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寺钟“意象水彩”风格探究
2017-06-22余鑫
余鑫
【摘要】中国当代水彩画坛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意象水彩开创了如今众多水彩绘画的新形式。丁寺钟作为安徽“60后”水彩画家,在意象水彩的发展中具有较高地位,他的作品浑厚雄健、淳朴清新、独树一帜。无论是绘画风格、绘画手法、绘画语言还是思想上都彰显出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水彩画多元的背景下,研究其个体的艺术风格对于总结当代意象水彩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丁寺钟;水彩画;意象
水彩是用水调和颜料的画法,属于西方画种的范畴,但在文化融合的历程中完成了从西方到东方的传承,在现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它进行吸收、接纳与改造。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多批优秀的水彩画家,当代画坛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丁寺钟作为安徽“60后”水彩画家,用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色彩、变幻的线条表现出自己的绘画情感和生活体验。他的作品以皖南徽派建筑为主,在形式上突破传统,抽象与具象结合;在思想上标新立异,激进与保守碰撞;在技法上勇于探索,颜色与水墨融合,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表现主义相结合,一方面从西方绘画中寻求色彩搭配,一方面又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索东方绘画的水墨意趣,呈现给我们独特的视觉效果。
一、题材上徽派建筑的呈现
徽派建筑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流行于古时徽商活动地区,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群,主要以民居、祠堂和牌坊為代表,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利用砖、木、石等材料进行修葺,最精美的要数马头墙和小青瓦,布局上精巧而淡雅,雕刻上匠心独运,呈现出古雅、简洁、清秀的建筑风格,是众多文人墨客歌颂与描绘的对象。
丁寺钟是安徽宿州人,学生时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皖南,眼前的景色让他为之震撼。白墙黑瓦、小桥人家、蓝天碧水,像世外桃源一样安静而祥和。当时的丁寺钟觉得眼前的建筑是那么亲切,仿佛在梦里出现过一样,从此之后,丁寺钟就与徽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每年都会去徽州地区写生,描绘徽州地域的春芽、夏雨、秋实、冬雪,描绘徽文化的兴起、盛世、衰败与没落。比如作品《春雨》描绘的就是徽州地域田野中一个清冷的早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前方冷黄色的油菜花相呼应,对比鲜明,用笔肯定。再比如作品《延村写生》《塔川秋情》等描绘的都是徽州地域灿烂的秋色,自由的线条、娴熟的笔法、纯朴的色块将徽州的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作画的时候,他也曾安静地散步于徽州地区青色的石板路上,远处隐约的围墙、稀稀落落的村庄,伴随着微风拂面,望着空中的繁星与皎洁的明月,一个人安静地思考。夜间的古村落中有另外一种恬静与祥和,深深地打动着丁寺钟的内心。比如他的作品《丁村晓月》《丁村月明》等描绘的都是徽州的夜晚。
二、形式上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丁寺钟的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长期的水彩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形式上包含了抽象元素,结合具象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客观对象。用恢弘的气势、娴熟的技法,大刀阔斧、天马行空的肆意挥洒和组合,夹杂着激情与自由的精神。如作品《清风明月》《徽州意象·繁华殆尽》等,浓重的块面交织在一起,画面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具象的客观自然与抽象的理性分解融合渗透,使绘画形式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有人曾描述他的作品是西方抽象艺术的语言中散发着东方传统文化的香味。在他的笔下,抽象与具象结合得游刃有余,如作品《丁村系列·旧时月》系列,从构图到形式,水彩的韵味十足,手法概括凝练,强调书写线条,画面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四季荷香图》让人眼前一亮,荷花在大片或浓或淡的颜色里若隐若现,姿态优美、线条流畅、美轮美奂、气韵和谐,抽象的清新感和诗意的色调让我们总想去挖掘更多的未知,光与色之间的对比关系融入了画家内心的情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视觉魅力。
三、思想上激进与保守的碰撞
丁寺钟的意象水彩把写意、写实与理性的抽象美糅合在一起,充分运用画种特性,营造了更具时代感的画面氛围。把水彩画的透明、浪漫等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致,同时,他的绘画思想标新立异,激进与保守并存,开创了中国水彩绘画的新样式。比如作品《徽州意象·大鄣山的冬天》,用薄薄的淡彩表现远方的山和天空的雾气,用浓重的颜色表现近处茂密的丛林,用画纸中大片的留白表现寒冬的雪,映着远方的光亮和隐约的房屋,整个作品都是冷色调,呈现出一种寒冬的清冷。
《黑白交响》的画面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打破以往的常规,用独特的视角把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鸟瞰图表现得尽善尽美,颜色单纯但却不单调,乍看以为只是黑白的色块,细细品味才发现是徽派建筑另一个角度的美。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十分考究,网状的线条表达了画家内心复杂的情绪,在激进中前进,在保守中守恒也是丁寺钟绘画思想的常态。
四、技法上色与墨的融合
水彩其实和中国水墨有很大相似之处,画家通过立意,把客观物象转为心境,再借纸张这种媒介表现出来。从西方绘画发展史上看,威廉·透纳开创了“写意”和“泼色”两种手法,中国水彩的发展与传播难免会显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丁寺钟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他绘画中常用到的“徽墨”。在多数人的眼里,因水彩颜料具有透明性,黑色是慎用的,但丁寺钟的作品里却大量使用黑色,突破了这个界限。他将国画泼墨山水的手法引入到西方水彩之中,既专注于水彩的本体语言,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游走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结合具象与抽象的表达,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徽州墨块的品质明显好于成品颜料,因颜料有胶与水彩难溶,而加水稀释又不易出彩,研墨颗粒大小不均,大量的沉淀物反而使画面更加生动。水彩画中用墨的表现手法并不常见,但丁寺钟的画面黑白对比十分强烈,墨色用得灵动轻巧,层次丰富。如作品《晓起初夏》,用色不多,却将层峦叠翠的黑白色调表现得十分鲜明,将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林表现得酣畅淋漓。中国传统文化对丁寺钟的影响也是很深的,我们不难看出他画面上的自由精神,笔触、线条、颜色、构图等都传达出画家的感情,后期他完全掌握了研墨的能力,在黑与白的纵横交错中挥洒自如,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怡然自乐。偶然的画面效果使其作品价值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丁村月明》《满月之二》等墨与彩的结合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不难看出丁寺钟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将墨色与水彩颜料结合,经由自己的双手随性挥舞,使画面既有赏心悦目的外在形式,又有高贵朴实的内在美感。“意象之间”很好地概括了其绘画特点,他也注重从生活和自然中提炼对象,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自在地徜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人类的历史是融合的历史,艺术家的表达是个体的呈现。但在某一个时空和概念里,作品就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丁寺钟找到了他的艺术之桨,用一个接受了西方绘画意识的中国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来自东方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把中国皖南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通过自己的画作展示给世界,用自身的作品表现中国意象水彩语言,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丁寺钟.意象之间——丁寺钟水彩画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东西方绘画的交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3]唐绍伟.谈现代水彩的意象造型——兼谈水彩的中西融合[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杨重光.读丁寺钟先生的画[J].艺术界,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