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视和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偏见
2017-06-23刘珂钟胜洲
刘珂++钟胜洲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过程中,随着经济日益增长和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和挑战,“反马”声音时现。高校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肩负着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职能,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当今政治理论课教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反马”;意识形态;价值虚无主义
高校思政课一直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肩负着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职能。因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员必须抱有“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价值精神、崇高理想的认同和坚信”[1],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和目标的认同、追随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开展教学活动,破解教学中所面对的一系列思想难题。在今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个别人在讲座论坛出现了“反马”声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偏见,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当今政治理论课教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坚持与实践结合,反对“马原理无用论”
在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应警惕一种“反马”的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纸上谈兵,无法对现实社会的发展起指导作用。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方面,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另一方面,基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特别是所谓人文科学不如自然科学的论断,反映出价值判断错位所引发的对社会科学的歧视和偏见。由于这一偏见,不少处在高校在读期间的大学生,不愿意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甚而缺乏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耐心,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是理性研究,而是出于不成熟的情绪,表现为价值虚无主义的“无所谓心态”。
事实上,人文科学对社会起作用的方式确实不同于自然科学。表面上看,人文科学似乎无法对社会生产提供直接的动力,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学科一无是处,从历史发展的长远来看,人文科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反思,尝试着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就此而言它是对自然科学的审视和校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到,“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由于断章取义地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片面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只言片语,最终形成了“因偏见而认为无用,因认为无用而不愿知,又因无知而固化了无用”这一恶性循环的认知过程。须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3],不采取正确的态度,是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宏观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理论品质和历史意义,给了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者当头一棒。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4]而反观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者,则多表现为毫无主见的跟风随大流,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殊不知,马克思对此早有警惕,“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因而要想克服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就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和方法,在已经成功的实践基础上和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历史自然会给马克思主义一个公正的交待。
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反对“马原理错误论”
如果说“无用论”代表了不学无术的虚无主义态度的话,那么所谓的“错误论”则带有明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则是近年来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伎俩包括,丑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美化各种反动的历史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刻意挖掘历史的“阴暗面”和“缺点”。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视阈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所造成的。因此,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建立符合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观。事实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与其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和外部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渗透等多种因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论者,往往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普遍模式,混淆了特殊与一般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模型,而是一个变动发展的過程。因而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一时一地的得失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判断。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面对前苏联的剧变时教育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6]。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错误论”的难题,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态度,加强理论和历史研究,既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也要科学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以此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勇于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坚守政治底线,站稳思想阵地。
坚持与时俱进,反对“马原理过时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世界性的扩张,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正因如此,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这种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不懂得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现实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一再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调整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恩格斯晚年还积极鼓励议会斗争的新方法。列宁面对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现实和俄国自身的特点,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勇于进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这些做法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今天,就国际形势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事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种种社会问题反倒日益严重,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力不断增大、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危害不断加深等。就国内情况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各项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种种矛盾仍然广泛存在,深化改革难度和压力更是前所未有。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总是想当然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与空想社会主义一样的“乌托邦”,认为马克思主义无法回应当今社会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对这些问题,唯物史观早就有清楚的阐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马克思早就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来说,则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实事求是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信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将用事实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的现实性。这些发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最佳反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8]
坚持科学信仰,反对浅尝辄止的“马原理迷信化”
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这里的“信仰”是植根于科学认识上的信仰,与那些偏听偏信的迷信思想大相径庭。然而,仍然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混淆两者的界限,表面上喊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实则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性说教,这种做法对马克思主义的伤害更大,是一种隐藏更深的“反马”思潮。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真正实践的科学,它反对任何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偏听偏信。它始终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理解种种社会关系,批判一切唯心史观和宗教神学。之所以出现混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因为不少学生不愿意采取科学的态度刻苦思考,不懂得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他们简单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认为只要有信仰就足够了,无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主观地认为“信什么‘教都是信”,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正因为不去辨别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信仰就非常容易变质,当在生活中面对那些浅显易得、花样频出的神秘主义引诱时,极易放弃根基并不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事例并不罕见,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受党教育多年,可是仍然“逢庙必烧香,见佛就磕头”,不信马列信鬼神,这种现象说到底仍然是信仰根基不牢,缺乏科学思维造成的。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迷信化”实际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力气去做的一项工作。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当然应该培养学员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是这种信仰必须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必须加强引导,用科学精神和唯物史观来武装学员的头脑,抵制一切不良思想和唯心主义的侵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时时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对馬克思主义的抵制、侵蚀和攻击。马克思主义这把利剑,从它被铸造出来之日起,就从未停止与它的敌人顽强战斗。如何让更多人利用好马克思主义这把利剑披荆斩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钱秋月.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J].求实,2016(2):15.
[2][3][4][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92.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