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准备初探
2017-06-23左芙蓉
左芙蓉
摘要:老师对数学教材的有效研读,对教材内涵的把握,将对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提供保障。多年的从教实践证明,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前准备 教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数学作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最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材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要媒介,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应该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老师对数学教材的有效研读,对教材内涵的把握,将对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提供保障。多年的从教实践告诉我,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吃透新课标所诠释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淡出了今天的主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全面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教有所成,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举例说,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的理解是: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定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如说我讲授“?与11、22、55等相乘的速算”知识点时,我首先把握好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碰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22、33等相乘的速算技能,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深刻钻研教材,吃透数学教材要表达的意图
我们知道,编撰的教材是固定的内容,而教授和学习教材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老师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学生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在给小学生讲授“认识整时”的知识点时,我首先从知识点的主题图引出所要讲的内容,接着在我在与学生互动中动手拨“整时”,然后我开始指导学生正确写出整时,最后以课本上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这样,使整节课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当然,我在讲课过程中对插图做到了物尽其用,看一幅说一幅,创造机会把圖和数让学生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把珍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专家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因此,我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把课本的插图给学生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备课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要从多个层面掌握学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特点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说,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最重要的一点是备课,那么要从了解学生、备学生入手。教师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我们知道,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教师课前要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我多年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课产生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提高课堂效率,也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