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应对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7-06-23蓝明平温笛

学苑创造·C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蓝田考题答题

蓝明平 温笛

中考課外文言文阅读题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要求我们调动课内积累,在新的语境里灵活运用,因此难度较大。但只要遵循“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顺利答题并非难事。

这类考题常见的题型有如下三种。

一、文言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题对实词和虚词都会考查。答题方法、步骤如下:

1.课文迁移。联想课文中学过的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经过认真比较,确定其含义。如果从课文中找不到可迁移的词,可以用“组词推测”的办法,即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其词义。

2.语境检验。将推测到的词义代入原句,放回语段,看是否契合。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词类活用的,要解释活用后的意义。例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做动词,要解释为“用鞭子打”。

b.使动用法的,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例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应解释为“使……劳累”。

c.意动用法的,要用“以……为……”“认为……”等格式。例如,“父利其然也”中的“利”属于名词意动用法,应解释为“认为……有利可图”。

d.通假字解释的格式为:“×”通“×”,“……”的意思。例如,“选贤与能”中的“与”通“举”,“举荐、选拔”的意思。

例如2016年广西桂林卷考题:

言 志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10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A项的“尔”是一词多义词,其意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有“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问君何能尔”(《饮酒(其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等三种,其中第一种为人称代词“你”;第二种为代词“这样”;最后一种为助词“罢了”。把这几种意义放回语句中检验,经对比后可知,该项的“尔”意应为“你”,故基本可确定A项有误。再看其他三项:B项“衣”与名词“轻裘”搭配,“衣”应活用为动词“穿”才合语境,选项的解释正确;C项,我们在课文《公输》中学过“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此处的“敝”为形容词,意为“坏、破旧”,但选项中的“敝”是做谓语,后面带宾语“之”,因此应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才符合语法,该项也是正确的;D项中“施”为“表白”的意思,运用组词推测的方法,“劳”可组词为“功劳”,放回语境中检查也契合。因此答案为A。

二、重点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的考查涉及词义、句式等知识。答题方法、步骤如下:

1.解词。先弄懂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串意。将词义串联成句意。

3.顺意。梳理句子,使其连贯、通顺。

此外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在翻译时或调或换或扩或补,既要保持句式语气与原句一致,又要使之尽可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如2016年广西来宾卷考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第7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句的重点词语有“予”“子”“而”“为”。根据文意推测:“予”意应为“给予”;“子”与《公输》中“愿借子杀之”的“子”同义,意为“您”;“而”字放在“予子天下”和“杀子之身”两个动词短语之间,表示承接,可译为“然后”;“为”放在主语“子”与宾语“之”之间,做谓语,可译为“做”。从句式看,“乎”放在句末,这是疑问句。综上分析,可以连词成句翻译为:送给你天下,然

后杀害你的

身躯,你这样做

吗?再将文字梳理顺畅后,得出答案:送给你天下,然后要你的性命,这样做你愿意吗?

三、文意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文本,一般会选写人、记事及寓言等三大类文体。具体题目会因文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写人的文章一般要求围绕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对人物做出评价;记事类文章一般要求掌握事件发展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寓言故事则要求从中悟出相关道理,或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等。此外,常见的考查角度还有谈个人观点看法、归纳文章的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

(一)概括人物性格、评价人物

解题方法、步骤如下:

1.抓住文中评论性或描写性的语句,如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的变化、动作的指向、细节描写等,这些都与人物的性格内涵有关。

2.说明以上内容体现了人物哪些精神品质。

例如2016年江西卷考题: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第11题)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则,首句“王蓝田性急”就直接点明了王蓝田的性格特点,紧接着的动作、神态描写就更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特征。第二则,通过时人的评论(最后一句),可了解王蓝田是一个“能有所容”的人,即“宽容”。第三则对王蓝田的语言进行了描写:“既云堪,何为复让”,他认为既然能够胜任,就不必谦让,从中可看出他坦率直爽的一面。答题时,既要明确指出王蓝田性急、宽容和坦率直爽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要举出原文内容为论据。

(二)分析写作特色

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入手进行分析。

例如2016年广西梧州卷考题:

滇游日记

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则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第18题)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选文并没有对山势特点进行直接描写。“仰攀而上”“以指攀草根而登”“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然后悬空移一手,……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攀登的艰难,从侧面凸显了山势的高、险。而《三峡》一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出了山势的高大;“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陡峭。对比二者可知,选文描写山势侧重以侧面描写体现山之高险,《三峡》则是以正面、侧面结合的方式来写山势。

(三)领悟故事启示

寓言故事多是通过故事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等)的言行反映人生或社会现象,隐含劝喻或讽刺意义,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定的启示。答此类题注意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要上升到所有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事;如果是物,要上升到人的角度展开论述。

例如2016年广西南宁卷考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第19题)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 》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

此题不能就找剑方法不正确来谈怎样才能找到剑,而应该指出这一事件所反映的道理。舟行剑不行,说明事物已发生变化,“契其舟”说明静止地看待问题,结果肯定失败。故本文的启示是:做事不能拘泥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变通。我们学过的《河中石兽》一文,通过对讲学家这类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讽刺,指明了认识事物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地调查,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其道理与“刻舟求剑”类似。

(四)阐释个人观点

答这类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材料以及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例如2014年广西南宁卷考题: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膚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第19题)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王罴的“直率”表现在:王罴为使者设宴接风,使者将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直接在宴席上对其行为进行批评,并让人撤去饭肴;客人与王罴吃瓜时把瓜皮削得稍微厚了些,王罴直接从地上把瓜皮捡起来吃。此两种表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妥的地方:从有效制止浪费的结果来看,王罴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惭愧,这值得赞赏;但从人际交往的和谐来看,他的行为过于直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尴尬,又需要改进。答题时要先亮观点,然后结合材料阐明理由。

猜你喜欢

蓝田考题答题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
急躁的人
拎什么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