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骗的为何总是老年人?
2017-06-23丁爱波
丁爱波
日前,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部署下,天津、北京、广西等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成功打掉了一个编造“慈善富民总部”机构,以“民族资产解冻”为由发展会员、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截至目前,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4名,“慈善富民总部”核心人员以及此次“民族资产解冻”骗局的组织策划者全部落网。
以“解冻民族资产”为诱饵诈骗,是已有几十年的老骗术,每隔几年就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而骗局的受害者大多为老年人。
除此之外,近几年盛行的各种P2P公司,也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中老年人。在各大会展中心举办的各类金融博览会,也是人头攒动。其中绝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如果你与其中一位老人细细攀谈,他可能会偷偷告诉你,高达12%年化利率的P2P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胃口,他们已经开始跳过传统P2P平台直接投资企业,这种模式被称为企业自融。其利率高达年化24%,加上红包及返点,整体回报率甚至超过40%年化。
常人印象中小心谨慎的老年人,为何会涌向这些骗局?
这些年迈的投资人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他们并非缺乏判断能力、耳根软。他们大多看起来很精明也很健谈,你若与他们聊聊,他们会告诉你他们辉煌的过去。这也是他们资本的来源。这些人中有曾经的教授,公司老板,也有曾经获得不菲收益的专业投资者。
那他们为什么会轻易踏入圈套?
以73岁的陈先生為例,面对事业有成、精力旺盛的儿子儿媳,年迈的他脱离社会已久,往往有一种无力感。这让他更渴望在经济上证明自己,这些想法让他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自己的困境。
与这些老人细细交谈以后,记者发现,高额利息并不是导致他们进行风险投资的真正理由,退休后的空虚才是最大原因。
一位82岁的退休老教授说得直白,“其实我就是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自从1999年老伴去世,这位陈教授就开始一个人生活。“我不希望儿子女儿来看我,他们来看我还要给他们做饭。我们彼此生活习惯不同,也改变不了对方,不如不见。”所以他想要找到新的圈子,和投资朋友们一起吃饭聊天,结伴到外地考察公司,这让他觉得自己不孤单,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他的想法能代表很多像他一样的丧偶独居老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容易成为风险投资的受害者。
而投资平台掌握了老年人的求伴心理,使出很多针对性招数。曾经有P2P公司联合养老院推出了“创新”产品。老年人投资以后可以选择不收利息,而去其名下的养老院休养。根据投资金额的不同,可以选择的养老院级别也不一样。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生活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焦点。而经历了社会发展巨变的这些老年人,往往缺乏自己的爱好社群。他们的社交往往局限在棋牌室与广场舞之间。面对已经组建家庭的中年子女们,他们往往无处诉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即使为了与时俱进使用了微信,他们的朋友圈也往往被认为“都是鸡汤和假新闻”而被子女忽略。与周围人缺乏共同话题让他们越来越感觉被世界遗弃。
于是,他们一旦遇上愿意和他们说话的一个年轻人,听他们聊一整天过去的经历,他们就会去相信这个年轻人,冒着损失的风险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他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不仅是为了金钱,也是为了证明年迈的自己仍有一颗年轻的心,仍然有能力创造价值。
投资,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是获取利益的方式,更是一种事业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