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2017-06-22朱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桥韩少功昆德拉

朱伟

韩少功是王朝垠从来稿中发现的。那时王朝垠与《诗刊》的沈季平一人一间合住在和平里一个拥挤的单元房里。我是到沈季平家里认识的王朝垠。王朝垠“文革”前就是《人民文学》的编辑,人奇瘦,酷爱啤酒,喝到酣处,眼睛就在镜片后闪光。王朝垠是最有眼光的编辑,这眼光指能从大量普通来稿中嗅出优秀作家的能力。韩少功就是王朝垠从普通来稿中挑出来的,可以说,是王朝垠在《人民文学》培植出了一支“湘军”。

我认识韩少功,记忆中他就是到《人民文学》来改《夜宿青江浦》的。那时我算“借调”在《人民文学》的知青,他还在汨罗县文化馆。记忆中他就安静地坐在王朝垠办公桌旁的沙发上,下班跟着王朝垠回家,就住在王朝垠家里。

少功对王朝垠是有感情的。王朝垠去世后,我读到他的一篇文章,说到王朝垠曾提着一个买啤酒用的塑料壶,与他在和平里的夜空下并肩缓行;说到王朝垠与他谈稿子,最长曾写过一封十页的信;也说到王朝垠死后,据说存折上仅有几百元钱。王朝垠确实是为他付出了心血的,从《七月洪峰》直到《爸爸爸》《女女女》,少功早期“三级跳”的作品,都是经王朝垠的手,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写《月兰》的时候,韩少功已经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那时我已经到《中国青年》文艺部当编辑,“二功”——“北有陈建功,南有韩少功”——已经引人注目,我和“二功”的关系都比较近。少功到北京来,我陪他去王府井,他已经在外文书店挑英文原版书了。我也到长沙去过他们学校,到他家里见过他母亲,他带我去橘子洲头、岳麓书院,现在回顾,还真有要“到中流击水”的意气。

韩少功在《月兰》之后,又写了两篇极不一样的小说,一篇是1980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西望茅草地》;另一篇是帮我写的,参加《中国青年》“五四青年文学奖”征文的《飞过蓝天》。《西望茅草地》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讲述一个没有文化、不懂管理,却以理想主义感染着“我们”,表面朴素粗暴、实质亲切慈爱的老场长的故事。《飛过蓝天》对比着写一个知青与他心爱的信鸽。故事是人为的,也是残酷的。在这篇小说中,能看到韩少功心硬的一面。它最终在《中国青年》的征文获奖作品中排名第一,也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写完《女女女》,韩少功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翻译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合作者韩刚是他姐姐。1986年,昆德拉是极敏感的,据少功说,此书译完有三家出版社退稿不敢出版,最后是作家出版社竭力推出,出版时删掉了1000多字,还是以“内部发行”的方式。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于1987年的我们的影响,是那种对存在的思考方式——有关轻重、灵与肉,人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便是重,挣脱便是轻,但人又必须证明自己。

这部小说翻译,对韩少功创作的启发,应该首先是哲理与故事的关系。他自己的创作就一直在处理这种关系,因为昆德拉,他意识到对理性的寻觅本就是困境,比如轻和重,彼此累赘,构成人生剧喜怒哀乐,所以,作家要表达的是思考这二者关系中的茫然与困境,这才是文学的丰富性。因此他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我想把小说做成一个公园,有很多出口与入口,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门口进来,也可以从任何一个门口出去,你经历与感受了这个公园,就够了。”

另一角度,故事也可在思考中,可用随笔的方式,随意切割表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每一节都短小,切割了冗长的表述。韩少功由此意识到了表达形式必须革命:“小说有点像日常性的中景摄影,机位已经固定,看人总是不远也不近。散文呢,没有固定机位,镜头可以忽远忽近,叙事单元可以忽大忽小。”他意识到了,其实完全可以用随笔、散文的方式来写小说。

韩少功最重要的小说就是《马桥词典》。我相信,这部小说的构思应该可以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是有关“寻根”的一份花费很长时间的答卷,只不过这份答卷因为他到海南办《海南纪实》,延迟了太久而已。

《马桥词典》最早发表在上海的《小说界》,我未注意到。我记得1996年在飞斯德哥尔摩的飞机上,格非在读。我问他写得怎么样,格非很郑重地说,结构很有意思,值得一读。于是,回国后马上向作家出版社的朋友要了一册。读后第一感觉是,少功终于找到一个角度,认真拿出了一份属于他自己、不停留在传奇或舶来表现手段上的答卷。这个“根”,首先是地域历史关系中的定位——马桥,这个他的下乡地罗江边,罗江到汨县段,就是汨罗江。罗江记载着罗人的迁徙史,罗人原居中原罗山,为芈姓分支,到殷商,随荆楚被驱逐西迁甘肃罗山。到周朝,为核心区安全,又逼他们南迁至湖北宜城。春秋战国,楚先灭了罗,又逐其遗民先迁到枝江,后又迁至汨罗。而屈原流放,走的是罗人被驱逐的同样路线,汨罗江为终点。这个历史地理坐标,是《马桥词典》的第一块基石。

在这样的地理坐标上,探究方言与这一方水土,一代覆盖一代的关系就有了意味。作为一个对方言极有兴趣之人,我一直认为,各地遗留的方言其实是珍贵的基因元素,语言其实印证着生活态度。可惜没有,也无法对方言做源流考。《马桥词典》之可贵,却恰是在黑暗中以自身为烛光,认真去探究了的。韩少功提供的是一个作家对这种文化基因的逻辑解读方式,本质上它还是小说。

我是认真重读一遍,足够认真后,才体会到其结构其实有缜密的思考。《马桥词典》的115个词条,韩少功提供了一个个入口,可供每人猜度其意图,找寻一条条曲径通幽处,这部书确实是他前半生的心血呢。

(选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有删改)

猜你喜欢

马桥韩少功昆德拉
韩少功的“根性”
米兰·昆德拉(素描)
笑的遗产
河南马桥北马庄矿区二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瓦斯含量分带性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马桥地区找矿远景分析
从《马桥词典》看民间对词语的二次阐释和误读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这闪烁的远方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