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2017-06-23商德远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那么,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能够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解决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教师可以呈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汉字重点笔顺、笔画的写法,而距离学生较为久远的语文知识,则可以通过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直观展示,降低了学习难度,突破了学习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有的语文课堂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教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所说,“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可见,浅层次的整合难以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改变,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浅层次的整合是不同的,那么,何为深度融合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观念与做法的本质与内涵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如图1),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效率高效化,进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当然,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既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路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是:一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既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创新,形成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依据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并通过这样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书包”,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运用“电子书包”,进行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
首先要准备资源。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学习资源和反馈信息等嵌入预先设计好的“电子书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可以不用提供)。“电子书包”里的“资源包”有“自主学习单(如图2)”“电子书”以及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导引资料等。
其次是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电子书包”中的“电子书”“自主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查阅他人已完成的“自主学习单”,了解他人关注的重难点、易错点和兴趣点,共享学习成果。
(二)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功能,确定学习难点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困惑,“电子书包”会将学生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柱状图呈现出来。比如,“电子书包”会根据每个学生认为最难读的字词或最难写的字词,自动生成数据排序,教师再结合数据排序进行统计,找出全班學生普遍感到最难读的字词或最难写的字词。比如,学生认为排名第一的最难读的字是“散发”的“散”,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做到“以学定教”。“电子书包”的反馈系统还可以将学生普遍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呈现出来,如“妻”是学生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据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好该字。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字词,还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比如:为什么文中有的段落在段前有引号,段落的结尾处却没有引号?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等等。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而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及时将问题通过“电子书包”推送到大屏幕上,“电子书包”反馈系统会根据提问人数的多少,自动生成柱状图或提问率,教师依据“学情”,抓住提问率高、大多数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从疑难问题中筛选出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共性和个性需求,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功能,确定学习难点和最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和高效课堂。
(三)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实现迁移运用
学生带着共同筛选出来的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将学习结果输入“电子书包”的批注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此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查阅资料,或者通过“电子书包”的求助功能,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
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实现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在交流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看到他人填写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借鉴他人的做法,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分享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题,尤其是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深层次问题,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提炼文章要点的技巧等。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儿子表面“给”父亲高尔基的是物质层面的“栽种的鲜花”,实际上送给他的是什么?从而领会隐藏在“鲜花”背后的精神层面的“快乐、幸福、儿子对父亲的陪伴,以及对父亲的牵挂和爱”的深刻内涵。那么,如何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表面上给儿子的是“一封信”,实际上送给他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在字里行间所流淌的关爱儿子的真情,以及给儿子做人的哲理和美好精神的引领”,进而体会“给”比“拿”的愉快,突出父子之爱(如图3)。
通过探究以上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同时还可以总结归纳得出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即由句子的符号意义到文本意义、社会意义的由表及里的理解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探究解惑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给父亲写一封回信”或要求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阅读与父子情深相关的文章。
这样的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可以总结为“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如图4)。
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力图改变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而实现的,这样的深度融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存在、创造、传播、获取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给语文教學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的中心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自主—探究”为标志的教与学的活动,即教师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将自己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学者”、借助大数据的“诊学者”、探究体验的“合作者”、隐于“云端”的“助学者”,进而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构建数字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应表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运用信息技术评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助学、助教、助评、助管等作用,除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开发课程资源,还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商德远,齐鲁名师,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出版专著《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艺术》《让生命之花自主绽放——语文个性化教学建构策略》,主编、参编教材等书籍近20部。)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