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子儒家说

2017-06-22陈奕寒

教师·中 2017年5期
关键词:艺文志晏子汉书

陈奕寒

摘 要:《汉书·艺文志》中提出了晏子儒家说,后世学者多不赞同将《晏子春秋》归入儒家,有人将其归入墨家,有人赞成应当自成一家,文章针对此问题逐一梳理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略述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晏子春秋》;晏子;儒家

《汉书·艺文志》将《晏子春秋》归入儒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许多学者认为应将其归入墨家,自成一家,《四库全书》认为其属于史部传记类。李零在《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中提出,晏婴并非儒家,放在儒家类最前面是因为晏婴长于孔子,为孔子所称道,故列入儒家,对此,笔者抱以怀疑的态度,以下就此问题浅谈本人愚见。

将《晏子春秋》归入墨家的论说大多以晏子重视节俭的思想为基础。晏子批判君主穷奢极欲,反对国君把钱财精力放在无利于民生的事上,“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因此,晏子还对啬、吝、爱的含义加以区别解释并给予不同的评价,认为“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扬雄赞同晏子墨家说:“墨、晏俭而废礼。”张湛注《列子·杨朱》:“晏婴,墨者也,自以俭省治身,动遵法度。”柳宗元作《辩晏子春秋》,认为《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

章太炎不承认柳宗元的观点,他赞同晏子尚俭,但认为“春秋之末,尚俭之心,人人共有”“凡文缛礼,流于奢华,故老、墨、儒三家,皆以俭为美,不得谓尚俭即为墨家也。”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亦曰:“儒墨同遵俭约,墨固背周道而用夏政,儒亦推崇禹德……儒墨相衡,有同有异,强本节用之说,则其所同也。”可见,《晏子春秋》所体现的尚俭、兼爱、非攻等与墨家看似相似的特点,在儒家当中,亦有类似的说法,即尚俭、泛爱众、非战,仅仅凭此不足以说明晏子应归入墨家。

同时,在“尚俭”这一点上,《晏子春秋》与墨家尚俭的功能也截然不同。晏子提倡节俭,如上所论,目的是加强君王的统治,推行德治。而《墨子·七患》曰 :“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墨子的尚俭仅仅为了丰衣足食,可见晏子的“尚俭”功能比墨子更具有社会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以上赞成晏子墨家说的证据都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我们从晏子的思想本身出发,可以发现《晏子春秋》中确实处处体现儒家思想,将晏子归入儒家才是正确的。

晏子重视仁义礼制、选贤举能,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晏婴特别重视礼制,他反对齐庄公的武力治国,提倡仁义治国,否则将会像夏桀、商纣一样国破身亡。同时,提出“礼不使也,禽兽矣”,人比禽兽高级正是因为人勇礼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人因礼制而安身立世,国家也因此和谐大同。晏婴认为选贤举能有助于国家统一,《内篇问上·威当世而服天下》中记载,晏婴回答齐庄公如何使天下归顺:“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诸侯 ;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

儒家遠离鬼神,《论语·雍也》篇提到:“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述而》篇同样讲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晏子春秋》中同样多处记载了晏子这种远离鬼神而重人事的思想。“齐有彗星,景公使祝禳之”,晏子劝谏景公说:“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疑,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之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晏子认为如果德行污秽了,禳除彗星并没办法除掉什么,禳祭不能够弥补君王的过错。天上出现的彗星只是天象运动规律,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可见晏子批判了景公的有神论思想,阐明了轻鬼神的观念,在《晏子春秋》中轻鬼神的论说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举例。

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提出:“儒家慎独之言,晏子先发之,所谓‘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是也。当时晏子与管子并称,晏子功不如管,而人顾并称之,非晏以重儒学而何?”这样的理由同样是令人信服的。综上所述,周公与孔子之间,还有晏子为儒家,故《汉书·艺文志》将《晏子春秋》归入儒家类,并以此为排头书。

参考文献:

[1]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晏 子.晏子春秋[M].陈 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章太炎.诸子略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5]李 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M].上海:三联书店,20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猜你喜欢

艺文志晏子汉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晏子不辱使命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晏子辞退高缭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