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前贤,秀外慧中
2017-06-22席卫权
席卫权
丙申夏初,以“途中”命名的陳政古意山水画展顺利开幕,师友相聚,名家点评,展出获得了较好反响,精选的80余件仿古人笔意与精神的山水习作令人印象深刻。中原画界皆知陈政主攻工笔人物画,其现实主义风格的人物画创作在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赛中屡有斩获,而此次展览却是一个追慕传统的山水画展,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反差”。“跨界”还是“玩票”?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政深知术业有专攻的意义,艺术有相通,借鉴须明理,显然这批临创的山水画是有着既定的个人规划的。
中国画的发展自宋元至明清,逐步形成了一种诗意为先的审美意象,借由笔墨使转所追求的清雅、自然、祥和、文心被视为一种写意的精神和格调。这种传统对今日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家而言,难得可贵,如何继承、如何汲取?这是有所追求的画者必须要思考的命题。每个人理解不同,陈政认同最能代表中国画传统、文化品格的应该首选山水画这一观点,并坦言自己与“山水”有缘,自幼成长于有“北国江南”之称的豫南茶都信阳,或许清山秀水、水田盈野的环境造就了所谓“仁者”之心,他一直对宋元以来山水画中的意境及笔墨意趣心向往之。作为有心之人,其实他在多年课堂教学和带学生山区写生的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山水临习及写生经验,但总想有个机会能够系统钻研一下,荆关董巨、郭李马夏、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等皆是陈政仰慕的前贤。这就是陈政此次“途中”山水画系列创作的初衷,经过一年多研习比对、心摹手追、日课不止的潜心磨炼和准备,确已初见成效,单件作品或显平素,近百幅作品逐次展开则已蔚为壮观,是心神凝聚之果,也是心路历程的展现。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曾说:“师心独现,鄙于采综”,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这些临创为主的画作凸显的是向传统取法,向古人学习,向先贤致敬的面貌,画幅不大,注重意临和笔法参悟,风格清雅、秀润,苍茫浑朴、萧疏有致,细节刻画讲究到位,意气神韵不过不失。这批作品的研习是分阶段展开的,目前呈现的主要集中在陈政对明清山水画的研究方面,作品虽然属于意临加“编创”,但来路还是很清晰的,逐流溯源,以正统为先,颇得石田(沈周)、龚贤笔意,四王画风。整体而言,这些作品技法工稳完整,气象、气息也较为纯正,其中一些即兴的扇面小品古意昂然,又不失灵动,水墨浅绛严谨秀丽,层层积墨深郁静穆,用笔能沉着稳练,内藏筋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画不能急于求成,继承与出新是个辨证的关系,技艺、学养、操守等一并讲究,共性的积累越扎实,个性的基础就越牢靠。在大学为师的陈政是很讲究打基础的,常对学生讲:“要想走得稳、走得远,先要坐得冷板凳”,当然这也是学院的传承之道。问他展览为何是“途中”?陈政说对于传统的学习自己还在路上,越研究古人的东西越觉得自己要走的路还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古人画中的静气、神采、境界,还有对笔墨性情的领悟是很难达到的”。问他下一步有何计划?一脸朴厚笑容地答曰“继续!但我画山水是为了画好工笔人物画,或者说是为了画好画”,目前他已转入对《宋画全集》的研习工作。画者如云,艺途各有不同,在“途中”的陈政师古人、师造化,宁静致远,躬耕不辍,期待他下一次的艺术收获和展示。
河南潢川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笔画研究所研究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及邀请展。出版著作有《工笔技法丛书——雄鹰册》《工笔人物画》《数字媒体美术进阶教程》。作品发表在《文艺研究》《国画家》《美术观察》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