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偏好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2017-06-23汪群龙
汪群龙 金 卉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偏好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汪群龙 金 卉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目的 了解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照护者偏好与影响因素,探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方法 对244例浙江省H市的失能老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 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依次为上门诊视与医疗护理(92.53%)、个人卫生起居服务(89.21%)、陪同出门(86.05%)、辅助康复(85.77%)、陪伴聊天(83.33%)、协助参与聚会活动(70.29%)等服务领域。失能老人根据不同的照护内容对照护者的选择存在主观偏好。失能程度、个人经济水平、家庭代际支持能力是影响失能老人选择照护内容的主要因素。结论 设计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多元照护力量的协同互补,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多维度的利益相关者功能,提高失能老人照护质量。
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照护者偏好;长期照护服务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源自老人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照护质量与效果某种程度上是考量老龄化社会代际支持与福利供给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家庭、社区、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在这一问题上交叉、互动的一次整合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人,失能老人总数已经超过3 700万人〔1〕。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19.5%〔2〕。如此巨大的失能老人群体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是一次强烈的冲击与考验,同时失能老人不同的照护需求及照护者偏好,又需要相关利益者在照护服务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等方面做出回应。本文旨在分析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点、照护者偏好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要的服务供给体系与实施路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9~12月对浙江省H市主城区范围内的HS福利中心、C老年公寓、H社区、K巷社区和Q社区的失能老人进行了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44份。男45.08%,女54.9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4.74%,初中25.86%,高中(中专、师范)8.62%,大专及以上5.17%,其他类型(如私塾)教育5.61%。60~70岁6.17%、70~80岁29.22%、80~90岁49.79%、90岁以上14.82%,80~90岁年龄组的比例最高。婚姻:配偶健在31.2%,丧偶或离异68.8%。就业:行政机关5.4%,事业单位20.9%,国有企业19.7%,非国有企业21.8%,其他32.2%。有退休工资者占85.5%,其中6 000元以上3.33%,4 000~6 000元15.24%,2 000~4 000元64.29%,2 000元以下17.14%;无退休工资者占14.5%。
1.2 内容 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内容涉及失能老人的人口学信息、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个人经济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照护内容需求、照护形式、照护者选择与偏好等。照护需求分为日常生活照料(个人卫生起居服务)、精神慰藉(陪伴聊天、陪同出门、协助参与聚会活动)、医疗护理与康复(上门诊视与医疗护理、辅助康复)3个领域、6项照护内容。照护服务供给主体分为家人、专业人士、志愿者、社区助老员和机构服务员。使用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来判断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中,1~2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重度失能。用“子女经济支持水平”、“子女帮助料理日常生活频率”、“子女陪同聊天倾听频率”来衡量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等家庭代际支持能力。
1.3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调查,调查完毕,随机抽取5%的问卷检查,发现错误和遗漏项目及时补充更正,控制调查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及服务供给状况 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依次为上门诊视与医疗护理(92.53%)、个人卫生起居服务(89.21%)、陪同出门(86.05%)、辅助康复(85.77%)、陪伴聊天(83.33%)、协助参与聚会活动(70.29%)。但从照护需求的供给满足情况来看,辅助康复(52.72%)、上门诊视与医疗护理(48.55%)、陪同出门(49.42%)、协助参与聚会活动(45.19%)、陪伴聊天(43.33%)等照护内容还存在缺失,相比较个人卫生起居服务(67.63%)已有一定的覆盖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护理、康复等专业健康服务与陪同、陪伴聊天、聚会交流等精神服务方面供不应求。
2.2 失能老人的照护者偏好状况 对于日常生活照料(个人卫生起居服务)、精神慰藉(陪伴和聊天、陪同出门)等照护内容,失能老人更偏好于由家人(分别为53.4%、58.6%、55.4%)来进行照护。对于专业性的健康照护内容(诊视和医疗护理、辅助康复),失能老人对专业人士(分别为47.4%、39.4%)进行照护的倾向性较明显,但对社区助老员和机构服务员的照护也有一定的信任水平(25.4%、27.3%)。对于群体性的聚会交流精神照护内容,失能老人对照护者的偏好主要集中在家人(35.1%)、社区助老员和机构服务员(30.3%)、志愿者(21.2%)等3类服务供给主体上。
2.3 失能老人选择照护内容的影响因素
2.3.1 失能程度与照护内容 轻度失能占48.4%,中度失能占16.4%,重度失能占35.2%,对失能程度递增与6项照护内容需求度递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失能程度与个人卫生起居服务、陪伴和聊天、陪同出门等照护内容呈负相关,|r|值接近0.3(P<0.01),但在协助参与聚会活动、上门诊视和医疗护理、辅助康复等照护内容上相关性较弱。可见,失能老人随着失能程度的增加,对日常生活照料及陪同、陪伴、聊天等社交范围小、亲密度高的精神慰藉照护需求会更加强烈,但在群体性的聚会交流精神照护及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照护上差异性变化不大,失能程度对此类照护需求的影响较小。见表1。
表1 失能程度与照护内容相关性分析(n=244,r值)
1)P<0.01;2)P<0.05;表2同
2.3.2 个人经济水平与照护内容 失能老人个人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医疗护理和康复等专业健康照护服务的需求呈正相关(P<0.01),对陪伴、聊天等社交范围小、亲密度高的精神慰藉照护需求也随之提高(P<0.01),但在日常生活照料上未见显著差异。可见,具备较高个人支付能力的失能老人对于外部专业照护资源的获取有更强的迫切性,日常生活照料相对来说可以从家庭代际等传统养老模式获得支持,个人经济水平对其选择影响较小。另外,从精神慰藉照护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失能老人由于机体功能的障碍更加偏向于活动范围小、能面对面交流而非群体性社交的精神慰藉照护。见表2。
表2 个人经济水平与照护内容相关性分析(n=244,r值)
2.3.3 家庭代际支持能力与照护内容 代际经济支持水平对个人卫生起居、陪伴和聊天、陪同出门、协助参与聚会及辅助康复等照护需求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上门诊视和医疗护理的照护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失能老人家庭子女提供生活费用减少,使失能老人对专业性较强的上门诊视和医疗护理等照护内容有更强的期待。代际照料支持水平同样也对上门诊视和医疗护理的照护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甚至比代际经济支持水平的影响性更大,说明在失能老人家庭子女如不能经常性去探视、帮助照料日常起居生活,失能老人对专业健康照护服务内容的预期将会提高,同时从两者比较来看,失能老人对代际照料支持的倾向性要比代际经济支持(如直接提供生活费用)高。代际情感支持水平对陪伴和聊天、协助参与聚会活动等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上门诊视和医疗护理及辅助康复等专业健康照护内容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子女如不能经常陪伴聊天、倾听交流,失能老人会对精神慰藉照护内容的需求更加急迫,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际情感支持对专业性的健康照护内容的替代性较弱。见表3。
表3 家庭代际支持与照护内容的相关分析(r值)
1)P<0.05;2)P<0.01
3 讨 论
3.1 构建“医养护”多元化的长期照护内容体系 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重点强化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的相关服务内容〔3〕。在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方面,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员要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学习护理知识,为失能老人提供急救、给药、健康管理等基础医疗护理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医疗康复训练项目,为失能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员应掌握老人的心理评估、动态监测能力,关注失能老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失能老人活动项目,加强与失能老人的有效沟通,增强失能老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3.2 构建“家庭、社区、机构”多元化长期照护主体的协同互补体系 目前,长期照护服务资源条块分割、比较分散,家庭、社区和机构在整合照护服务资源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地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4〕。以社区为中心,依托机构资源,建立一种介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新型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家属、专业人士、社区助老员、机构服务员、志愿者的照护热情,为失能老人提供从居家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到机构的“全景式”服务,实现最大程度的协同互补性。当然,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动长期照护服务的整合,以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如南京市给予亲属照料人员每月300~400元的服务补贴,鼓励亲情服务,引导亲属花更多时间照料失能老人,同时组织开展免费培训,向家庭成员普及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3.3 构建“信息化、智慧型”的长期照护供给体系 上述多元化的长期照护内容和协同互补型的照护主体如何通过平台的应用实现失能老人的核心诉求,关键是照护供给体系的问题。传统的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是由养老机构结合自身能力建立起一支服务队伍,被动地根据失能老人呼入需求调度服务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满足基于偏好的失能老人主体性需求差距甚远。今后,可以构建信息化、智慧型的长期照护供给体系,通过引入物联网(IOT)概念,实现对失能老人全方位的管理,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主动地了解失能老人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明确服务对象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他们偏好什么?对实时采集汇总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并最终通过完整的信息化方案实现简单而智慧的服务。实际上,就是围绕失能老人群体的服务目标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灵活、共享式架构,随时随地针对性地了解、掌握失能老人的情况。为失能老人提供第一时间的健康护理、医疗救助或生活照料等服务,打造简单、及时、高效、优质的核心服务能力,失能老人可以对服务质量做出评价和反馈,帮助长期照护供给体系逐渐充实和完善。
1 李培林,陈光金,张 翼,等.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9-372.
2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1(2):10-6.
3 许 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35(1):32-7.
4 孙建娥,王 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8(6):69-75.
〔2016-06-17修回〕
(编辑 苑云杰/王一涵)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o.14NDJC232YB);2015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No.ZMZC201511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o.M15JC081)
汪群龙(1982-),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老年社会学、养老服务业研究。
C913.6
A
1005-9202(2017)11-280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