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黄埔古港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7-06-23文玉杭陈鼎斌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发展

文玉杭+陈鼎斌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期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走向贯彻落实。除了政治、经济、工业等领域,人文交流也对“一带一路”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为黄埔古港码头重新焕发青春提供了契机。只有保护和利用好黄埔古港古村的文化资源,做好相应的文化管理工作,我们才能确保在后续的开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黄埔古港;文化;发展

一、黄埔古港的历史地位

(一)近代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中,世界各国都涌来中国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贸易全球化主要的市场。而广州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历史上资格最老,历代相传,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城市,也是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

自古以来,码头一直是对外贸易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就拥有八大古港码头。当时的黄埔古港得以繁荣发展,不只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也与当时的国家政策、环境等相关。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广州独揽对外贸易的时期,清政府关闭三大海关,只留广州对外开放。而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外商船基本上是通过黄埔港进出广州,黄埔港也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港口。广州黄埔古港码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下发展,促进了周围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黄埔古港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基村,北临新港东路,南与仑头隔涌相望,西临东环快速公路,东长洲、深井隔江相望,它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唐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写道:“每岁,广州常发铜铅,过安南贸易……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可见黄埔古港作为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商船云集的黄埔古港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也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更是千年商都。黄埔古港所在地今属“琶洲街道”。近年来,这里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而享誉全球。事实上,早在2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千帆竞发的繁华商港。美国学者威廉·C·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记载:“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公司船队集结在黄埔的那种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进口货已起卸完毕,每艘船排成优美的行列,等待装运茶叶。”当时,历经长途航行到达中国的外国商船,绝大部分都在黄埔古港码头登岸,船上的货物再从广州分运至全国各地。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特产也从这里走向世界。据《黄埔港史》记载,从1757年到1837年,在广州作为“一口通商”外贸口岸的80多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有5107艘。

(三)黄埔古港对广州的贡献

黃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黄埔古港早在明代就成为广州的外港,清康熙年间,这里是外国商船停泊处,粤海关的挂号口,有驳船直达十三行。作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唯一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曾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湾泊,必须下锚于黄埔”。

黄埔古港作为广州的外贸港口有着170余年的历史记录,其中有83年更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中国的国内市场,在范围上或许不小于欧洲所有国家市场的总和。”当时前来黄埔古港停泊的商船数量之多令外国人为之惊叹。1769年,英国人威廉·希克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当时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大部分外销商品都是在黄埔古港装载上船运往世界各地。

二、黄埔古港古村保护利用的文化基础

今天的黄埔古港码头已然看不出昔日的繁华,但它依然保持着古朴的文化底蕴。它的故事,它的辉煌,需要我们去铭记和传承。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政策也为黄埔古港码头重新焕发青春提供了契机。

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港村一体”。这里既是闻名世界的贸易港口码头遗址,又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里现在仍有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数十条,而且仍保留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向人们展示着昔日城镇的模式。

(一)黄埔古港遗址

黄埔古港遗址地处黄埔涌河畔,河面宽阔,对岸的连绵小山马鞍岗是天然避风屏障。现在的黄埔村石基河口水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粤海关黄埔税口。南码头遗址在黄埔村南侧,昔日用于停泊洋船和运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等船只现在已淤积,石基村就是在淤积的滩涂上新建而成的。昔日的古港码头,如今的石基河口,仍有海傍东约的古建筑、与别处不同的商业街布局和残存的碑记、沿海港口普遍存在的洪圣、天后(妈祖)等庙宇为佐证。在码头附近,仍然可见散落在各处的外国海员、商人的花岗石墓碑和花岗石刻“埠头”碑石。

(二)黄埔村古建筑

黄埔村因港口经济兴盛一时。在那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黄埔村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人口的市镇,大部分人为港口服务。如今黄埔村仍保留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港口城市的痕迹依稀可辨。旧时的黄埔村有东市、西市两条商业街。与当时各地数日一集的圩和每日一聚的市不同,这两条商业街是固定的、长年营业的。东市即黄埔直街,西市即现今石基村海傍街。沿海是原酱园码头的海傍街,是昔日黄埔港最繁荣的一条街。当时设在这条街上的海关和酱园铺,至今遗迹可寻。

黄埔村原有祠堂30座,现存14座,此外还保留有家塾4座、宫庙1座,商业街遗址2处,以及数十座建于清代的民居,其中包括胡璇泽、梁洵、冯肇宪等名人故居。黄埔村的民居建筑多以三间两廊、青砖石脚镬耳屋为主,部分有二层。建筑多用花岗岩石条砌墙角、门框、窗框,铺天井地。门檐保留灰塑山水、花卉、蝙蝠图案,山墙外塑山花、卷草图案装饰,屋内有砖雕神龛,天井、门口墀头砖雕等装饰精美。室内木屏门,挂落飞罩等木雕用料讲究,雕工精细,内容包罗万象,图案富丽。雕梁画栋的古祠堂、青砖磨缝砌筑的锅耳山墙、古朴的灰塑门联均一一记载着昔日的辉煌。

(三)黄埔古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黄埔古港码头相连的黄埔古村有着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是得益于黄埔古港的发展。古老的黄埔村有着其他村落所不能及的文化积淀。诞生于此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因此黄埔古村有着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历史参照作用,应该大力发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并加以细致保护和大力宣扬,将黄埔古港码头文化树立成一个品牌,让更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埔古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风民俗,节庆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春节的拜年、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祭祀、北帝诞、洪圣诞的飘色、端午节的赛龙舟、七夕的乞巧节、中秋节的拜月,体现了古村浓厚的民俗人文气息。这些节庆中以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活动最具特色。它不仅是一种祈福仪式,还是方圆几十里各乡村聚会的一个隆重的庙会,是古村最盛大、最热闹的贺诞活动。整个活动包括上扁、出色、舞龙、唱大戏、食阿公饭。这些“民俗”文化均可作为黄埔古村的特色资源。此外,黄埔古村也有彩扎制作工艺、广彩瓷烧制技艺、粤绣(广绣)、剪纸等传统工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黄埔古港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建议

(一)抢救保护先行

首先,由政府执法、规划、建筑、文物、科研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禁止一切违法违规建民房行为。同时,各级部门组织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居民能认识到黄埔古村的灿烂历史文化,让村民理解和支持政府开展的保护工作,并能自觉地参与其中。工作上要求落实责任到个人,避免文物遭受破坏,将散落在村中和村外的文物或史料,集中登记在册并加以科学的保护管理。

(二)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

调查落实黄埔古村的历史变迁、建筑的演变、人口的结构和流向。我们可以从村里各姓氏族谱和历年人口登记资料获得一些资料,从海外、港澳同胞和村中长者的资料、实物、口述或相关史料、实地考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专业人士的考古发现,搜索挖掘断壁残垣、文物史料、人文精神层面等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还原黄埔古村的繁盛面貌。

(三)整体规划与保护原则

保护黄埔古港码头和古村建筑等文物遗址,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对部分保存较好的建筑采取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同时,遵循必要性原则,尽可能少地对其进行施工,慎重重建。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应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尽量保持原有使用方式;改造成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但实施过程中要谨慎小心,防止被破坏。

四、黄埔古港对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启示

黄埔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历史上许多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让黄埔古港码头形成独具魅力的古港文化。最重要的是,黄埔古港借助地理优势在现代社會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黄埔古港码头地处广州琶洲,利用好琶洲会展优势,铸就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努力使黄埔古港古村作为广州乃至中国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黄埔古港码头可以利用好诸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中外资本进驻,由此确立自身历史地位。

黄埔古港作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船唯一停泊地,在辉煌时期,广州城市经济也高度发展。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促进了本地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增。世界从黄埔港进入中国,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认识和了解黄埔古港,对挖掘黄埔古港的深厚历史文化沉淀,进一步弘扬和继承先辈遗留的灿烂历史遗产,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推动当前广州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和今后长远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呈瑶.舟楫致远——中国航海博物馆展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陈达良.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以海珠区黄埔古村为例[J].中国外资,2013(04)

[3]杨宏烈,肖佑兴.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规划构想[J].热带地理,2010(04)

[4]洪惠群.广州黄埔历史古村的保护建设方案[J].工业建筑.2011(06)

[5]周娟.韩岭古村发展中的文化保护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0(08)

[6]宋阳,黄宣方.“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才智,2017(04)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