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2017-06-23李林鹤常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安徽省

李林鹤+常志强

摘 要:该文主要介绍了安徽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发展现状,推广成效和主要措施,及水稻全程的各环节机械化技术,对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应用示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现状推广成效;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49-03

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地之一,常年种植水稻面积约200hm2以上,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7%,排在全国第6位。近年来,我省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总要求,大力发展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水稻生产机械,同时适应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生产需求,以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着力推进耕整地、栽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及技术、扶持培育农机服务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重点内容,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截至2015年,安徽省水稻机械化耕整面积达到221万hm2,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10万hm2,水稻机械种植面积95万hm2,水稻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关于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介绍。

1 推广成效

1.1 水稻生产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截至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6867万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2万余台,耕整地机械保有量15万余台,水稻种植机械保有量3.01万台(水稻直播机保有量2630多台,水稻插秧机27496台,其中乘坐式5634台),增长129%,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值,机动喷雾机47万余台套,稻麦联合收获机15万余台,其中自走式14万余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万余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735台套,2016年烘干机保有量更是超过0.95万台套,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进一步优化升级结构。

1.2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5年,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94.9万hm2,机械化种植率42.8%,是“十一五”末的3.2倍,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值2.8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77.6万hm2,机插秧水平达到35%。水稻耕整地機械化水平90%以上,收获水平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5%以上。

1.3 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进一步突破 我省水田耕整地技术、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比较成熟,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水稻种植、高效植保、烘干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些环节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更是关键环节。近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入快车道发展,装备数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增加,水稻种植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向轻简化发展。现阶段以机插秧技术为主,机直播为辅,人工插秧和撒播方式的并存状态,而且机摆栽方式也在我省部分地区试验。同时水稻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水稻育秧阶段取得了长足进步。育秧方式由最初的稀泥育秧、软盘育秧向硬盘育秧发展,组织方式也从散户的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发展。此外,我省水田高效植保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人背机械向机械背人方向发展,小型植保机械逐渐被大中型植保机械取代,单一功能的植保机械被综合复式植保机械取代;智能化植保机械,如无人植保直升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安徽沿江、沿淮水稻产区,尤其是双季稻、糯稻产区,谷物烘干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市场上仍以10~15t的小吨位低温循环烘干机为主。

1.4 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深入 我省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6〕58号),对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进行了部署。同时我省各地农机部门加强与农业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着重针对水稻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了一批农机农艺配套的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另外,充分发挥农机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总结本区域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动技术推广与农业经营方式融合。以两户一社一场为载体,与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了事企社合作推广新途径。

2 主要措施

多年来,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工作,紧密围绕4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坚持公益性职能定位。全省农机推广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了对自身农机推广公益性服务的要求,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二是坚持多元合作推广。通过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并鼓励他们参与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努力推进产学研推结合,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三是坚持试验示范先行。加大水稻栽植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力度,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试验、熟化和集成示范力度,加快扩大了推广应用面。四是坚持人才为本。积极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提高和素质提升,推动知识更新,积极推动农机化推广专家队伍建设,引导市县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推广服务,加强基层一线的推广力量。

3 技术内容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涵盖了从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烘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内容。

3.1 耕整地技术 采用水田耕整机具按耕作规范和合理的机具配备,完成水田旱、水耕整地作业。常见的水田耕整地主要是耕、耙、平地作业。耕深一般12~15cm,耕深均匀一致;无重耕、漏耕现象。翻垡性好、无立垡、回垡现象;地面平整,不拖堆,不出沟。覆盖严密,能将杂草及肥料等翻入土层;碎土充分,表土松软,土肥混合均匀。旋、耙深度适当,一般10~15cm,深度均匀一致;覆盖、消茬、起浆好。

3.2 机械化育秧技术 目前常用的规范化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硬盘育秧。规范化育秧的显著特点是密度大、省秧田、秧龄短、秧苗成毯状。选用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或淤泥土作床土,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拌肥,形成酸碱度适宜(pH5~6)的营养土。培育1hm2大田用秧需备足营养土1500㎏,集中堆闷。同时种子需经选种、晒种、脱芒、药剂浸种、清洗、催芽、脱湿处理。采用机播的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手工播种的芽长≤2mm。另外要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床。按秧板田与大田1:100左右的比例准备。做好的秧板田应“实、平、光、直”。育出的秧苗要求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参考标准为:叶龄3叶1心,苗高12~20cm,茎基宽不小于2mm,根数12~15条/苗。

3.3 机械插秧技术 作业前,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装秧苗前须将空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防止漏插。秧块间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使秧块下滑顺畅。按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证大田的基本苗。根据大田泥脚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并根据土壤软硬度,通过调节插深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漏插率≤5%;傷秧率≤4%;漂秧率≤3%;翻倒率≤4%;均匀度合格率≥85%。一般插秧深度在0~10mm(以秧苗土层上表面为基准)。

3.4 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 根据水稻生产经营规模、主要防治对象和施药方法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机型。已形成规模的经营单位,可选用高效率、大功率的植保机械;经营规模较小的,可选用小型机具。以水田作业为主,应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作业时必须使前进速度和工作压力保持稳定,控制行走方向,避免重喷或漏喷;同时还应注意喷头是否堵塞和泄漏;注意观看药液箱液位指示,以免造成泵脱水运转;注意观察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避免喷杆碰撞等。

3.5 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使用收获机械在水稻成熟时对其进行收获及秸秆处理的技术,水稻机械化收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集粮、秸秆处理等作业。水稻收获对收获机械的要求:一是能及时收获。由于作物收获期短,要求收获机械可靠性好、生产率高;二是收获质量高。收获作业要求损失小、破碎小、含杂低;三是适应性好。一般情况下采取选择具有秸秆粉碎功能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收割时一次性完成水稻收割、秸秆粉碎、均匀抛撒;在水稻产量较高情况下,可采取留高茬收割水稻,然后进行秸秆粉碎及灭茬作业。收获质量要求总损失率不大于3.5%;谷物含杂率一般要求在2%以下;谷物破碎率一般要求在2%以下,便于贮藏谷物、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割茬高度低于15cm,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cm,抛撒均匀;能适应高、矮作物和不同产量的作物。

3.6 干燥机械化技术 谷物的干燥过程是干燥介质不断带走谷物表面水分的过程。水稻谷干燥一般选用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能有效提高出米率,提升米质。进行干燥的谷物需要进行初步清选,否则会引起干燥不均匀或不必要的阻塞。长芒稻谷干燥前需进行除芒、清选,带芒率不大于15%,含杂率不大于2%,不得有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等异物。另外进行干燥前需测定稻谷的原始含水率,不同水分谷物应分别存储、分别干燥。稻谷水分16%~25%,同一批干燥的稻谷水分不均匀度不大于2%。

4 存在问题

4.1 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伴随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我省水稻生产受劳动力制约现象依然严重。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问题突出。另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快速流转,流转费用逐年增加,育插秧环节成本也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再加上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近年来稻谷价格偏低,卖粮比较难,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4.2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不成熟,基层农机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由于经济效益限制,散户对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认识和认可程度不高,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再者,育秧技术等薄弱环节工艺复杂。以机插秧为例,水稻机插秧要求育秧技术流程长、环节多,播种、施肥、软硬盘等技术工艺流程非常的繁琐,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书本中的标准方法难以操作,更愿意选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基层一线缺少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无法满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需要。

4.3 机耕路和配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水稻机械化种植需求不匹配 耕路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下田作业行路难,水利设施不配套,而影响到水稻秧苗整个生长期的薄水管理,不能及时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机耕路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是影响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模化经营 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改善机耕道路、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建议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规划农田建设,使其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规范农田标准;加大对丘陵山区农田的合理整治力度,改善水稻生产机械田间运输和作业环境,提高作业效率。各地应加大土地流转费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等组织集中,鼓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5.2 强化技术示范宣传,做好技术培训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大力宣传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及其节本增效作用,扫除农户的思想障碍。充分利用各级农机培训机构,建立健全长期的培训机制和网格化技术服务模式,以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民为对象,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农机会农艺的基层农机推广人才。另外加强农业机械售后服务与维修能力,建立基层维修服务网点。一方面引导农机生产企业直接面向机手开展技术示范指导,提高售后维修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维修服务能手,以免因机械不能及时维修而耽误农时。

5.3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一主多元主体合作 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不但要机械设备,还要推广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农机人员与农艺人员密切配合,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适合安徽省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重点要在两个方面结合上下功夫,一个是农机农艺技术的结合,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一个是农机、农业工作的结合,发挥农机化在水稻生产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实现由松散结合到有机结合、主动结合、密切结合。再者突出“一主多元”整体作用发挥,运用行政工作协调、市场机制引导等有效手段,努力打破部门、地域、单位界限,统筹配置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推进农机推广机构、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进过程中联合协作,形成产学研推紧密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云,杜茶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06(3):32-33.

[2]张健美,吴文革,何超波,等.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8-59.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安徽省
2022年“安徽省最美护士”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