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2017-06-23陶睿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常态

陶睿

摘要: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剖析攀枝花市经济结构现状,找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破解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促进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市场主导、扩大内需、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原则,着力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需求结构协调、实现区域城乡共生发展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攀枝花;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动能所在。攀枝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结构问题具有特殊性且不容忽视。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方向和战略要点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寻求新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攀枝花市经济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

攀枝花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014.68亿元,同比增长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4.25亿元,715.35亿元,265.0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72.7%、25.4%,三次产业呈现 “二三一”特征,二产在产业中占绝对优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1∶73.8∶22.1调整2016年的3.4:70.5:26.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0.7:34.5:34.8。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增加值占比60.1:1.6:30.9:7.4;2016年,第二产业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85.40亿元,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32亿元,工业、建筑业占比为94.7:5.3;采矿、钢铁、化工、煤炭、炼焦五大行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7.5%。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占主导,交通、通讯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和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5亿元,其中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42.14亿元,占比1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2亿元,占比12.97%;金融保险业33.63亿元,占比14.44%;房地产业增加值10.92亿元,占比4.69%。

(二)需求结构

攀枝花市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4.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亿元,出口创汇21921万美元,居民消费-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比例约为27:61:10:1.3,近十年总消费与总投资比例均值约为42:58,低于全国消费-投资比例。进出口总额年度间差额较大,但呈现出增长趋势;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支出占比最高但比重稳步下降,交通和通信支出增幅最大;从投资结构来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2005年的1.7:58.4:39.8调整2016年的4.1:33.8:62.1,呈现出“一产投资稳步增长,二产投资逐年下降,三产投资大幅提升的趋势”的趋势;从投资构成来看,基本建设与民生投资增速居前,产业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投资年度间波动较大。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投资占比为32.1:24.4:32.8: 7.9:2.7。

(三)区域结构

攀枝花市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发展速度位居四川省前列,但三区两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6年,攀枝花市东区GDP总量达412.04亿元、西区115.81亿元、仁和区217.68亿元、米易縣145.09亿元、盐边县124.07亿元。经济总量最大的东区和经济总量最小的西区在四川省179个县域经济体中分别排在第14位和第104位。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GDP总额占全市GDP总额由2007年的53.5:9.9:14.7:9.1:13.6调整为2016年的40.6:11.4:21.4:14.3:12.3,经济差异有所缩小。

二、攀枝花市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间与产业内结构失衡并存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总体缓慢。“二产独大”,“轻重失衡”。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都在70%以上。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度不高,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业经济以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具有资源型、高能源特征;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占主导地位,金融保险、康养、咨询、科技等新兴产业仍然发育不足。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

长期以来,攀枝花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人均消费水平难以快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总体趋势基本不变,自2014年起市场消费活力有所提升。相反,投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攀枝花市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且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一直在持续。

(三)民营经济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大国有小民营”是攀枝花经济结构的特征之一。 2016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占比为48.351.7,比全省民营经济占比低11个百分点。就目前看来,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占有资源过多。近年来,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贡献率提高,但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受地理环境、资源匹配、行政区划、产业基础差异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攀枝花市三区两县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环境改善和居民增收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

三、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原则方向

(一)市场主导是关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生产和流通,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竞争和激励;充分利用竞争机制调节市场运行,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充分利用供求机制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二)扩大内需是基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改变“强投资、弱消费”局面,调整基建型、政府型强投资,强化消费需求导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结构性减税,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收支体制和机制等措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率。

(三)绿色低碳是方向

把绿色低碳增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经济要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更少的资源环境碳排放代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代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合理的生活水平。

(四)创新驱动是动力

创新驱动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突破能源、资源、生态等要素瓶颈必须依靠創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提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构建创新体制架构是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的重要举措。

四、加快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打造精致农业发展。以“阳光花城、现代特色农业、康养胜地”为主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水利、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幸福美丽新村、“彝家新寨”五大项目建设 ;以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做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精深加工等,培育产业化集群,优化农业结构。带动休闲农业和阳光康养业发展,推动近郊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2.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把“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加快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钒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构建以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低微合金铸造、零配件及总装、新能源利用与设备、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利用与设备等四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盘活矿业、优化钢铁和提升钒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通过“互联网+传统优势产业”模式,加快工业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生态制造转型。培育发展石墨、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行业。

3.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助推消费扩容创新。紧紧围绕“中国阳光花城”定位,加快中国阳光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以阳光康养产业为龙头,加大项目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先导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稳步提升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形成体系完备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改善需求结构,深挖国内外市场潜力

1.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的收入与消费差距;认识消费新常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提升在攀消费,办好“欢乐阳光节”等各类消费促进活动,促进康养休闲、文化旅游、信息科技等消费,扩大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消费。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集聚;把钒钛精深加工、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康养产业等作为投资重点。继续改善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单位土地效益产出、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防范投资风险;推广和扩大PPP模式和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

3.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攀枝花作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中转站的地缘优势,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参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坚持产业互动,突出项目合作,赢得开放合作主动、国际竞争主动和经济发展主动。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发挥板材、特钢、钢轨等产品优势,加大对特色精品农业的推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开放阔市场,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共生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与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做到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阳光康养型新村、集镇融入型新村、农业观光型新村、乡村旅游型新村、休闲养生型新村;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统筹”,深化农村产权、社会保障、户籍、用地、农村金融“五项改革”;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将本地经济发展融入更大范围的川滇黔地区,加强区域内各地市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义平.论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N].光明日报,2015-09-16(015)

[2]朱尔茜.我国供需结构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6(20):60-62.

[3]王强东.为什么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N].南方日报,2012-12-26(F02)

[4]钟源.创新驱动打造“新常态”核心动力[N].经济参考报,2015-11-04(002)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