有超前性思考[21]。总体来看,目前学界没有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工作做出深入的思考。

“互联网+”既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从“互联网+”视角展开网络统战工作研究不仅能够填补理论的缺失,而且能为网络统战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促进我国统战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 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实用工作方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60.

[2] 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5)[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0.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15.

[4] 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 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

[5] 余伟.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统战工作探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⑴:43-47.

[6]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7] 廉维亮.用大数据为基层统战工作提效增速[J].人民政协报,2015-08-12(3).

[8] 王东.大宣传格局中的网络统战工作简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0):53-56.

[9] 葛怀东.我国统战部门在新浪网开设微博的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6): 59-62.

[10] 钛媒体.微信月活跃用户破7.6亿,快赶上 QQ了[EB/OL]. [2016-10-20].http:∥business.sohu.com/20160520/n450508941.shtml.

[11] 艾媒咨询.2015—2016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EB/0L].[2016-12-28].http:∥www.iimedia.cn/40593.html.

[12] 马学玲.中央统战部移动新闻客户端“统战新闻”上线[N/OL].[2016-11-20].http:∥www.chinesetoday.com/zh/article/1039263.

[13] 王棋.新闻客户端发展现状分析.青年记者,2014(9):9-10.

[14] 肖存良.互联网+统战:互联网统一战线的政治学考察[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7-13.

[15] 孙健,章宁.基于新媒体技术背景创新高校统战手段[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28-31.

[16] 杨志玲,杨梦梦.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统战宣传工作[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6):57-60.

[17] 李彦博.政务微博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13-15.

[18] 刘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05-107.

[19] 曾辉.大数据潮流中的统一战线[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17-20.

[20] 白小兵.广安市推进统战宣传工作措施有力[J].四川统一战线,2014(3):33.

[21] 杨凤城.关于知识分子统战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S1):50-53.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United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REN Zhanwe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ShanghaiFilmArtAcademy,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The 2o-year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rom "plus Internet" to "Internet plus" in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many new changes to network united work in publicity platform, technological methods and work content. And the proposal of "Internet plus" strategy in 2015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for "Internet plus United Work".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for network united work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the work. The network united work should take ideological building as its basis, platform building as its lin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its focus, together with institutional reform as the breakthrough and theoretical building as development basis, all these closely integrated,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united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Internet plus";network united work;innovation

*山西省委统战部2016年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之成果。

2017-03-07

任占文(1979-),男,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讲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政治传播。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5.008

D613

A

1008-6285(2017)05-0034-05

猜你喜欢

互联网+微信信息
订阅信息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