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给学生乱贴标签

2017-06-23宋长英林凡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贴标签定势体罚

宋长英+林凡瑞

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有位老师大倒苦水,说现在的学生个性之强、倔劲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让他举例说明。他忧心忡忡地说,管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呀,总有一部分学生与你背道而驰,你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业写完,他偏偏与你对抗,硬是不写。我们问,这部分“硬是不写”的学生,老师平时是怎么对待的?那老师说,他是很严厉的,不曾放过他们一马,当然了,肯定是没有好脸色的,更没有好话语的,有时候恶狠狠地喊他们“慢行侠”“懒猪猡”,以此刺激他们觉醒。即使如此,仍不见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位老师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其恨铁不成钢的心思真是可圈可点,但把话反过来说,其执迷不悟的程度也够深远。他认为,“没有好脸色,更没有好话语”便是制胜法宝、治生锦囊,以此良法完全可以降服这部分“慢行侠”“懒猪猡”。而问题恰恰就出在给这部分学生张贴的“标签”——“慢行侠”“懒猪猡”上。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谱贴上标签时,就会使他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阳光标签”,还是“阴晦标签”,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着“标签”所喻的方向发展,以后的作业,他能完成才怪呢!

乱贴标签,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老师也动辄给自己的学生贴上乱七八糟的标签。“阳光标签”还算好,也许会给学生带来阳光心情、励志情怀,甚或美好前程;最糟糕的就是那些“阴晦标签”了,只能使人的心灵晦暗,内心忧虑,给人平添一种绝望的、被侮辱的伤感,加剧了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步伐。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标签效应”。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应该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给学生作出评定,不要给学生乱贴标签,尤其是“阴晦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为不利。无数的事实无不证明着这一点。

女作家毕淑敏上小学时曾被选入学校组织的“红五月”合唱团,但因为她唱歌跑调,被音乐老师痛骂成“一粒老鼠屎带坏了一锅粥的笨女孩”。这个“阴晦标签”对她的心理影响很大,从此她患上了“说话、唱歌恐惧症”,一直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幸好她后来学了心理学,运用心理疗伤的方法对自己的童年创伤进行了深度“医治”,才从消极的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

很多老师之所以给学生贴上阴晦标签,大多是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要么是基于表面的偶然的认识,要么是基于别人的误导,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以全面的视角对待学生,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武断性;而一旦给某个学生贴上了阴晦标签,又会以讹传讹,让定势思维继续下去,让人怎么看都像是那样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撕掉他们的阴晦标签了。

被老师硬性贴上阴晦标签的学生,未来未必一定暗淡,“后来者居上”也是一个事实,比如爱迪生读书时学习很差,被貼上了“糊涂虫”的标签,后来却成了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幼年的居里夫人也曾因为成绩差,被大家贴上了“笨蛋”的标签,后来却成了著名的化学家……

这样看来,乱给学生张贴“阴晦标签”的师者该有些汗颜了,也该有些愧疚了,在学生面前也该注意一下“口德”了。说到“口德”似乎有些言重了,好像是提到师德的层面上来论述了,其实也不为过,这正是师德的问题,因为乱贴“阴晦标签”应该属于“软体罚”系列,“体罚”就反映了师德问题。所以,广大教师也应该先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事事处处不仅要三思而行,还要三思而言,别再给学生乱贴标签。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贴标签定势体罚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